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学说话是很多家长关心的事情,但始终有些孩子出现了不能说话的情况。特别是当周遭的同龄宝贝们都在一岁左右开始咿咿呀呀说起话了,自家孩子还是没有进展,不少家长越来越担心孩子的智力发育出现了问题。
其实,宝宝说话晚只有很小的概率是智力缺陷,大部分的原因归结于父母的教育方式。
下面就来看看,下面这几种教育方式,家长们“踩雷”了没。
第一点:过于追求完美宝宝学说话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自己不断地去摸索,自己享受到语言的魅力后,有更多的兴趣去学习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发音等等。
但是有些家长就会在宝宝刚开始含糊不清说话时,一遍又一遍地纠正宝宝地正确发音,本身这样地做法并没有错。只是宝宝更多的需要一个兴趣,大脑本就处于发育阶段,语言分区地功能还有很大一部分未被“开发”。家长们的要求,指挥让宝宝对语言丧失兴趣,就慢慢地不再想说话,从而就不说话了。
第二点:照顾得过于细致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两个三口之家,等着家中唯一的宝宝出世。待宝宝出世后,两家六口人都围着宝宝转,尽自己最大的一份力满足孩子应有的需求。
日常生活中,宝宝想喝水时都不用自己哭闹一翻,家长们总会算好时间去给孩子喂水,不只是喂水,孩子饿了想吃饭、无聊了想玩玩具或者困了想睡觉这样的行为,都会被家长们摸清,虽然这样确实能全方位照到宝宝,但长时间下来宝宝失去了开口提要求的能力。
久而久之,宝宝就不用开口说话了,这样的说话晚的情况,完全是因为孩子自己在合适的时间段中缺少练习说话的能力。
第三点:缺乏陪同孩子的时间与上面的教育方式完全相对,上一则家长们无微不至地照料让孩子失去练习说话的机会,而这则是家长们总是忙于事业,疏于对孩子照顾。
在孩子成长在一个备受冷落的环境下,生活氛围更多的是压抑的,自己获取外界的信息较少,那么自己锻炼说话的能力也就少了。
逐渐地,就演变成说话晚这一现象了。
第四点:家中语言环境复杂有一部分家庭是来自不同省市或者国家组成的,在交流时,同处于一个地方的人就会习惯性地使用到方言,这样下来,整个家庭的语言环境是偏向复杂的。
宝宝刚开始学习说话的阶段是处于一个语言敏感期,在家中不同语言的交织,会让宝宝产生困扰,他们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能力去消化这些不同的语言,长期积累后,再开口说话。
所以,一般而言,面对于“混血儿”家庭,孩子说话晚是很正常的现象。
宝宝说话晚,家长们先不要担心,好好想想在平日生活中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出现了差错,不要一味笃定孩子就是智力发育缺陷。
当然,若是孩子在两到三岁还未开口说话,就需要带孩子去医院看医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