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管理是公司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80%的人员在现场、80%的工作在现场、80%的问题在现场、80%的异常在现场”,所以,现场管理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直接体现出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因此,要按照P-D-C-A闭环式的循环管理法则落实各项工作,实现企业现场经营目标,持续提升现场管理绩效。
第一、P-策划(计划)
P1-现场的含义?
现场包含“现”与“场”两个因素。
“现”就是现在、现时的意思,强调的是时间性。“场”就是场所、地点的意思,强调的是区域性。“现”与“场”结合在一起,意思就是在特定的时间内管理好特定区域内的人、机、料、法、测、变、环七大要素,实现质量、效率、安全、成本等方面的管控目标。
P2-贯彻落实现场两大客户服务意识
◆1.下一个部门即现场的客户
◆2.下道工序即上道工序的客户
P3-明确现场管理的五大目标
◆1.确保计划的如期达成
◆2.输出质量合格的产品
◆3.确保现场管理的安全
◆4.提升现场管理的效率
◆5.降低现场管理的成本
P4-落实现场管理的“八定”原则
◆1.定标:每天生产的品种不一样,每道工序的工艺要求不一样,所以每天生产必须确定好相应的作业标准。
◆2.定量:必须按照生产计划的要求,确定后每道工序的生产数量,防止出现过量生产,导致浪费。
◆3.定质:明确各生产工序的半成品质量判定标准,确保作业人员、管理人员都清晰质量标准的要求。
◆4.定时:明确各生产工序的作业时间(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完成),确保生产各工序的均衡性。
◆5.定点:明确生产工具、材料、设施、周转箱、垃圾桶等摆放的位置,并进行醒目标识。
◆6.定法:明确各生产工序的作业方法、程序、手法及记录的要求。
◆7.定向:明确生产现场人流、物流、通道的走向,防止出现交叉碰撞明确生产现场工具、材料、设施、周转箱、垃圾桶等的摆向,确保整齐一致明确不同位置门、窗的开启方向,保证门、窗的质量不受损坏。
◆8.定核:明确生产现场的考核指标、考核方法、奖惩要求、考核周期,以持续提升人员的工作激情。
P5-现场管理的七大核心要素:6M1E
◆人员(Man):
数量:防止出现人浮于事或不足的情况,都会导致生产效率和质量的下降;
定岗:要根据每个人的技能、特长结合现场实际的情况,将人员放在合适的岗位上;
职责:明确每个人员的岗位职责,确保每个人每一天都知道干什么、怎么干、干的依据等;
技能:根据工艺的复杂程度与操作质量要求,明确每个岗位的人员上岗技能资格;
培训:定期对人员开展培训,提升人员的责任、质量、安全、团队、成本意识,提升人员的技能;
激励:建立激励机制,激发作业人员的干劲,提升团队的竞争力,肯定优秀,鞭策落后,提升生产绩效
◆机器(Machine):
检查:包括开机前点检、运行中检查
调试:按照工艺的要求在使用前调试机器设备以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
操作: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的要求规范操作机器设备
清洁:包括使用过程中、使用后的外观清洁
◆材料(Material):
质量:使用前务必要检查确认材料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防止不合格的材料被投入使用用量:严格按照工艺的要求控制材料的用量,防止出现过量或缺量使用
损耗:管控好现场材料的损耗,防止因错用、乱用、操作等原因导致材料损耗加大
摆放:现场的各类材料要根据材料的特性摆放在合适的位置,要适量存放(定置、定量)
防护:根据材料的特性做好防护措施
标识:根据类别、质量状态对现场的各类材料做好标识,防止混淆
◆方法(Method):
作业基准书:根据当天生产的品种,准备好适宜的有效的作业基准书,确保作业人员的操作依据正确
操作顺序:班前提醒或培训、班中适时监督指导,确保作业人员操作手法或顺序正确
工艺参数:开机前调试、开机后检查,确保机台的工艺参数符合作业基准书的要求
◆检测(Measure):
首件确认:按照工艺流程,做好相应生产工序的首件确认,首件质量确认合格后方可批量生产
过程自检:要求每道工序作业人员必须对自己作业的结果开展自查,防止不合格流到下道工序
过程互检:要求每道工序对流转到本工序的半成品必须认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向上反馈
◆变更(modify):人员变更计划变更物料变更工艺变更产品变更
◆环境(Environment):
照明:定期检查作业场所的照明设施,确保现场的照明度,防止因照明度不满足导致作业人员疲劳或其他不期望的情况发生
标识:区域标识、通道标识、工序标识、警示标识等要定期检查,防止因标识不到位导致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
卫生:定期对现场的环境开展清扫,确保现场的环境卫生符合要求
通风:定期检查现场的通风情况,包括通风设施的运行情况,防止因通风问题导致环境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超标或现场的温度、湿度不符合要求,影响产品质量、人员的健康等
温度:定期检查现场的温度,一是确保产品的质量不受影响,二是确保作业人员的舒适度,三是确保设备的运行环境温度要求。
湿度:定期检查现场的湿度,一是确保产品的质量不受影响,二是确保作业人员的舒适度,三是确保设备的运行环境温度要求
安全:定期排查现场的安全隐患,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人的不安全状态、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
第二、D-实施(执行)
D1-生产现场班前会—“7步法”
◆1.检查人员的出勤状况与精神面貌
◆2.整理整顿班前会的队伍形象
◆3.宣读班前会的口号
◆4.表扬昨天工作的优秀
◆5.总结昨天工作出现的不足
◆6.重点讲解今天的工作内容
◆7.着重提醒今天的工作注意事项
D2-做好现场的员工培训工作—“五他法”
◆1.讲给他听
◆2.做给他看
◆3.让他试做
◆4.帮他确认
◆5.给他表扬
D3-现场操作执行的-“七按法”
◆1.按计划;
◆2.按图纸;
◆3.按签样;
◆4.按标准;
◆5.按程序;
◆6.按时间;
◆7.按指令。
D4-现场管理的-“九干法”
◆1.由谁干?
◆2.干什么?
◆3.怎么干?
◆4.何时干?
◆5.在哪里干?
◆6.为什么干?
◆7.干到什么程度?
◆8.干好有什么好处?
◆9.干不好需承担的责任?
D5-重点关注关键工序
根据工艺的复杂程度、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操作的难易程度等作为依据分析识别工艺流程中的关键工序,作为每天现场管理的重点管控对象。
D6-做好现场转产管理工作-六核心
作为制造业,每天都会出现多品种生产的情况,作为现场管理,自然就面临着转产管理的情况,防止因转产管理不到位,导致质量事故的发生。所以,一定要做好转产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
◆1.转产计划
◆2.关键岗位人员的培训
◆3.设备设施包括管道的清理
◆4.现场物料包括半成品的清理
◆5.作业基准书的更换
◆6.清场后的检查确认
D7-落实现场质量管理的“三不原则”
◆1.不接受不合格品
◆2.不生产不合格品
◆3.不流出不合格品
D8-现场安全管理的六不伤害原则
◆1.不伤害他人
◆2.不伤害自己
◆3.保护自己不被他人伤害
◆4.保护他人不受伤害
◆5.不伤害环境
◆6.不伤害设备。
第三、C-检查
C1-现场质量管理-“九检”法则
以下九项必须制度化、流程化、格式化:
◆1.检查的人员
◆2.检查的内容
◆3.检查的周期
◆4.检查的方法
◆5.检查的依据
◆6.检查的工具
◆7.检查的异常处理
◆8.检查的记录保留
◆9.检查的总结分析与报告
C2 -落实现场的监督检查—“五字”检查法
◆1.听:定期到现场通过听设备的运行声音,以判断设备运行是否正常,及时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通过听现场的声音,判断现场作业人员的工作纪律是否正常。
◆2.摸:在可行的情况下,通过触摸设备的表面,判断是否有异常的发热、振动等,及时采取措施;通过摸产品的表面,判断操作是否正常,及时采取改善措施。
◆3.查:检查作业人员的作业方法是否满足作业基准书的要求?检查各设备、工序的管道是否有跑冒滴漏等异常现象?检查各工序所使用的物料是否符合要求;检查各生产工序的作业成果,确认是否满足规定的要求?检查各工序的作业方法(顺序)是否与作业基准书的要求相一致?检查现场的作业环境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
◆4.看:看作业人员的工作精神状态;看生产设备的运行状况,包括工艺参数、管道、螺丝松动等;看物料的定置、定量、防护情况;看作业人员的作业手法、顺序;看现场的作业环境。
◆5.闻:通过嗅觉发现现场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比如:异味。
A- 改进
A1-现场事故管理-七不放过原则
◆1.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
◆2.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
◆3.整改措施验证无效不放过;
◆4.整改措施落实不到位不放过;
◆5.整改措施不巩固不强化不放过;
◆6.事故责任人不处理不放过;
◆7.相关人员不教育不放过
A2-消除现场管理的三忙现象
◆1.乱忙:表面上看每个人都很忙,其实,尽在做多余的事情,或者所做的是无功效。
◆2.瞎忙:由于太忙,人们总是机械地做事,没有工作方向,效率不高。
◆3.迷茫:长期盲目的工作导致思想麻木,意识迷茫,整天不知在干什么,干什么都是糊里糊涂。
A3-消除现场管理过程的十一大浪费
◆1.执行错误导致的浪费;
◆2.工作等待导致的浪费
◆3.物料等待导致的浪费;
◆4.生产过量导致的浪费
◆5.动作多余导致的浪费;
◆6.生产不良导致的浪费
◆7.生产不顺导致的浪费;
◆8.用错物料导致的浪费
◆9.操作错误导致的浪费;
◆10.设备故障导致的浪费
◆11.指挥错误导致的浪费
A4-现场管理改善常态化—十二步骤法
◆1-成立改善小组
◆2-确定改善主题
◆3-现状评估,确定改善目标
◆4-现状原因分析,确定主要原因◆5-讨论改善措施,确定可行的改善措施
◆6-实施可行的改善措施
◆7-改善措施实施效果对比评估
◆8-改善成果总结发布
◆9-改善措施巩固强化
◆10-奖励改善小组
◆11-改善成果整理存档
◆12-改善成果目视公告。
A5-现场管理的总结与分析
以下7项本期数据与前期相比、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或下降?
◆1.产量◆2.质量◆3.损耗◆4.效率◆5.安全◆6.成本◆7.计划
作者:企业管理变革推动与实施者 张骥老师
专注中小企业管理改善,贴心服务实体经济,现场咨询、辅导与培训,助力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