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诈罪和诈骗罪一样吗(合同欺诈与合同诈骗)

民事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进而使对方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法律行为。民法典第 148 条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第 149 条规定,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同时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合同,损害国家利益是无效的。由此可见,民事欺诈是导致民事行为撤销、合同无效的事由之一。民事欺诈的构成要件一般包括四项 :第一,行为人有欺诈的故意。这种故意既包括使对方陷入错误判断的故意,也包括诱使对方基于此错误判断而做出意思示的故意 ;第二,行为人有欺诈的行为。行为人的行为既可以是故意虚构虚假事实,也可以故意隐瞒应当告知的真实情况 ;第三,受欺诈人因行为人的欺诈行为陷入错误判断,欺诈行为与错误判断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第四,受欺诈人基于错误判断做出意思表示。刑事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公私财物的行为。刑法第 266 条规定了诈骗罪,第 224 条规定了合同诈骗罪,刑法还规定了其他特殊诈骗罪,如金融诈骗罪,包括集资诈骗罪、贷款诈骗罪、金融票据诈骗罪、金融票证诈骗罪、信用证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有价证券诈骗罪、保险诈骗罪等 8 个罪名。包括合同诈骗罪在内的特殊诈骗罪与诈骗罪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主要是侵犯客体、客观方面的表现、主体类别等存在区别,构成要件抽象后则保持一致。刑事诈骗的构成要件一般包括五项:第一,行为人实施欺骗行为;第二,受骗方产生(或继续维持)错误认识 ;第三,受骗方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 ;第四,行为人或第三者取得财产 ;第五,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
如前所述,我国民法对欺诈行为的界定,采取对客观行为描述性的定义方式,而刑法对诈骗犯罪的界定,采取的是主客观相统一的定义方式。结合构成要件的内容,二者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刑法增加了对行为人实施欺诈行为的目的进行考量的条件,即只有在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时,才可作为刑事诈骗入罪,否则只能以民事欺诈作出罪处理

欺诈罪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