为企业发展铺就“金光大道”
——通江农信联社助力“养猪场”变上市公司
巴山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育贤想扩大养殖、延伸产业链,需要更多的资金,但没有合适的抵押物,一般银行很难贷出大额资金。
通江农信联社“雪中送炭”,通过实地调查,在充分认证生态农业市场和企业管理的基础上,决定发放贷款支持该公司青峪猪扩繁项目。2015年8月,通江农信联社再次提供1800万元信贷资金,支持建设总投资达4500余万元的巴山牧业创意产业园及第二加工厂。2018年,公司在“新三板”成功上市,成为巴中市第一家上市本土企业。
同时,通江农信联社按照“星级授信,免担保、免抵押,优惠贷款期限、贷款利率、扶贫贴息”办法,向贫困户发放1万—5万元/户的扶贫小额贷款,帮助1500多户贫困户发展养猪产业,户均增收2650元。
在“三区同建”、同步全面小康的建设中,通江农信联社始终践行“三农”服务宗旨,着力信用培养、银企合作和信贷支持,为企业铺路,助力小微企业跑出“加速度”。截至目前,已为县域内巴蜀白茶、犁夫牧业、健森葡萄等100余家民营和小微企业累计发放贷款15.57亿元,为城乡融合发展贡献出金融力量。其中,巴山牧业公司的成长壮大,就是众多企业在通江农信联社惠馈下发展的一个缩影。
雪中送炭,助力企业发展
巴山牧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巴山牧业公司”)成立于2011年,致力于青峪猪这一地方优良猪种的保护及产业化发展。经过多年的经营积淀,虽取得了成效,但由于受资金不足等因素制约,产业链发展不深、产品附加值不高,始终难以走出农业产业发展走不远、长不大的怪圈。
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2014年,巴山牧业公司的青峪猪发展已初具规模,公司董事长张育贤看准市场前景,想着手扩大养殖、延伸产业链,将青峪猪这一优良地方猪种推向全国,让更多消费者“吃出儿时的味道”,但发展资金成了“拦路虎”。
“那段时间焦头烂额,贷款申请处处受阻,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张育贤感慨万千,“青峪猪的市场前景受到质疑,众多商业银行不敢接单。”
服务“三农”是四川农信的宗旨,更是建设美丽乡村的责任担当,支持巴山牧业公司成长,义不容辞。
通江农信联社通过实地调查,在充分认证生态农业市场和企业管理的基础上,决定发放贷款支持该公司青峪猪扩繁项目。自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通江农信联社陆续授信巴山牧业公司2200万元贷款,加上自筹资金1800多万元,新建了金堂扩繁场第四期和铁佛生猪养殖园。
“贷款是解决资金困难的最好办法,但没有合适的抵押物,一般的银行很难贷出大额资金,通江农信联社‘雪中送炭’,让我挺过了难关。”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张育贤充满感激。
为更大支持成长中的企业健康发展,通江农信联社让巴山牧业公司享受支农再贷款贴息政策,每年减少贷款利息支出85万元。就这样,公司在通江农信联社的支持下,一路攻坚克难、行稳致远。
优化服务,“贷”动企业腾飞
“金融服务是我们的主业,附加的帮扶更能体现农信人力促农村发展的情怀。”通江农信联社有关负责人说,“贷款支持企业壮大,更要做好服务引导的后半篇文章。”
要企业腾飞,不能满足于现状,要建成中国地方土猪全产业链领军企业、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上市企业的宏伟目标,还得持续加力。
这一次,通江农信联社没有犹豫,一年多的密切合作,知己知彼,生态农业的发展势头正劲。2015年8月,通江农信联社再次提供1800万元信贷资金,支持建设总投资达4500余万元的巴山牧业创意产业园及第二加工厂。
该资金注入后,巴山牧业公司建成生态养殖园区、第二原种场、加工厂、巴山土猪研究所、巴山土猪文化馆、公司办公楼及宿舍,完成“产、学、研”联动、全产业链建设。
目前,建成占地1200亩的有机猪养殖、放牧场,引进国内先进的全食品级不锈钢烟熏、烘干设备和全套丹麦SFK生猪屠宰与分割生产线,建成1000立方米冷库、200平方米腊味猪肉无尘熏房、1000平方米生猪有机屠宰加工厂,购置多台冷链物流运输车辆,建立了二维码追溯系统。
2018年,公司实现产值1.58亿元,经济效益1050万元,在“新三板”成功上市,成为巴中市第一家上市本土企业。到2020年,公司青峪猪达到稳产期后,当年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8.15亿元,利润1.6亿元。
公司开发有“巴山土猪”“青峪黑豚”系列共100多个产品,先后通过欧盟有机产品认证、国内有机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等多项认证,产品远销北上广深等国内一线城市,国内肉食品高端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巴山土猪变成了“金猪”。
扶贫路上,彰显“三农”情怀
“过去没有资金,现在有了通江农信联社的资金支持,挂靠专业合作社,养起了青峪猪,我们这山旮旯脱贫有希望了。”洪口镇永安坝村贫困户闫仁孝对通江农信联社的惠民支持,连连点赞。
在助力企业发展的同时,通江农信联社没有忘记“扶贫路上,你我同行”的铮铮誓言。
从2015年起,巴山牧业公司在当地党委、政府的主导下和通江农信联社的支持下,探索开展了“政府+企业+金融+保险+专业合作社(精准贫困户)”的五方联动模式,在文胜乡谭坪村、铁佛镇黄嘴头村、板凳乡范家坝村等23个村开展了青峪猪养殖产业扶贫。按照“星级授信,免担保、免抵押,优惠贷款期限、贷款利率、扶贫贴息”办法,通江农信联社向贫困户发放1万—5万元/户的扶贫小额贷款,帮助1500多户贫困户发展养猪产业,户均增收2650元。
“去年开始,我在合作社打零工,年底给我发了8000多元,家里还有其他收入,钱也挣了,老妈也照顾了。”贫困户刘学跃兴奋地说。
“这个项目,切合实际,市场不愁,效益可靠,贫困户能获得稳定收益,应该大力总结推广。”国家工商银行总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易会满在视察贫困户青峪猪养殖产业时,对通江农信联社支持带动贫困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肯定。
在通江,像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通江农信联社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优化金融服务,创新贷款品种,着力解决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企业的融资难题,为企业注入资金活力,实现企业、银行、政府共赢局面,用最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托起经济发展“蓝图”。(转自》《巴中日报》2019年11月5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