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印发以来,全省教育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下迅速行动,各地各校坚持规定动作不走样、特色动作有亮点,主要聚焦提高作业管理水平、提高课后服务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主要任务,拿出实招硬招真招,确保“双减”落地落实,取得实效。
省教育厅政务新媒体特推出专栏“‘双减’在行动”,陆续发布各地各校落实“双减”的经验做法,敬请关注。
“双减”政策实施后的首个寒假,甘肃各地的中小学生正在以一种新的模式开启假期生活,博物馆学拓印、球场尽情释放提升球技、在书法课堂感悟篆体、草书的美妙、定时收看新闻、学着做做美食……孩子们的寒假计划列表中多了各种兴趣爱好的空间,添加了探索式、趣味性的实践作业内容,少了机械式重复书写的作业和辗转学科类辅导班的高压节奏 ,这种改变让学生们体会到假期应有的乐趣。
体验式活动让假期生活更有质感
拓片、剪纸、学阿阳民歌……平凉市静宁县城关小学六年级的马文渊同学,这个寒假已经在静宁县博物馆学习体验了三种传统民间艺术。“我最喜欢拓片 ,很神奇的一种技艺。”马文渊说起刚学会的拓片技艺非常兴奋,滔滔不绝,拓碑是提前准备好的,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和同学们直接用刷子均匀地在碑上刷一层白芨水。老师提醒他们,白芨水刷不均匀的话,拓纸会因附着力不强而移位。然后要经过上纸、鬃刷敲打、上墨、捶打等多道工序,这当中还要注意很多小技巧,否则拓印出的字迹会不够清晰。
孩子们体验拓印技艺
静宁县博物馆在寒假期间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很多像马文渊一样的孩子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收获了动手实践的快乐。
兰州市城关区正宁路小学的学生翟俞涵也在这个假期解锁了一项新技艺——刻葫芦。“以前总觉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个熟悉的词语,并不太理解。”翟俞涵说,前两天参加的一场社会实践活动,让她对刻葫芦这项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清晰的认识。在兰州阮氏葫芦艺术馆,她和同学们一起跟随非遗传承人阮琳老师学习刻葫芦,原来在一个小葫芦上雕刻出那些栩栩如生的图案就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技艺。当她手拿刻针对着小葫芦开始创作时,才真切感受到掌握这门技艺并非易事,还没刻出个模样手就酸困了。不过最后手捧自己刻好的成品,翟俞涵心里充满自豪感,这毕竟是她独创的第一件非遗技艺作品。
刻葫芦
寒假作业“变身”让学生拓宽关注面
“以前妈妈让我看新闻,我不喜欢看,但当看新闻变成作业时,我发现收获不小。”兰州市城关区民主西路小学六年级的姚文浩同学说,这个假期老师布置的作业和以前有很大不同,少了很多书写作业,多了需要看和动的作业,而这当中就有他原本并不重视的每天定时收看新闻节目,不仅要看,还要会梳理总结每天的新闻内容。自从看新闻变成假期的一项作业,他每日认真收看新闻节目,渐渐发现看新闻节目,能获取很多以前并不了解的信息,而且在梳理新闻内容时还提升了自己的信息整合能力。
利用假期时间学习新的劳动技能、每天坚持进行1小时有氧运动、学习体验剪纸、贴对联等与春节有关的民俗活动、多读一些有正能量的书籍、关注时事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兰州市城关区民主西路小学、酒泉路小学、七里河区安西路小学等多所中小学的寒假作业内容都更加注重让学生动手、动脑、多实践。
翟俞涵同学说,这个假期她有了更多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报了最喜欢的美术班,学习更高层次的素描,还可以选一些感兴趣的社会实践活动参加,拓展自己的视野,在家的时候就帮着妈妈做做家务、看看书、抄抄诗词当练字,这种安排比以前假期马不停蹄地辗转在数个学科类培训班之间好多了。
“这个假期我多了许多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张馨仪,兰州市第五十四中学八年级学生,这个假期她忙碌的重点有所转移,以前假期要上两三个学科类的培训班,每天不是在上课就是在上课的路上。而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学科类校外培训班在假期没有了市场,她空出了大量的时间,而学校也在假期作业内容上有所调整,将体育锻炼列为每天必须要进行的内容,并且锻炼项目以及锻炼时间都有要求。
“我现在每天早晚各完成跳绳200个,下午打一小时排球或是打羽毛球。”张馨仪觉得除了看书、听英语、做家务外,体育锻炼成了她每日必做功课,以前可没有这个意识。不过假期锻炼了一周时间,她明显感觉自己体能有所提升,原来一次跳绳不能连跳200个,现在可以一气呵成。
家校共举让孩子寒假张弛有度
张馨仪妈妈说,这个假期开始孩子再没有上任何学科类校外培训班,感觉她的生活轻松多了,张弛有度,过得很充实。其实,不参加校外培训班后,孩子反而自己会根据各学科的薄弱点进行复习,有了更多主动性,加上还可以通过班级群与校内代课老师交流,查漏补缺更有针对性。因此,她也不再为孩子没有“额外加餐”而感到焦虑。
据了解,为了落实好“双减”政策,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兰州市多所中小学都在近期制定了涵盖各个学科的优化作业设计方案,旨在压减作业总量,提升作业质量。
兰州市第五十四中学在今年寒假前夕专门召开了“双减”工作论坛,从建立作业管理机制、改变学生成绩呈现方式、优化考试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还制定了优化作业设计的七项基本原则。体现在寒假作业上的亮点之一,就是以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增强体质为目的体育作业,学校体育老师按照年级不同,设定了不同的锻炼项目,细化至每个项目每天如何开展,既有体能素质练习,也有技巧项目练习。
寒假在篮球馆提升球技
除体育作业外,学校还布置一些结合本地文化特点的实践性、体验探究性寒假作业,旨在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观察,让学生的假期生活充实而有意义。
兰州市城关区东站学校充分挖掘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劳动教育资源,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双减”后的第一个假期。放假时向孩子们发放《叮!东站学校学生劳动教育指南》,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劳动技能习得规律,学校为每个年级设置了不同的主题。
东站学校要求学生在寒假期间,必须要帮助父母一起做各种类型的家务劳动。放假一周,部分班级的学生把劳动教育的实施情况已发到班级群。从这些反馈资料可以看出: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种子已深埋于孩子们心中。这份寒假作业让学生在假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体会到劳动的成就感。
转自:新甘肃·奔流新闻夏 苗
来源: 甘肃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