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适应和平时期部队建设要求
加强部队革命化正规化建设
第五节 加强后勤建设与支援地方经济建设
一、发展农副业生产开展农副业生产,是人民解放军一贯的传统做法。第46军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在完成教育训练和国防施工等任务的同时,积极开展农、林、牧,副、渔和农副产品加工等生产活动,努力减轻国家和人民负担,改善官兵生活。1956年,部队主要是进行营房建设,农副业生产尚处于起步阶段。1957年开始,各部队因陋就简、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农副业生产。当年,共产蔬菜189万公斤、养猪2100头,节约经费、物资款193万元,节约粮食24.3万公斤。1958年,农副业生产继续发展,部队种地2400亩,产菜600万公斤,收获粮食和油料20.5万公斤,产肉7.4万公斤,养猪存栏600多头,基本实现了蔬菜全部自给、肉食部分自给。1959年开始,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加上当时严重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撕毁合同,中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根据中共中央“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和总政治部关于军队进行农副业生产的指示,第46军党委提出,要把搞好开荒生产作为战胜暂时困难,过好“政治关”“粮食关”,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的直接行动,在部队掀起开荒生产的热潮。在领导生产中,重点抓了四个环节:一是确定生产的方针、任务和方式,明确生产兵力安排等。二是合理处理训练、施工与生产之间的矛盾。突出重点,分清缓急,合理安排各项任务,保证春播、夏锄、秋收等生产大忙季节的兵力落实。三是着眼长远,注重解决生产中带普追性的重大问题。军每年召开生产会议,分析形势,总结经验,明确任务,指导生产。后勤部门围绕实现党委决心,科学制定生产计划,深人部队检查督促,及时研究解决各种问题。1964年,认真贯彻总部第三次农副业生产会议精神,以实现生产基地化为中心,进一步调整生产体制,重点加强了军、师农场的基本建设,并根据军区指示精神,对农场干部一律在编外定员定编,以稳定生产人员。四是各级领导干部模范带头。在开荒生产的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与普通战士一样积极参加各种劳动,极大地影响和带动了官兵的生产积极性。1959年,第46军种地面积从上年度的2400亩迅速扩大为1.25万亩,生产粮食、油料作物167万公斤,收获蔬菜723万公斤,节约各种经费23万元。第409团训练、生产双丰收,被军评为“红旗团”。1960年,部队种地1.4万亩,收获粮食、油料作物共168万公斤,产菜817万公斤,除有存栏猪6900头外,还支援国家出口240头,自产肉蛋24万公斤。1961年,开荒2万多亩,种地4.7万亩,产粮456万公斤。1962年,又开荒8万多亩,粮食产量达到空前的1141万公斤。另外,部队还种植了烟、麻等经济作物,普遍办了小作坊、进行磨豆腐、榨油、酿酒等副食品生产。一些部队还注重挖掘驻地物产资源,采集草粒、橡子和各种山货、野果、药材等卖给国家。第136师在发展生产的同时,重视抓好伙食管理,沈阳军区在该师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了他们的经验。第46军大力发展农副业,有效减轻了人民负担,支援了社会主义建设,同时也较好地改善了部队生活。部队除粮食实现自补外,平均每年每人自给肉13.5公斤,自给蔬菜365公斤,自补豆油2.4公斤。
二、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从1957年开始,第46军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大力开展以除“四害”(当初指苍蝇、蚊子、老鼠、麻雀,后来麻雀改为臭虫)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为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均安排一名主要领导负责这项工作,营以上成立爱国卫生委员会,团以上成立爱国卫生委员会办公室,基层步兵班和特种兵排均指定一名兼职卫生战士为工作骨干。1958年3月23日,军党委对爱国卫生运动作出具体规划,要求五一节前基本实现军区提出的“八无四洁”【1】,并将运动开展情况作为争创“四好连队”和“五好战士”的重要条件。随后,各部队结合五一、八一、十一等重大节日,广泛开展卫生整顿,掀起了除“四害”、讲卫生的竞赛热潮,营区面貌发生了很大改观,官兵健康水平也有一定提高,全军发病率比1957年降低40%,有效保证了训练、施工、生产等各项任务的完成。当年,第133、第137师分别被吉林省表彰为“除四害甲等卫生模范师”,被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表彰为“全国卫生先进单位”;第411团被吉林市评为“灭鼠先锋团”,炮兵第518团被评为“挖鼠夺粮先进单位”。随着营区环境的日益好转,除“四害”活动逐渐向营区周边拓展,1960年全军共消灭老鼠14.1万只、苍蝇573公斤、蛆蛹30346公斤,几乎都是从营区外及田间消灭的。讲卫生、防疾病也日益成为官兵的自觉行动,部队的发病率逐年下降,特别是痢疾、肠炎、传染性肝炎的病发率大幅度下降,均远低于军区规定的指标。
三、支援地方经济建设1956年,是中国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由初级向高级过渡的时期。根据总政治部《关于军队参加和支援农业合作化运动及农业生产的实施方案和沈阳军区有关指示,第46军迅速展开了支援农业合作化和农业生产的工作。各部队本着就地就近的原则,与附近的村庄定点挂钩,建立固定的“联系社”,参加和支援农业生产。当年,部队及官兵共捐款19.8万多元,并购买大量农具、种子、化肥、饲料、书籍等,支持地方合作化建设。1957年,部队助民种地30多万亩,植树100多万棵,连同修路架桥等工作,共投入7.6万多个劳动日。1958~1959年,军共出动103万个劳动日,帮助地方修建水库56座及大批水渠、堤坝,植树750万棵,并参加了地方采煤采矿、炼焦炼铁、打井修路等生产建设活动。1960年,又帮助地方完成了桦甸县防洪、水吉县鳌龙河疏通、延吉县水库等12项较大的水利工程及国防工厂扩建工程。在此期间,部队深入开展了人民公社教育,各单位还组织了“政治野营”,组织官兵到人民公社参观学习,参加集体劳动。在支援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第46军先后派出多批干部,帮助地方进行合作化整顿和社会主义教育。1959年1~4月,分2批共派出533名干部,参加了吉林市、永吉县等8个市(县)58个公社的整社工作。1960年,派出423名干部参加整社。1964~1965年,分批抽派2297名干部,参加了珲春、永吉、敦化、舒兰、汪清、凤城等地的社会主义教育。参加整社和社教的干部,在地方党委领导下,深入农村,深入群众,“抓思想、抓生产、抓生活”,引导群众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道路,正确看待面临的特殊困难,为帮助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战胜连续自然灾害、渡过三年困难时期,稳定群众思想情绪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参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同时,部队还积极投入地方抢险救灾工作。1957年8月,哈尔滨市遭受严重洪水威胁。第137师近5000名官兵奉命参加防汛救灾,连续奋战1个月,圆满完成任务,确保了156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救灾期间,第409团战土黄显万生病不下火线,危急时刻用身体堵住堤坝缺口,表现突出,荣立二等功,并荣获哈尔滨市政府授予的“甲等防汛模范”称号。在此期间,部队还捐款67万多元,支援灾区人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受到了地方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1960年8月下句,吉东地区连降大雨,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洪水冲毁图们至六道沟铁路128公里,冲断桥梁8座。为早日恢复通车,第133师奉命派出3190名官兵,日夜兼程,赶赴抢险一线。救灾官兵风餐露宿,日夜突击,平均每天劳动12~14个小时,涌现出许多感人事迹。《吉铁工人报》在报道第397团通信连战土黎国贵、全成中的事迹时写道:“黎国贵、全成中,抢修线路逞英雄,土筐装得像小山,大步流星快如风。”经过官兵26天的顽强奋战,抢修任务圆满完成,保证了9月20日铁路全线通车。【1】“八无”指驻区营房无麻雀巢、无老鼠、无苍蝇、无蚊子、无臭虫、无虱子、无跳蚤、无蟑螂,"四洁”指室内清洁、环境清洁、个人清洁、伙房卫生清洁。
【军人后代】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
PLA136137138133投稿邮箱:784580047@qq.com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部队大院子弟】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
PLA136投稿邮箱:784580047@qq.com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男兵女将】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