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3月31日召开会议,听取“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应急处置情况的汇报,就做好下一步工作作出部署。为贯彻落实会议重要指示精神,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日前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高度警觉,做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决不能麻痹大意、掉以轻心。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力亲为、靠前协调,其他负责同志要认真履行各自岗位的安全职责,层层落实到基层一线,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面对突发事件,我们该做些什么
文 / 于今
多次巨灾事件的发生一次又一次地提醒我们,要整体提高国家的公共安全水平,必须从更基础的层面推动应急管理工作,必须系统、全面地整合公共安全治理框架,发挥风险治理在完善与提升国家公共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由此可见,我国所定义的“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与紧急性、不确定性、影响的社会性与外部性、非程序化决策(非常态)的特点。由战争和全国总动员、局部动员所引起的紧急状态则是一种最为严重的突发事件。国外一般根据引起紧急状态的原因,把紧急状态分为由战争引起的紧急状态和非战争引起的紧急状态,后者通常被称为一般紧急状态。
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导致危急状态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产生社会危害的严重程度有很大差异,政府应对的措施和手段也有所不同。此外,相同类型突发事件的不同阶段对政府应急管理措施的要求也不同。然而,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很难为各种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制定出一一对应的管理方案并提供相应的物质和人力储备。因此,一个完善的应急管理体制要求我们必须对不同表现形式的突发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抓住其本质特征,从而对不同公共突发事件进行分类、分级与分期,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预案。
突发事件的性质一直在发生变化,突发事件发生的背景条件以及社会管理事件的能力也在发生变化,这表现为灾难与事故的传播方式、应对方式的改变,以及社会与经济关键系统脆弱性的扩大。
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政治安定、社会稳定,这是我国公共安全形势的主流,但也要充分认识我国公共安全形势的严峻性和面临的新挑战。对突发事件进行分类的方式与角度很多,有学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我国政府文件明确指出:“面对很不安宁的世界,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政治经济改革已进入社会结构的全面分化时期,改革开放触及到深层次的体制性问题,社会制度系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家庭制度)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制度变迁,在社会发展序列上恰好对应着“非稳定状态”的频发阶段。在这样的变革过程中,利益和权力将在不同的主体之间进行重新分配、转移,形成诸多不稳定因素,也就存在形成不同危机的可能。
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肇始的改革开放事业,到目前为止经历了40年的持续高增长,取得了史无前例的经济成就。应该说,很重要的经验就是风险防范和危机应对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了危机造成的损害,保持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稳定,为发展经济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但是,2008年以来发生的冰冻雨雪灾害和汶川地震等问题表明,我国在风险防范和危机应对方面仍然任重而道远,风险管理与应急管理已经成为保障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面对生态环境的恶化,我们必须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冰冻雨雪灾害导致铁路瘫痪,面对突发灾难,我们必须增强事故应急能力,畅通信息传递渠道,加强部门工作协调。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疫情和高致病性禽流感,让我们必须面对公共卫生的挑战,改善公共卫生,加强国民教育,使社会分配向国民健康倾斜。煤矿重特大安全事故多发的严峻局面,使我们必须面对社会安全的威胁,加快健全法律法规,改革体制机制,完善经济政策,增加安全投入,严格责任管理,严查腐败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央领导人就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重要讲话是在科学分析我国灾害形势的基础上,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根本遵循。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再加上国际上政治、经济、军事、安全等因素相互交织,地缘、宗教和文化冲突与政治经济矛盾相互作用,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增加。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充分认识新时期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和复杂性,准确把握灾害衍生次生规律,综合运用各类资源和多种手段,统筹推进各领域、全过程的灾害管理工作,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切实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同时加强政府与社会力量、市场机制的协同配合,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真正做到居安思危,有备无患。(作者系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