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眼中,麻醉医生的工作就是打一针,让患者睡一觉。实际上,麻醉医生除了为外科医生提供平稳、良好的手术条件,保证患者术中安全、无痛、舒适以外,在整个围手术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麻醉医护团队的整体技术水平,是衡量一家医院救治能力的重要指标,优秀的医院与优秀的麻醉科密不可分。本期节目带您走进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部杨建军主任团队,了解麻醉医生的工作。
外科医生治病 麻醉医生保命
外科医生一般针对的是某一类疾病的患者,而麻醉医生面向全院收治的各类疾病患者。一名优秀的麻醉医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还要熟知各类病患的特点。那么,麻醉医生在手术中到底起到多大的作用呢?
麻醉与外科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术前,麻醉医生对患者进行评估,为患者量身制定适合的麻醉方案;术中,与外科医生紧密配合,时刻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一旦生命体征出现异常,第一时间进行心脏复苏等急救抢救工作,保证患者生命安全;术后,对病人进行监护及疼痛管理。缺少优秀的麻醉医生,高水平的危重症急救和外科手术难以顺利进行。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具有较强救治能力、较高科研水平和国际交流能力的全国三级甲等医院,近年来飞速发展,在中国医院综合指数科研实力排行中居全国第10位 。郑大一附院麻醉科于2011年通过国家级重点专科审验,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麻醉学领域的国家级重点学科,标志着我省麻醉学进入全国领先行列。
杨建军教授,1993年本科毕业于徐州医学院,临床工作十年后,于2003年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出色的科研能力开始展现。杨建军教授提前一年博士毕业,并继续攻读了博士后,导师为刘进教授、徐建国教授。杨建军教授还先后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医学院、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与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访问学习,师从彭勇刚教授、左志义教授和谢仲淙教授。
2018年,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招才引智”项目中,杨建军教授被聘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主任。这为郑大一附院麻醉科以及河南省麻醉学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杨建军教授作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掌舵人,睿智果敢、思路清晰,执行有力;他加强管理、严格要求、分工精细,为提升郑大一麻醉管理体系恪尽职守、不遗余力;他加强学习、提高眼界,为树立河南麻醉医学标杆,带领团队与国内一线同行看齐,走出去、带进来,与国际麻醉医学前沿看齐。
2019年3月,以刘章锁院长为核心的领导班子高瞻远瞩,经过前期筹备正式组建麻醉ICU,并宣布同期成立麻醉与围术期医学部,适应了现阶段国家对麻醉医学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建立的河南省第一个麻醉重症监护室(AICU)为大手术和术后危重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是一个集中监护和救治术后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同年成立的APS(Acute Pain Survice)即急性疼痛管理团队小组,主要负责术后患者的疼痛情况管理。
郑大一附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部现已成为拥有中心手术部、无痛腔镜诊疗中心、麻醉ICU、疼痛科、日间诊疗中心、日间手术室、麻醉教学研究室等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综合性专业大科室。
杨建军
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部主任
郑州大学医学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转化医学联盟常务理事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法国国家科研署(ANR)
及荷兰科学研究会(NWO)等基金评审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全麻机理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疼痛、抑郁、认知损伤共病的机制;麻醉学大数据分析及人工智能。发表SCI论文160篇(总影响因子493分),担任19种期刊副主编或编委、83种SCI期刊审稿专家。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部
目前,学部共有医务人员968位,其中麻醉医师213位,麻醉护士171位,手术室护士357位,病房护士14位,规培生、研究生、进修生、实习生213位。开放手术间168个,年手术麻醉量35万余台,其中手术室内麻醉量20万余台,手术室外麻醉15万余台。开展核心技术项目有肝肾移植手术麻醉技术、联体新生儿分离手术麻醉技术、胎儿产时手术麻醉技术、机器人手术麻醉技术、神经外科术中磁共振导航手术麻醉技术、神外及骨科术中唤醒麻醉技术、全凭静脉麻醉与靶控输注(TCI)技术、病人自控镇痛(PCA)技术、可视化插管技术、分娩镇痛技术、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技术、食道超声心动图监测技术、闭环靶控输注精准麻醉技术、脑氧饱和度监测技术、超声多普勒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目标导向治疗技术、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规范化的围术期血液管理及血液回收技术、疼痛微创介入技术等国内领先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