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标准》中有关的行为动词是如何分类的?
答: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㈠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由低到高的顺序
(了解水平)〔知道 记住 说出 列举 找到〕→(理解水平)〔认识 了解 看懂 识别 能表示 懂得〕→(应用水平)〔理解 解释 说明 区分 判断 简单计算〕
【举例】
①了解水平: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能说出化学变化的一些现象,知道物质的微观构成、分类的方法等。
②理解水平:能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物质变化的原理,能看懂和识别一些常见的化学标识如防火、防腐蚀、节约用水、商品标签等。
③应用水平:能用微粒的观点如解释衣服晾晒、海水晒盐等现象,能运用化学反应的规律探究制取氧气、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能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探究铁生锈、燃烧与灭火的条件等。
㈡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由低到高排序
(模仿水平)〔模仿操作 初步学习〕→(独立操作水平)〔独立操作 初步学会〕
【举例】
①模仿水平: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等。
②独立操作初步学会: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等。
㈢体验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由低到高排序
(经历体验水平阶段)〔经历 体验 感受〕→(体会感悟水平阶段)〔认同 意识 体会 关注 遵守〕→(形成认识水平阶段)〔内化 初步 形成 树立 保持 发展 增强〕
【举例】
①经历感受阶段:通过化学实验活动,体会到科学探究是认识物质世界、获取科学知识和过程方法的重要途径等。
②体会感悟水平阶段:意识到化学实验的重要性,体会到只要掌握科学的观察和实验方法,通过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推理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科学的结论。
③形成认识水平阶段:
认识化学的学科价值,知道化学是 “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学科” ,化学是“多种学科交叉的中心学科”,化学可以制造自然界已有的物质还可以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等,逐步形成化学的物质观,微粒观、元素观、变化观、平衡观、分类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