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悦嘉(记者手记:垃圾分类与公民社会进化论)

国人评时事,常爱追溯古源;例如评各国民主,便道中国古有“公天下”。尤其牵涉现代社会治理层面,就算是舶来品,一旦上溯,也总有相似的替代品可循。而垃圾分类,的确在中国算是新生事物;探其究竟,其实早在2000年的北京、上海等八个城市做了试点,却效果不彰。彼时环保问题层出不穷,垃圾分类远不在亟需推行的日程表上,与其说这是一个环境问题,不如说更像是一所城市形象工程的考核指标。今年7月1号的强制施行,实则是多股合力的产物;所谓推行垃圾分类“势在必行”,意味着放任垃圾未分类所造成的危害,已经远大于推行后将付出的高昂成本。

高悦


投石问路,行必有咎。上海作为试点城市,其政府执行力、公民意识、产业链完善程度,都在接受检验。投眼先发国家,日本是全流程精细处理,而德国是源头适度分类,再由末端处置厂细分。国情不同,处理模式也是各异。中国可以参照借鉴,却不能照搬学艺。精细分类后,政府是否要继续补贴垃圾处理企业,哪一种末端处置方式更适应上海的规划需求?这些或许是算得清的经济账,公民素质和道德教育则难以量化。


而在这些庞大的数据之下,有已经停工停产、亟待转型的企业老板;有面临低级产业被清理、担忧生计的拾荒者;也有年过90岁的独居老人。他们才是故事背后,真正的主角。



图文:高悦嘉

编辑:撕纸小妹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