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五年九月,中央军委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的授衔仪式,我军10名高级将领被授予了开国元帅的称号。
十大元帅作为人民军队的缔造者和领袖,在军中乃至党内都享有极高的威信,但由于参加革命的时间不同,战功和贡献也不一样,十大元帅之间也略有差别。以毛主席为例,他在十大元帅中只称朱德、彭德怀、贺龙为老总。
第一,我们必须清楚什么才能叫“老总”。
首先,这个人必须是统帅型的;
其次,必须是德高望重的人;
最后,这个人要有江湖气质,性格豪爽。
只有这三个条件都符合才可以被尊称为“老总”。
这个“总”,一般情况下是指总司令、方面军司令的代表人物,以这为标准。在十大元帅中,除叶剑英元帅、罗荣桓元帅外,一个“总”字其他人都当得上,当时朱德元帅在南昌起义时,只是一个公安局长,手里没有士兵,影响远不及当时的贺龙和叶挺。但是朱老总在南昌起义失败后,以崇高的人格魅力聚集了这些败兵,带着残余的军队上了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朱毛”红军从此横空出世。
但是,看到毛主席的军事才能后,朱总司令主动放弃了军权,还把自己带兵打仗的经验传授给毛主席,使他顺利地成长为军事家,“朱毛”红军也从井冈山上的几千人,发展成了百万人民的军队,朱总司令因此被称为“红军之父”。在这种意义上,叫一声朱老总是理所当然的,而且是心悦诚服的。
当然,如果其他条件稍显薄弱,但某个条件特别突出的也无妨,如朱德,性格温和,但前两个条件没有人能出其右,所以也是“老总”的最佳人选,现在有人提起我军的“老总”,他就是首先被想到的。
经过数十年的戎马生涯,朱德担任了毛泽东时期的人民军队总司令。在这个意义上,他尊重毛泽东,信任毛泽东,以其卓越的军事才干,坚决贯彻执行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和战略战术原则,协助毛泽东领导和指挥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战争,叫朱老总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心悦诚服的。朱老总在苏区时期就叫得很响,堂堂的红军,八路军,解放军总司令,他不叫老总,也就没人敢叫了。
更多的是朱总司令的精神领袖作用,帮助毛主席做出军事决策,而彭老总则是身先士卒,用一刀一枪拼搏出了自己的战绩。红三军团团长,八路军副总指挥,第一野战军司令员,抗美援朝时期的总指挥,把美军打败后,他的威望达到最高点。“彭老总”这个称呼,是用刀枪实实在在拼出来的。
最先入党的是朱德元帅。他不仅有很高的资历和声望,而且军事实力也是第一位。但近几年来,很多电视连续剧都将朱德元帅描绘成一个没有什么军事才能并且非常平凡的开国元帅。实际上,朱德元帅是世界上实力最强的元帅。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元帅称号的朱德不仅是开国元帅,而且是十大元帅之一。
在十大元帅中朱德排在第一位,除了资历老、声望高之外,他的军事才能也是出类拔萃的。朱元帅是一位文武双全的统帅。朱元帅曾考入云南讲武堂,并在法国、德国、苏联留学过。在他早期的时候,就具有丰富的军事理论知识。朱德将这些理论知识后来融入到了实战中,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
一九二七年南昌起义后,朱德元帅率领八百多名革命战士,层层包围敌人的重兵,跃进井冈山。要不是朱德元帅的卓越军事指挥才能,怎能在敌军多出我军数十倍的情况下,从中突围而出呢?朱德元帅在井冈山会师后,在艰难的革命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后来朱德元帅最早提出的十六字诀,成为了我军最早的基本作战原则。
对于彭德怀来说,三个条件都更符合,比朱德更有威望,因此也被普遍尊称为“彭老总”。
彭德怀元帅和朱总司令的经验差不多,他的红军是自己拉起来的,然后在见到井冈山根据地声势浩大后,就把部队调来加入其中。如将当时的红军与比作公司,毛主席、朱总司令、彭老总就是当时原始股最多的三个股东,地位相当。
除我军传统的两位正副统帅外,被称为“老总”的还有贺龙和陈毅。贺龙,红二方面军声名远播的总指挥,两刀砍出一片江湖,在国民党军中担任官职至中将军长,更是南昌起义的前线总指挥,解放战争期间,甘愿退居二线,不计名利,为前线的将帅提供后勤保障,其才干、品德、威名均居榜首,因而也被尊为“贺老总”。
贺龙元帅呢,由于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没有突出表现,大家对他的印象并不是很深刻,但实际上,贺老总也是个猛人。一八九六年三月二十二日,贺龙生于湖南桑植县一个贫农家庭。一九二四年加入中华革命党,一九二六年参加北伐战争,一九二七年再次北伐。革命失败后,他组织并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途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半个多世纪的职业生涯中,贺龙建立起了不朽的功勋;他是新中国第一个体委主任;尽管身居高位,但他对子女的要求却很严格,他说要“老老实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做事”。而后建立了八路军,三个师中有一个是自己亲自拉出来的,可以说是贡献很大。但是能让毛主席心甘情愿称贺龙为贺老总,主要是因为红军会师后贺龙坚决站在毛主席一边,反对张国焘的错误路线。
贺龙是组织和领导过南昌起义的老革命家,他的军衔也是老的,他的作战指挥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为新中国的解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大名鼎鼎的新四军军长、三野总司令陈毅,更是兼备了性格爽朗,文武双全,在我军声望极高。作为留法学生出身的陈毅,上过大学继续学习,还当过报社主笔,本是个文学家。一九二六年,他参加了杨先生、刘伯承领导的泸顺起义,从此投笔从戎。起义失败后,陈毅转往武汉,并被派往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担任政治文书。一九二七年七月,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教导团,发动“东征讨蒋”。而当时陈毅公开身份为教导团特务连准尉文书,他后来被派往南昌准备参加起义。
当教导团通过水路抵达九江时,南昌起义部队已经撤退,张发奎的部队包围了教导团,准备缴械。特务连连长肖劲连长和陈毅脱离了队伍去追赶起义军,经过一路上的劳苦,终于在江西宜黄追上起义军。经起义前敌委员会批准,陈毅被派往第11军25师73团担任政治指导员。八十三团不是普通部队,是北伐铁军叶挺独立团的前身。团政治指导员也不是后来熟悉的团政治指导员,而是相当于团政治委员。这就是说,陈毅一进革命队伍,就参加了主力部队,成为一个团级干部。对刚入军队的学生来说,这一起点并不低。应该知道,当时同样是团级干部的彭德怀,却是在当兵11年多的戎马生涯中,一步一个脚印才升上去的。
起义军主力南下广东途中失败后,陈毅和王尔琢协助朱德率领其余部队沿粤闽边界转战。在投入范石中部潜伏、发起湘南暴动、走上井冈山等艰难历程之后,朱毛终于会师,打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的旗帜,成为历史选择的中国革命主力。从那时起,陈毅先后任红4军师长、士兵委员会主任、军委书记、政治部主任、前委书记、第一纵队党代表。作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五巨头之一的朱、毛、陈、彭、滕,在自己的历史中奠定了最重要的地位。
建国时,被公认为“老总”的,大概只有这四个元帅了。此外,还有林彪、徐向前“徐总”、聂荣臻“聂总”,还有一位非元帅也被称为“总”,即开国第一大将粟裕。
由于战功卓著,第四野战军被公认为我军第一野战军,因此林彪也被尊称为“林总”。不过林彪毕竟年纪轻,加上后两项条件稍差,所以没人叫他“老总”。
徐向前与聂荣臻的情况类似,都担任过方面军或军区司令员,并有很高的声望,但由于其性格上不属于豪气冲天的类型,所以一般都叫“徐总”、“聂总”。自然,其部下为了表示尊敬,也有不少人尊称他们为“老总”。
对刘伯承、罗荣桓、叶剑英等其他三位元帅来说,前两位都很低调,不喜欢被人称为“老总”,所以人们一般称他们为刘帅、罗帅。而叶剑英,性格上也有豪爽的一面,但可能是因为没有在军中当过统帅,一般叫叶帅,叶参座。
相对特别的是粟裕,本来以粟裕的战功,封元帅是绰绰有余的,但大家都知道,粟裕这个人非常低调,多次力辞,所以,这样的人很难被叫“老总”。“老总”要有那种舍我其谁的气魄,像陈老总那样,威风凛凛,你让我当总司令,我就当;让我当元帅,我就不推辞,而且还做得挺好,要的就是这种霸气!
当然,由于粟裕的战功实在太过惊人,因此也被尊称为“粟总”,与林彪并列第一。
无论是“老总”,还是“总”,或是“帅”,都表达了人们对这一代开国将军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