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文化(历史的尘埃——三国智慧文化)

智慧文化——三国文化的内在魅力三国文化的第二特征是它的智慧性。一部《三国志》记载了大量的智能之士安身立命、经邦济世之史实,而一部<<三国演义》也几乎大半部写的是智慧谋略,蜀汉丞相诸葛亮后来还被誉为中国民族智慧的化身,都说明智慧文化在三国文化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三国文化中的智慧层面大致可分为三种,即政治智慧、军事智慧与人生智慧,是三国历史留给后世的一笔珍贵文化遗产。

从政治智慧来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就是汉末三国初最成功的政治策略,曹魏能在群雄并起、军阀混战中由弱转强统一北方半壁河山,曹操的政治军事智慧谋略起蓍决定性作用。诸葛壳无疑具有超人的政治智慧,西晋时士大夫评价他“权智英略,有逾管、晏”。一篇《隆中对》即是青年诸葛亮对汉末三国天下形势的天才分析与预见。至于诸葛亮后来他在主持实施的联吴抗曹,平定南中、治蜀理政,严饬吏泊的外交内政屡见功效,使蜀汉境内一度“吏不容奸,人怀自励,道不遗拾,弱不强侵,风化肃然”,充分显示了一代政治家诸葛亮非凡的政治智慧。孙策孙权父子也能正确审时度势,较早定鼎江左,成就东南霸业。尤其孙权外稳魏,蜀,内修政理,平定山越,礼贤下士,广罗人才,使孙吴一度颇为昌盛。在魏、蜀、吴三国中孙吴延柞最长,与孙权的早期治理大有关系,难怪南宋辛弃疾十分恩幕孙权,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三国文化中的智慧(当时称“人谋”)首先表现在准确的政治预见方面。鲁肃、请葛亮等都在汉末大乱之际准确预见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这种预见与那些方士占卜者流玄秘预测不同,而是建立在对天下形势与发展趋势的理性判断之上。曹操曾断言“倘是天下无有孤,不知几人称寡,几人称帝”,既是蔑视群雄而自负的表现,也是对当时形势的正确判断。二是平乱称霸、理政理军的智慧谋略。曹操堪称三国人杰,连诸葛亮都膺服他的谋略过人,《隆中对》中即说“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唯天时,抑亦入谋也”;后来诸葛亮出使东杲时还说曹操“智计殊绝于人”。

中国古代政治智慧包括形势分析,政治预测。处理君臣关系、治吏理民、外交羁縻、军政大事决策等诸多方面,三国历史中这方面的事例多不胜举,成败得失皆有之,难怪后来司马光在写《资泊通鉴》时对三国君臣理政史事记载格外详细。三国“人谋。作用的凸现实际上是对商周秦汉以来政治生活领域天命神学史观的否定,应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的一大进步。从此三国文化中的智慧谋略成为后世政治家军事家的一大智囊库,魏晋南北朝谢安王猛等都曾竭力效仿诸葛亮治政理民;唐太宗魏征房玄龄也曾多次讨论诸葛亮理政智慧,对曹操的政治才千也称赞不已。更有甚者,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问世流传社会后,竟成为很多造反者、革命者的锦囊妙计。明末努尔哈赤即借用《三国演义》中“蒋千盗书”的手段离间明朝成功,致使崇祯帝冤杀一代满名将袁崇焕。毛泽东酷爱《三国演义》早已众所周知,特别在革命战争年代一郎《三国演义》几乎一直随他转战南北,不断从中汲取政治军事智慧谋略。

军事智慧也在三国文化中有大量体现,《三国志》或详或略记载了许多运用军事谋略的真实战役过程,《三国演义》则可以看成是一部中国古代军事智慧的百科全书。三国时代由于战争频仍,兵学乃当时显学,曹操、诸葛亮、法正马谡姜维周瑜陆逊司马懿等都精通兵法,曹操、渚葛亮还曾注释古代兵书或著有军事理论著作以及发明攻守战阵等。.曹操对《孙子兵法》造诣很深,著有《孙子兵法集解》,自己曾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采矣”:诸葛亮精通战国兵书《六韬》,著有〈〈诸葛亮兵法》,清张澍汇编的《诸葛亮集》甲也收有壳多种〈〈军令》,此外诸葛亮在战争实践中还创造了著名的“八阵图”,以及有木牛,流马及十发连弩三种重大军事发明,被后世叹为军事科技奇迹。衰绍,曹操等则在战争平分别创造了“楼车”、“发石车”(“霹雳车”)大型杀伤性武器。孙权“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姜维也是“甚敏于军事,即有胆义,深解兵意”。正因为三国军事家们个个皆梢通兵学,因此在他们指挥的冬决战役中,兵学理论与军事智慧得到充分发挥。在三国寸朋大小一百多次战役中,“心战、奔袭、设疑,离间、火攻、空城计、美人计、苫肉计等各种军事奇计纷纷运用,特别是三国三大战役宫渡之战,赤壁之战与夷陵之战军事谋略和战术用法对战争的胜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国文化中的人生智慧。汉末三国遭逢乱世,人的生存、抉择、发展、10名成败郡是首要大事,众多的三国人物中,有的善于审时度势、审慎抉择终建辉煌功业,如刘备,诸葛亮、鲁肃、马超,司马懿,吕蒙、姜维;有的则或因性格徧激或因抉择失误丧身殉命或终生暗淡无闻,虹杨修诸葛恪、钟会、黄祖田丰沮授等。人生智慧的第一要素在于抉择,择业、择主、择偶、择友乃至选择人生归宿地——择墓,郡集中反映着入的生存智慧。这方面,诸葛亮的人生历程堪称是智者的人生选择,从择隐、择要到择业、择主无不显示了其惊人的成熟与正确。汉末天乱,随叔父流寓襄阳选择隐土为进取途径;巧妙为刘琦出谋划策,选择黄承彦丑女为妻加入襄阳望族名士集团;不就近投靠刘表、曹操、孙权而毅然为弱小的刘备效忠效力,打下蜀汉江山;一直到临终逼命葬汉中定军山,都折射了一代智者的超人智慧。对古代乱世士人来说,择主至关重要。关于话葛亮的择刘备为主,已有不少学者作过专题论述。尽管评论见仁见智,但有一点却都没有怀疑,那就是如果诸葛亮投靠了黯弱无能的刘表或猛将如雨、谋士如云的曹操、孙权集团,决不会有加盟刘备集团的辉煌功业和成功人生。当然后来《三国演义》对话葛亮的智慧过分夸大、渲染,反而使诸葛亮的历史形象走向扭曲异化,如鲁迅所说是“状诸葛之事智而近妖”。与诸葛亮相比,杨修、田丰、沮授、崔琰荀攸等人的命运悲剧同样令人深思,它从另一侧面反映了人生选择的失误以及智慧的误区。上述几人皆聪明怀才之士,而且杨修还聪明过人,不幸的是毕竟不为效忠的主子曹操所相容,反而都因聪明多智丢掉了性命,属择主之误。曹操虽为一代霸主,却毕竟多猜多疑,难容智能之人,杨修、田丰、沮授、崔琰,荀攸等人尽管满腹经纶韬略,却终不能善终。但即使是老谋深算的曹操本人,尽管为曹丕等奠定了曹魏帝业基础,最后却让更为阴险的司马懿篡夺了江山,也是始料末及的,用人的失察终于使其后代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当然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三国人物也不例外,刘备为关羽报仇败亡于夷陵,诸葛亮六出祁山终未奏功,以及曹操第二次征汉中无功而返,都说明历史过程中有的事态实难逆料,即使智者也无力回天。尽管如此,三国人物的人生选择和命运悲喜剧即使在今天也仍有参考价值。

智慧文化体育馆场运营管理平台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