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春节放假通知(我的“年味”笔记)

#这就是年味儿#

2013年2月10日 01:15 大年初一

点灯时分,爸妈已经张罗好一桌饭菜。照例,老爸在楼下放了一挂清脆的小红鞭后,一家三口围坐桌前,互致新年问候,开始享用年夜饭。席间偶有交流。按老辈人的规矩,过年时要谨言慎行,以防犯忌讳。有了小时候因为多说话遭嫌斥的前例,后来也就长了记性,少说话多吃饭。

除夕夜,自然少不了看春晚。自打记事儿以来,除夕夜就是在讲述春晚的故事,春晚就是这除夕夜里的角儿。饭后,收拾停当,便坐在电视机前等待春晚直播。春晚开场的报时和片头是我每年都不愿错过的部分,可能是一种情结吧。伴着春晚的直播,交流的话题也就多了起来,欢声笑语,混杂着窗外不绝于耳的鞭炮声,你来我往的短信问候穿插其间。随着蛇年的到来,节目的声音终于淹没在了鞭炮此起彼伏的喧闹声中。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四个半小时的蛇年春晚,又在《难忘今宵》的熟悉旋律中告一段落了。这个除夕,鞭炮声不及往年热闹了,春晚的舞台倒是因为科技的助力更加惊艳炫目。总之,感谢春晚每年此时的相伴。

夜深了,鞭炮声稀落下来。窗外,零星的几点灯影婆娑。一年中只有在今晚会熬夜,在守岁中温习民族曾经的记忆,希冀美好的明天。“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新春佳节,惟祝愿,人康健、家和睦、祖国好。

晚安。


2014年1月29日 22:49 腊月廿九

2014国家法定春节假期的第一天是农历大年初一,而民间的假期来的要早一些。

腊月廿八,过年的窗花已经贴上了办公室的大小窗户。红红的窗花,迎着灿烂的阳光,绽放着喜兴与欢快。年前最后一个工作日里,聚餐和卫生扫除一个也不能少。给经常光顾的公司所在社区里的饭馆打去了电话。与平日里,要么应声接通要么占线的反应不同,铃声响了有那么一会儿,老板才接起电话,通常电话另一端传来的总是老板娘清亮的声音。迟疑片刻,赶忙问了句“今天还营业吧”。老板是和善实诚的人,语带歉意的回话“哦,昨天最后一天营业呢,真是抱歉了。”挂断电话,在电话薄和网上以办公地点为中心、一站路的距离为半径,搜寻了一圈儿。除却歇业的、场地局促的,最后选了一家性价比适宜的酒店。这家生意不错,据说过年期间也照常营业。下午,临近下班前,开始卫生扫除,除尘涤垢,归置物品。社区的废品回收是承包的,本想把近期的废旧报纸期刊纸箱一类处理掉,结果打去电话,那头说“回家过年了”。

假期第一天,睡到自然醒。早餐后,去离家较近的超市购置生活零碎。两站的路程,沿途的门店十有八九闭门歇业,理发店和炒货铺门口生意红火,喜庆的中国红鞭炮销售摊前倒很是冷清。超市里,仍旧热闹。一年中,每次走进这里,总有一种年节的气息,强烈的采购热情和收银台前惯看的一条条长龙,是国人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加速转变最有力的佐证。回家的路上,风很大。平日车水马龙的街上,少了繁华的浮躁,多了分寂寥的平和。这就是过年的节奏了。

回家的脚步紧了,多数离家在外打拼的人们已经踏上了归乡的路。这座流动的城市,终于也得空,缓一缓脚。春发夏长,秋收冬藏,四季更迭是自然界的节律。人类社会也有自己的节律,“过年”就是这节律上的神奇节点。它的社会性、文化性长久地在华夏大地积淀生发、在生命的繁衍生息中,代代传承,成为社会知觉的心理定势。虽然历经千年轮回,过年的意义也随着社会的变迁不断地演化,但无论是事变俗移,从社会的发展看过年习俗的时代变迁,还是反过来,从过年习俗的变迁看社会的发展,春节都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位台胞的博文,写道“过年在远去”,大意是说我们的社会正进入工业化时代,在农业社会孕育而生的传统节日正在渐渐离我们远去。以前过年,盼着有新衣服穿,有好东西吃,现在这些愿望随时可以实现,过不过年都无谓,还论断大陆过年气氛比台湾强是因为工业化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差异所致。

社会发展至今,许多过年的传统习俗的确在淡化,特别是对物质的需求和享受。相反,过年在人们精神上的原乡地位的深化,则更突显了它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无论事业成功与否,过年回家与家人团聚,是每一个在外奔波的游子,最迫切的愿望。中国特色的春运背后承载着的就是那无数的亲情与乡亲。有人把过年比作拥抱亲情的盛宴,叫人倍感温馨情长。

明天就是年三十了,吃饺子,看春晚。大家过年好!


2015年2月22日 23:29 大年初四

农历乙未羊年来得有些匆促,以至尚未来及装点节日的心情,就被扯进了喧闹的氛围里,有一种被过年的恍惚。好在一切也都得以因着过年的名义,理所当然地被纳入过年的节奏,获得短暂的喘息。

如同往年一样,少有走亲串门、迎来送往地应酬,一家人窝在家,看电视、包饺子、闲拉呱……倒也乐得肃静。日子匆匆,假期就这样过了大半,眼看着那些个早先的假期计划又要如往年般,因着现实生活的种种被搁置了。过年过年,年年如是过,只是或许是年岁长了,心境会变,年味也跟着在变。

以前过年总少不了放鞭炮。每到过年,老爸都会买上两挂小红鞭,除夕年夜饭前总是要放鞭炮的。今年,只是就着春晚吃年夜饭,听远近偶尔的炮竹声划过耳畔,却再难用此起彼伏来形容。过往这年节里最具代表性的最能带动节日气氛的炮竹声,愈发好似“不速之客”,每每伴着冷不丁的短促的炸响,惊扰着周遭的平静。

拜年的短信还是如常地发出和接收着,不过有相当一部分已经被分流到了QQ和微信。在突飞猛进的它时代里,通讯的便捷有时叫人分不太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被拉近了,还是被隔远了。意外地接到了两通同事拜年的电话,简短的寒暄,满心的暖意。今年过年流行抢红包。不得不承认,还是OUT了,没整明白怎么个玩法,据说错过了公司微信群里老板给发的大红包。倒是跟着春晚玩了把“摇一摇”,说是无意义的徒劳吧,好像显得太功利,全当凑了回热闹,不过因为这有几个春晚的节目没看全有些可惜。不管是否愿意,生活在它时代里,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也无可救药地陷落在了它们的世界里,搞不懂谁在玩谁。

一切的一切瞬息万变,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太快。如今的年味在老辈人眼里是淡了,在年轻人眼里,好像也不过是有了相对集中的时间在餐桌前推杯换盏、在景区里挤油油,在回家和返程的路上奔波。生活好了,年味靠吃和穿已经品咂不出滋味了。随着带薪年假的逐步落实和人们旅游心理的不断成熟,相信春节扎堆旅游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转变。想来只有与家人团圆才是过年不变的主题。世上本没有过年一说。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人类先民用智慧创造了计年的方法,让后人得以追溯历史、刻画生命的年轮,使人们能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认识到个体生命是何其短暂有限。每每站在辞旧迎新的节点上,心怀感恩地送走生命过往的一程,充满期待地迎接生命新一程的到来,总是叫人生出一种生命庄严的仪式感。也只有与生命中最亲近的人一起在这仪式中体味生命的跋涉才不会孤独,才更踏实欣慰。年味浓淡,其实全在一颗心。只要一家人团团圆圆,和乐美满,这个年就算过得有滋有味。


2022年2月1日 00:56 大年初一

(……因为本地出现新冠确诊病例后,医院取消了探视,只能一患一固陪。又回到了一个人照顾父亲的状态。半年的时间,已经逐渐适应了在医院的陪护生活……)

农历壬寅虎年的春节有着不一样的滋味。不惑之年的人,早已没有了儿时盼望过年的心态,生活的种种现状也叫人对过年有了不同的感受。对于许多癌症患者及其家属来说,未来还能一起度过几个春节不免渺茫,眼下的每一天都是值得珍惜的团圆时刻。

第一次“住院过年”。母亲送来了年夜饭,虽然不允许进病房探视,但我们仨可以视频团聚。无论在哪儿过年,一家人齐整了,便过年了。

在此团圆时刻,感谢所有为了这个社会的正常运转,依然坚守岗位的医护人员以及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感谢一路来给予我关心和帮助的所有人。

2014年放假通知

大家过年好!


一年又一年,看着那些凝固着自己过往生命历程的文字,还真是要感谢当时的自己,留下了这可供追忆的线索。年味对我来说就是,最熟悉的家的味道。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