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权利包括哪些内容各自的特点有哪些(建议收藏!22法考民诉法杨秀清教授精讲笔记(一)民诉基本原则)

第一章 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

第一节 民事诉讼

本人公众号【不器法考】分享更多法考笔记、法考备考讲义等资料,欢迎大家关注,助力大家顺利通过2022法考

一、民事纠纷

(一)概念与特征:

1、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基于财产关系或人身关系所引起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纠纷。具有法律关系的平等性纠纷内容的私权性(也因此具有可处分性)对抗的缓和性

(二)民事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方式(满足多元化现实需要)

1、私力救济:从传统社会的自决到现代社会的和解

2、公力救济:民事诉讼

3、社会救济:仲裁、诉讼外调解(专业化,如商事调解)


二、民事诉讼的概念与特征

(一)概念:在法院解决民事纠纷的过程中,法院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为解决民事纠纷、保护合法权益而依法进行的全部诉讼活动,以及在这些诉讼活动中产生的各种诉讼法律关系的总和。

(二)特征:

1、公权性:依靠法院审判权解决纠纷

2、强制性、终局性与权威性

3、程序性


(三)诉讼观(中国的厌讼观—法律文化的影响)



第二章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

第一节 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

一、概述

1、概念: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是在民事诉讼的整个过程中或者在重要的诉讼阶段起指导作用的准则。

2、基本原则的功能

(1)立法准则的功能

(2)行为准则的功能:指导诉讼行为,制约法院

民事权利包括哪些


二、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

(一)内容:

1、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诉讼权利的相同与对应):绝大多数情况下,尽管诉讼地位不同,当事人享有相同的诉讼权利,如参与庭审、辩论、提出证据、委托代理人等。当毕竟原被告的诉讼地位不同,因此双方的权利是对应而非完全相同的,如原告起诉,被告应诉;原告可以提出或放弃诉讼请求,被告可以承认也可以反驳原告诉讼请求;原告可以选择管辖地,被告可以提出管辖异议。民诉的本质在于给双方当事人平等的(攻防)机会和手段。给予了当事人平等的权利,其权利实现还有赖于法院的平等保护。

2、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平等地行使权利:法院平等保护才将立法确定的平等诉权落实到司法实践!如法院充分听取原被告双方的陈述(或反驳)。又如参与庭审权是平等的,原告不到庭或无正当理由中途退庭,法院按撤诉处理;若被告无正当理由不到庭或无正当理由不到庭,则缺席判决。

(二)依据:宪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体现、当事人诉讼地位的平等;程序公正的要求。


三、同等原则与对等原则(涉外)

(一)同等原则:外国当事人与中国当事人具体平等的诉讼地位,有相同的诉讼权利、义务。(给予外国人国民待遇

(二)对等原则:在我国民事诉讼中,遇到有外国法院对中国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的民事诉状权利加以限制的,中国法院也相应地限制该国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四、法院调解自愿和合法原则

调解原则的发展:在调解制度上,曾有“依靠群众、调查研究、调解为主、审判为辅”的方针。后来发展为“调查研究、调解为主、审判为辅”的方针。但着重调解导致九调不决的情况,1991年《民事诉讼法》确立法院调解自愿和合法原则。法院以调解的方式解决纠纷必须建立在当事人自愿和合法的基础上。以调解结案作为法官业绩考核的内容之一,直接影响了调解和判决之间的关系。

(一)内容

1、应当尽量用调解的方式结案:调解结案当事人不能上诉,因此效率高

调解结案往往建立在双方互谅互让的基础上,权利人作出权利的让步,其自觉履行率更高,省去执行难的问题。

2、遵循当事人自愿、合法的原则:程序自愿和实体自愿

3、不能久调不决

(二)调解原则确立的基础:调解与我国的传统习俗相一致(以和为贵);与私权处分相一致;与民事诉讼的目的(解决纠纷)相一致。


前期笔记复盘:

建议收藏!22法考柏浪涛刑法笔记梳理(二):解读两阶层犯罪构成

建议收藏!22法考柏浪涛刑法笔记专题总结(三):犯罪主体考点

建议收藏!22法考柏浪涛刑法笔记总结(四):危害行为与不作为犯

建议收藏!22法考柏浪涛精讲笔记梳理(一):刑法论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