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新闻网讯 (通讯员孟令兵)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推进干部作风转变的重要指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二次会议精神,省工商局把扎实推进干部作风转变与优化营商环境统一起来,把落实“三个推进”与履行工商职能结合起来,全面落实“放管服”各项改革,为营商环境建设注入新动能,为市场主体落地生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温润的滋养。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省工商局反应迅速,立即出台了《关于落实<辽宁省优化营商条例>若干意见》,从深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服务小微企业发展、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监督体系等6个方面28条入手,全力为企业营造更加宽松高效的环境,切实增强全省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优化营商环境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积极助推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
把改革红利落到实处
2014年1月1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启动实施,第一张认缴制营业执照从省工商局企业注册局顺利发出,从此开启了全省商事制度改革序幕,奏响了全省工商系统简政放权改革的序曲。
辽宁工商优化营商环境的步子不仅迈得大,更踩得实。立足“放得更活”,工商部门先后实施了注册资本认缴制、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先照后证”、“一照一码”、“两证整合”登记制度、实行企业简易注销程序、开放企业名称库等便利化改革举措,放松市场主体准入管制,降低创业准入制度成本。
“工商注册太便利了,让我们企业及时赶上了招标会。”近日,丹东自动化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马萍给注册分局工作人员送来一封感谢信,短短两天,他们就变更了营业执照,为企业争取商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葫芦岛市工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建立“企业工商工作”微信群,更加方便快捷为企业提供服务,通过网络直接告知企业登记注册需要准备的材料和流程,指导企业进行年报工作以及通知企业更换新版营业执照,提高办事效率,节省企业办事成本,全面营造良好经济市场软环境。
营口市工商局的范桂林同志,用加班加点当“晚餐”,为营口市城建公共投资有限公司提供了延时服务,帮助企业项目及时落地,得到企业“点赞”。
一个“放”字,彰显出省工商局为优化营商环境拿出了改革的勇气;一个“放”字,换得了市场主体的勃勃生机。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5月,全省实有各类市场主体3067082户,注册资本(金)70981.7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9.4%和24.5%。其中,企业751528户(含分支机构),比上年同期增长11.1%,注册资本(金)68001.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9%;个体工商户2255245户,比上年同期增长8.6%,资金数额1648.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5%;农民专业合作60309户,比上年同期增长16.6%,出资总额133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9%。
2017年1—5月份,全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239942户,比上年同期增长38.7%,注册资本(金)5036.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其中,新登记企业62133户,比上年同期增长37.8%,注册资本(金)4783.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4%;个体工商户173144户,比上年同期增长38.8%,资金数额150.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4%;农民专业合作社4665户,比上年同期增长44.6%,出资总额102.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3%。
目前,省工商局已经通过门户网站统一向社会开放省、市、县三级企业名称库,提供高效、便捷登记服务,正在积极推进更大范围的“多证合一”、全程电子化改革。截至今年5月底,社会公众通过全省企业名称库开放服务平台实施访问查询4616人次。省工商局执行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由最初的226项削减至32项,营商环境的土壤更加宽松。
把科学监管落到实处
良好的营商环境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监管。辽宁工商快人一步,率先将年检制度改为年报公示制度,由企业自行公示年度报告信息,减少了行政审查环节,放松了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将企业对政府负责转变为企业对社会负责,强化社会信用监督,促进企业自律和社会共治,切实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省工商局印发了公示企业信息管理办法、失信企业联合惩戒实施办法、涉企信息统一归集公示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配套规范性文件,形成了我省较为完善的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制度体系,为推动构建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制度提供了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2016年12月,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辽宁)通过工商总局验收。截至今年6月6日,系统共公示各类市场主体511万户,共汇总各类涉企数据8214万条,总计18.6亿项数据。
2017年4月28日,省工商局动态更新的权责清单在省政府网站和省工商局门户网站进行公示,共有7大类,126项,其中行政许可事项2项,行政处罚108项,行政强制6项,行政检查1项,行政确认2项,行政裁决1项,其他行政权力6项,真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省工商局梳理公布了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共9项),初步建立了市场主体名录库和检查人员名录库,实现了公示信息随机抽查计划制定、名单随机抽取和逐级派发、检查人员随机分配、检查过程记录、检查结果审批与向社会公示的全流程信息化、网络化操作,真正实现“双随机”抽查,执法检查不再“任性”。
政府部门涉企信息统一归集公示工作取得成效。从2016年6月30日,开始归集全省政府部门涉企信息,截至今年5月底,涉企信息归集共享平台累计归集信息74.35万条,其中行政许可信息49.85万条,行政处罚信息4.57万条,违法失信黑名单信息11.32万条,政策惠企信息8.62万条;全省市、县(区)两级已经确认纳入涉企信息归集成员单位的部门总数3068个,实际已经开始归集信息的部门1732个,部门归集覆盖面56.45%。今年年底前,省工商局将完成国家工商总局确定的,部门归集覆盖面达到70%的目标。
省工商局不断扩大对失信主体的惩戒约束范围,努力实现“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信用监管格局。形成了《辽宁省政府部门严重失信企业目录清单(2016版)》,共有29项失信事项,涉及15个政府部门。截至目前,已归集公示了6个政府部门(除工商部门以外)的113条黑名单信息。形成了《辽宁省严重违法失信联合惩戒目录清单(2016版)》,共有20个部门参加联合惩戒,涉及不同部门、事项70项惩戒措施,初步构建形成了政府部门联合惩戒约束工作机制。印发了《辽宁省工商局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对被列入异常名录满三年和存在其他严重违法情形的企业,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并向社会公示,供社会公众和其他部门查询和工商部门的“黑名单”数据。截至目前,对失信被执行人限制任职289人次,对经营异常主体限制办理工商变更登记15593次。
一个以信用为核心的监管机制正在逐步形成,运用新的监管方式,这将大大减少对企业的执法干扰,让企业在更自由的空间内成长。
把高效服务落到实处
省工商局紧紧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辽宁自贸区建设这几个关键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扎实推进干部作风转变,不断改进服务举措,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
据介绍,省工商局登记窗口为政府招商引资项目、企业集团组建和国企改制,设置专门的登记注册窗口,开辟绿色通道,提前介入,实行上门服务,全程跟踪服务,当日发照,先后完成了省交通建设投资集团、省环保集团等8家企业集团的注册登记工作,全方位提供注册登记便利化服务,全力助推国有企业做大做强。
为强化改制登记工作,鞍山市工商局注册登记窗口还充分发挥“绿色通道”作用,做到专人负责登记,为改制企业及时履行改制登记手续提供便利条件,共办理国企转制企业33户,为鞍钢等国有大型企业盘活固定资产股权资金720个亿,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桓仁县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五加二、白加黑”,加班加点为城建集团和农水集团办理设立、变更登记,陪同申请人亲赴本溪市局帮助办理母公司迁移登记,在规定时间内办理了两个集团登记证,得到当地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
盘锦市各窗口单位按照省工商局制定的窗口规范标准,着力打造规范登记和优质服务的最佳模式,做到“五个零”,既服务方式零距离、服务流程零障碍,服务事项零违诺、服务质量零差错、服务对象零投诉,实现了规范与服务的和谐统一,营造了高效便捷的营商环境。
“回答问题一口清、咨询事项一纸清、发放材料一次清、办理业务一事清”,这是全省工商系统为优化营商环境亮出的最新服务承诺。提速增效,企业名称核准1个工作日办结,变更登记2个工作日办结,设立企业3个工作日办结,企业设立、变更登记当天办结率70%以上。
着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小微企业“双创”新引擎,省工商局开通了全省小微企业名录系统,成为扶持政策的“集装箱”、申请扶持的“导航仪”、政策实施的“公示台”、小微企业的“身份证”。截至2017年6月6日,发布扶持政策文件618件、扶持政策申请导航339项、公示企业享受扶持政策信息8.5万条,发布要闻动态399件。全省小微企业库入库企业数达64.4万户、个体工商户149.2万户。开通了全省小微企业名录系统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截至2017年6月6日,为19个省(中)直部门及系统配置用户账号7159个,涉及347个单位通过共享交换平台查询小微企业名录信息2837次,涉及312万余户(次)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全省工商系统用高效、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小微企业的勃勃生机。
改革无终点,服务无止境。下一步,辽宁省工商局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企改革发展和辽宁自贸区建设等方面勇于担当,不断改进作风和服务,着力解决全系统在市场经营环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行政服务效率以及执法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努力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