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蓝蓝天工作室
化石能源基础设施在支撑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深刻影响着全球气候环境。在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化石能源基础设施该如何变革?
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近日发布《2021全球能源基础设施碳排放及锁定效应》报告指出,2020年全球火电、钢铁、水泥和陆地交通运输部门共排放二氧化碳241亿吨。这些行业能源基础设施在未来还将运行数十年,并持续产生大量碳排放,将对《巴黎协定》提出的全球气候目标产生较大威胁,必须扭转高碳能源基础设施惯性投资,推动能源基础设施绿色转型。
上图:12月10日,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水田乡光伏电站,技术人员正在巡护。(廖敏/摄)
全球新建能源基础设施的碳锁定效应威胁《巴黎协定》目标
火电、钢铁、水泥和陆地交通运输部门是支撑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行业和部门,近30年得到快速发展。“目前来看,全球主要化石能源基础设施总体还在扩张阶段,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国家在经济增长背景下,对能源和基础原材料有很高的需求。”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张强说。
报告指出,2010—2020年全球火电和水泥行业能源基础设施年均新建速率均为3.2%,近5年来平均新建速率分别下降至2.7%、1.6%。全球钢铁行业能源基础设施新建速度,近10年基本维持在2%左右。
能源基础设施使用周期长,会持续产生二氧化碳排放,有碳排放锁定效应。报告指出,2020年全球火电、钢铁、水泥和陆地交通运输部门共排放二氧化碳241亿吨,约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71%。如果这4个行业现有能源基础设施按历史平均服役寿命和设备投运率运行,在未来数十年内产生的碳排放总量约为4800亿吨 。
《巴黎协定》提出,将全球温升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努力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随着人为源不断排放二氧化碳,剩余的碳排放空间正在迅速缩小。据测算,到2020年,2摄氏度和1.5摄氏度目标下剩余的碳排放空间,分别约为3500亿—5100亿吨、11000亿—14000亿吨。
张强表示,能源基础设施的碳排放锁定效应将对《巴黎协定》提出的全球气候目标产生较大威胁,“全球主要能源基础设施在未来锁定的碳排放与全球1.5 摄氏度目标下剩余的碳排放空间基本相当,约占到2摄氏度目标下剩余碳排放空间的40%。”
上图:12月24日,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风力发电基地,工人们在安装风力发电机。(王克贤/摄)
报告建议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破解碳排放锁定效应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化石能源基础设施投资趋缓,产能利用率下降。全球推动经济绿色复苏,有望为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注入新动能。“这些将为加快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新机遇。”张强表示。
报告指出,中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快速扩大,累积和新增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均居世界首位。2020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占全球38%,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占全球65%。低碳能源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明显增加,对减缓碳锁定效应起到积极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表示,中国已承诺不在海外新建煤电项目,未来大力推动分享绿色低碳技术,“这在使得‘一带一路’倡议项目更加绿色的同时,也有望为全球气候治理探索出一条国际合作的新路径”。
碳排放锁定效应并非一成不变。专家表示,通过缩短能源基础设施服役年限、降低产能利用率等措施可以减少碳排放锁定。
报告提出4点建议:扭转高碳能源基础设施投资惯性,避免新的高碳增长带来的长期碳锁定效应;
加速能源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和有序淘汰,提升技术和能效水平,降低碳排放强度;
加大新兴低碳技术研发力度,推进氢能炼钢、碳捕集与封存等减排技术的示范和产业化应用;
抓住经济绿色复苏的发展机遇,深入推进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强绿色技术国际合作,构建全球零碳能源体系。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蓝蓝天工作室)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蓝蓝天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