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艺人“彭于晏”也在上海小区做志愿者?写有“彭于晏”三个字的大白,日前在网上火了。我托一位与彭于晏妈妈很熟的香港朋友打探虚实,彭于晏的妈妈秒回辟谣。不久后,网友自曝是“大宁彭于晏”,本意也是疫情时期活跃气氛而已。于是,两个信源互相印证——艺人彭于晏穿大白衣服做志愿者,假。
图源:东方IC
有的假新闻,对社会的直接伤害不大,但有的假新闻,却可能危害巨大。网络生态,就是什么都有。因为非实名制的发言,给予网友宣泄各种极端情感的空间;因为有各种在模糊面目下怀着不纯目的的水军“泡”制“炮弹”;因为有无数以流量换钱的自媒体,首先要考虑自己生存而非别人家的“真相”……
如何鉴别假新闻,首先,讲一件事实要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件原因以及何至于此的过程Why and How,所谓5个W俱全。开篇第一句话就包含以上要素的消息,大多出自相对专业的作者之手。
另外,新闻报道是已经发生的事,对于未曾发生的事,也是有出处的预发。如当下网上流传的没有落款的“4月XX日解封”那多半是谣言。
还有,行政公文里表述不准确的文字,肯定不出自行政机构。例如,日前网传的“XX区书记”如何云云,正确表述应为“XX区委书记”。还有网传所谓“上海将如何如何”的“文件”里出现“我省”,那肯定是谣言。再者,视频与文字牛头对不上马嘴的事例也较常见。例如文字说上海,但人物口音不对,那就存疑。假设文字说的是A地,但画面上的店招或高速路牌等是B地,那视频也必然为假。一旦有假,通篇皆假。
如果有一个信源看起来像真的,但还不着急判断,尽量去找到第二、第三个同主题信源做交叉比对。例如,就像本文开头,既有彭于晏妈妈辟谣,又有网友自曝,那就能让远开八只脚的两个源头互相印证……实在无法判断,可以关注“上海辟谣平台”。
当然,冷静、理性分析最重要。非常时期需要共情,不需要谣言、传言。
朱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