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中止(以案释法: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有什么分别?)

犯罪学家龙勃罗梭认为有一种人天生即具有犯罪倾向。可为何总是会有人在明知这是法律明文禁止的罪行时,却还是要违反法律进行犯罪?这也是数百年来诸多犯罪学家不断探求的问题。

但在诸多的案件中,或许会有人能够听到一些对犯罪嫌疑人判决,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都能在法院审判中,能够争取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但或许有人会对此产生疑问,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不是最后都是致使犯罪行为没有成功达成犯罪的最终后果吗,既然都差不多,又为何要分得如此分明呢?或许举两个例子便能让你更加明了这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在法律上的区别以及划分明确的意义。



犯罪

案例一

陈某是福建宁德人,与其妻子钟某是通过相亲认识的,后因为在现实物质等的综合考虑下,陈某与钟某两人都认为对方是在所有相亲人员中最适合自己的人,于是在了解了一些基本信息之后,就办理了相关结婚手续以及证件。

但两人却在婚后不久,因为同居而引发了许多矛盾,并且频繁爆发争吵,无奈之下,便只能选择离婚。由于两人结婚没多久,因此并不存在共同财产之间的纷争,唯一的女儿因为当时年龄不满两周岁,因此被判给了钟某。然而唯一让陈某不满的是,钟某在结婚之前便以娘家困难向自己借了一些钱,直到两人离婚都还没有还给他。

于是离婚后,陈某便只能隔一段时间向钟某讨债,多次催债未果的陈某,于是一气之下便扬言要杀死年仅5岁的小陈。2013年8月27日11时,再次向钟某追债未果的陈某,竟然对女儿起了杀意,拎起女儿手脚连续玩柏油路面撞击数下。



但随后见女儿不省人事之后,陈某当即十分后悔,立即停止了伤害女儿的行为,将女儿带进了医院,经抢救成功脱离生命危险,但经过医院判定受伤程度为重伤。虽说陈某的行为已经构成了故意杀人罪,但因为其有着犯罪中止的行为,因此减轻其处罚,判处8年有期徒刑

案例二

梁某在北京市西城区大安胡同内常年经营着一家报刊,平常闲来无事也会同周围街坊邻居闲聊一番。然而在2016年6月19日上午10点,梁某却和前来买报的王某发生了一些争执。梁某此前本就与王某是死对头,但方圆几里只有梁某这一个报刊,而王某从年轻时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都要看看报纸,因此两人免不得需要经常打交道。

可就在这天,两人却因为付钱的事吵了起来,本就对王某有怨气的梁某,现下怒气更甚,在与其扭打在一起时,一气之下的梁某直接将报刊亭中的水果刀赵茹王某的后颈部,很快王某便倒在了血泊之中。周围群众见此立马拨打了120以及报警电话,幸好经过抢救及时,王某没有性命之忧。



法院对此次案件经过审理,认为梁某明知颈部是人最重要的部位,但梁某却还是将刀具刺入王某后颈深达十厘米,在他的主观意识中已经具备了明确的故意杀人目的,因此其行为已经构成了故意杀人罪。根据受害人判定结果为轻伤,再加上梁某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法院因此从轻判处其有期徒刑4年。

以案说法

根据《刑法》第24条第1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在案例一中,虽然陈某有着明确的杀人动机,并且也已经实施了犯罪行为,但在中途及时醒悟,自动放弃犯罪的继续实施,并且还及时将女儿送进了医院,虽然当时女儿有着短暂性的休克,但因为强求及时挽救了生命,陈某的行为自动有效的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

因此陈某的行为属于犯罪中止,在相关法律中,明确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刑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根据《刑法》规定,故意杀人罪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其女儿当时被判定深受重伤,甚至导致了间接性休克,但因为有犯罪中止的行为能够从轻处罚,因此陈某获得了8年有期徒刑。

根据《刑法》第二十三条 【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此案例二中的梁某并没有因为主观原因而放弃杀害王某,而是在周围人的制止下拨打120,由于得到及时治疗,因此这才导致梁某故意杀人没有得逞。但倘若没有外界环境的阻断,梁某势必会继续自己以及实行的犯罪,并且极有可能会导致王某的死亡。

对于犯罪未遂者,只有从轻或减轻处罚,并不能像犯罪中止那样,但并未受到损伤时可以直接免除刑罚。因此即便王某最终被判处是轻伤,梁某还是要接受法律的严惩,但因为其对对照既遂犯有从轻或减轻处罚的可能,因此最终被判处4年有期徒刑。



结语

但值得一提的是,犯罪中止可以在预备阶段或者是实行行为还没有终了的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但犯罪未遂则是针对于已经着手实施的犯罪,因此只要是犯罪未遂,不管其事后是否有没有对被害人造成伤害,都要严格按照法律明文规定进行判处,并且适当进行从轻处罚。

但不管怎么说,既然想要获得属于自己的权力,就应该也要履行自己的义务,遵纪守法是公民的一项义务,只要你遵守了法律,这样在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法律才能保护你。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