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再回到地球,于我们而言,你已经很清楚了,意识逆熵度越高,意识文明越发达,就必须付出更大的能量,而在局部有限的系统内要获得更大的能量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技术征服和地域扩张,所以地球能源早晚有一天不够用,从月球,从太阳甚至更远的地方获得能源是必然的趋势。
冥冥之中——灵遁者
冥冥之中,我觉得终有一天,我将觉悟。然后我将“真理”告诉所有的人,让他们真正无误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彼时没有人迷茫,没人怀疑活着,更没有人因为抑郁或者妄想而自杀。
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每个人的心中有恐惧,每个人的心中有期望。把每个人的恐惧和期望变成哲学,就是每一个智者的追求。追求,也可以说是每一个智者的恐惧和期望。我难道比释迦摩尼佛还智慧吗?我难道比老子还智慧吗?我难道比康德还智慧吗?……不,我和所有的众生一样聪明和愚昧。而且佛学已经够智慧了,可有多少人去读过它……所以于别人而言,我智慧不智慧都不重要。于我自己而言,似乎也是这样的。因为我本人也没有深究佛学啊!我在等什么?有写这篇文章的功夫,为什么不去读一篇佛家经典呢?
我今天的恐惧,不是我为什么会死去,而是我什么时候会死,以何种方式去死。就像很多怕鬼的女性朋友,她们说最恐惧的是你感觉它在你背后,或者在某个角落,但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出来,又好像随时就要出来袭击你似得。我对于死的恐惧,其实是我对于生的意义的赋予,所以我在散文中反复说:活着不需要怀疑。死后【除非死后你还能思考】才能怀疑活着的意义。
人是什么?宇宙是什么?人与宇宙的关系是什么?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是什么?一个个先哲们,前仆后继,追寻着答案。究竟谁说的是对的?究竟谁才是真正的智者?
马克思的哲学贡献,在于强化了“物质”的第一性,并且引入了历史唯物观点和实践论。同样,王阳明的贡献在于强化了“意识”的第一性,引入了“格物”的概念,建立了心学理论。
理解王阳明心学,先记住这四句话:“无恶无善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用我的大白话来翻译,就是这样的,人的本心一开始是没有善恶的,善恶的概念是后天才有的。这个概念在儒家那里是道德,在道家那里是规律,在王阳明这是良知。以“良知”为准则为善去恶,则无往不胜,这就是阳明心学处事的核心。
王阳明讲“心外无物”,那么物在哪里?自然就是在心里。马克思讲“物质是绝对存在”,而意识不是。那么我们该如何认识我们自己以及我们身处的世界呢?
你细细去品味,会发现所有的哲学大咖,包括康德,维特根斯坦等人关于哲学的追踪,到了哥德尔这里,似乎划上了句号。因为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表明任何一个允许定义自然数的体系必定是不完全的,它包含了既不能证明为真也不能证明为假的命题。
第二定理的另一种说法:如果一个公理系统可以用来证明它自身的相容性那么它是不相容的
用大白话来说,就是逻辑本身有其局限性,无法自说其圆。那么以“逻辑思维”导向而建立的所有哲学学说,哪个是真?如何辨别真假?就像量子力学中的薛定谔的猫或者电子双缝衍射实验。当你用逻辑思维去认识这个实验的时候,你观测它的时候,它是一种状态,你不观察的时候,又是另一种状态。你观测的这个动作,决定了它在与不在。所以出现了一个尴尬的局面,真理难道处于在与不在之间?处于真真假假之间?而这种在于不在,或真或假就好像是一种“冥冥之中”的状态,说不清,道不明。所以有智者说,真理是不言自明的,真理是用语言说不出来的。
灵遁者油画
这就是佛家所说的:“不见如来,方见如来。”现在再去思考为什么佛家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因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而在道家这里,用一个“道”字就说明了一切。那么问题又来了,逻辑不可靠,思维不可靠,那用什么来探究宇宙?探究哲学本源?王阳明从老子的道,和佛家的学说,领悟出了精髓“悟”。悟是思维,但又比思维更“特殊”。
它的特殊表现在,智者思考和想象了宇宙的本源,心里猛然道:“哦,原来是这样。”可是当他要把这个告诉别人的时候,要写在纸上的时候,就一定会落了俗套,陷入逻辑和语言局限之中去了。
那么有没有不落入这种“俗套”之中的方法,可能是有的,比如处于高维度的人或许可以。网上有一个蜥蜴人访谈,采访者问蜥蜴人莱塞塔,可以知道你的名字吗?莱塞塔回答,你们人类的舌头无法正确地去发这个音,近似于「Sssshiaassshakkkasskkhhhshhh」。看到这里,我们会受启发,也就是有可能,高维度空间的智慧,有自洽的逻辑系统和语言系统,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很多人在此会提出疑问,高维度空间和逻辑思维,以及语言系统有关吗?我反问:“没有关系吗?”当你重新审视意识和物质的时候,你会发现,一切似乎刚刚开始。
正如我在《重构世界》中所写的,当你重新定义意识的时候,你会发现物质和意识就不再是对立的两个概念。世界上的生命如此之多,物质形态如此之多,凭什么让人为万物立法?凭什么以人为万物的尺度?我们在这样做的时候,不是抬高了我们,而是限制了我们。就好比关于意识的定义,教科书中会写道:“意识是人脑的产物。”无论是生物学解释,还是心理学解释,还是哲学解释,关于意识的产生,都没有脱离“大脑”,似乎都没有脱离“人”。
记住,人不是目的,也不是工具,也不能为万物立法。人只能为自己立法。脱离人的意识的定义,该如何定义。那就找出所有物质的共同属性。人的意识就是脑电波,电磁波。同样万物有辐射,可以对外释放电磁波,也可以吸收电磁波。也就是可以实现能量的输出和接收。
所以我在《重构世界》一书中,将意识定义为:“意识是物质逆熵存在的本征。”那么人的意识的定义自然就是:“意识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本征。”此刻,物质的定义就是:“物质是意识存在的本源。”
此刻有人问:“用什么来证明意识存在?”回答:“物质。”
此刻又有人问:“用什么来证明物质存在?”回答:“意识”。
也就是说物质和意识是一体两面的东西,物质从诞生那一刻起,意识也就诞生了。所以万物有意识,万物有灵,是有科学基础的。
只不过意识能力的层次,必须有划分,这也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要求。我给出的不严格的划分,由低到高是这样的:无感觉,感觉,知觉,想象,思维,超思维。说这样的划分不严格,是因为它们没有严格的界限。从无感觉到感觉界限是什么?从感觉到知觉界限又该怎么定数值?所以这不是一种思辨,而是“悟”!
我们说王阳明是龙场悟道,而不是“龙场思道”,“思”和“悟”好似一样,却不一样,不然也不会有两个长相不一样的字啊。王阳明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句话显然是唯心的,但却说明了王阳明的“悟”性十足。
有这样一个形象的例子:当你吃苹果时,会思考这个苹果真甜,此时你的意识包含两面:思维主体和思维对象,思维主体就是你的意识主体,思维对象就是苹果真甜。
如果意识不掉过头来思考此时的思维主体,那你永远都不知道你此时在思考这个苹果。突然你灵机一动,追问:“我此刻在想什么?”,那么你立马就会明白:“你在思考这个苹果”,你的思维对象就是 “你在思考这个苹果真甜” 而不是之前的 “这个苹果真甜”。
所以当你试图思考自己的思维主体时,思维主体就往后退一步,你永远都思考不到它。如果你不停地试图感受到思维主体,最后的思维对象就成了“我此时在思考着我在思考着我在思考着.....这个苹果真甜”。 其实意识同时具有思维主体和思维对象这两面性,但意识从一诞生就思考了,一思考就只能感知到思维对象,而看不到思维主体,就好比量子力学的观察测量,一观察就表现出其中一面,另一面就好像消失了!
你再结合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去思考,就很容易发现思维的局限性了。万能的上帝能不能创造出他举不起来的石头?上帝它自己都无法回答。
所以只能用思维去悟,而不能让它用逻辑或者语言显示出来,因为你“追不上”它。佛语”不可得“,”如露亦如电“描述地很形象。
读到这里,你再去回答高维度空间和逻辑思维,以及语言系统有关吗?就会不那么困惑了。因为逻辑思维和语言都是意识的表现,而意识和物质是一体的。再从物理角度出发,物质,空间,时间又是一体的。那么高维度空间和逻辑思维,以及语言有关系吗?自然是有的。
科学日新月异,哲学也要与时俱进。王阳明和马克思的时代,远没有今天的科学成就。如果他们活在了今天,我相信他们很容易,就会更新自己的理论。
物质和意识就像一体两面的东西,就像电场和磁场关系,就像光是波和粒子的统一,也像引力与惯性的关系。我们不能单纯地认为一件事情的发生是没有原因的。
就像我对于惯性的思考,万物皆有惯性,万物皆有引力。我们知道了万物有引力是有原因的,可是对于万物有惯性,却认为是理所当然,似乎不需要原因。可是万物为什么有惯性,的确需要一个原因,而不应该只在教科书上说:“惯性是物质固有的属性。”
我在《变化》中写过这样的话:“万物以光速保持其运动状态的性质——即惯性。”引力是惯性的本源。这会得出一个似乎让人不解的认识,那就是万物在以光速运动!
你可能会立刻提出疑问:“根据相对论,如果物体以光速运动,那么物体的时间是静止的,这该怎么解释?”你来思考,该怎么解释?
很明显,一个物体的时间系统不止有一个,是多个,甚至是无限多。而我们能得到,是我们正在测量的那一个!但当我们测量时间的时候,时间又在进行,所以我们其实无法测量到“此刻”的时间。但我们确确实实得到了时间!这就是这个世界的神奇之处!
而且你必须明白,你越要测量的准确,你付出的能量越高,也就是产生的熵越高。
同样,一个人和一块石头相比,人的意识能力和层次越高。去了解一下人的大脑的能量消耗你就明白了,为什么人的逆熵程度会更高了。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你就会发现了,人类的能量消耗是直线上升的。人类文明的发达要为此付出更多的能量。所以再去读读关于意识的定义:“意识是物质逆熵存在的本征。”
便于一些读者好理解,我还是做一点解释。熵增是系统更加混乱,熵减自然就是使得系统更有序。逆熵自然是逆熵增,也就是说意识是“有序”的表现!但为了维持“有序”,也就是逆熵,人必须付出能量代价,逆熵度越高,能量付出越大。从这个角度讲,人的一生确实是难的,因为他是奋斗的一生。如果你“躺平”,放纵或者杀死自己,那么你会在熵增过程中,一点点被消失或者蒸发,从而降低了存在度。以另一种能量形式存在于宇宙之中。
那么很明显,如果意识如我所划分的那样,我们就应该思考,意识逆熵度达到什么程度,我们的意识能力能到达超思维阶层。那时候我们感知自己和万物的能力和方式,是现在不能想象的。
从这个角度讲,所谓高维度空间也许不存在,存在的是不一样的看世界和理解世界的能力和方式——即意识能力。别忘了,意识能力即物质能力,因为物质和意识从来不是对立的,是一体的。而物质和空间以及时间又是一体的。如此而言,你就明白我在表达什么了。
个体有链接宇宙能量的能力,现在的每个个体有这个能力,一块石头也是这样的。只不过是能力高低的问题而已。一旦个人拥有链接并窃取宇宙能量的能力,那么改变世界的能力也不可同日而语。
而对于宇宙整体不可控的解释就只有一个了——无限!无限等于不可说,所以上帝不可说。
再回到地球,于我们而言,你已经很清楚了,意识逆熵度越高,意识文明越发达,就必须付出更大的能量,而在局部有限的系统内要获得更大的能量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技术征服和地域扩张,所以地球能源早晚有一天不够用,从月球,从太阳甚至更远的地方获得能源是必然的趋势。
而且还有一点,意识逆熵度越高,所付出的能量越高。也就意味着局部环境的熵增是必然,而这种熵增于自循环生态而言有极具破坏力,地球现状就反应了这一点。如何平衡人类文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就变得微妙而且至关重要。
人类获取能量的方式,应该在100年内,走出地球。
再回到本篇开头,每个人心中都有恐惧,这种恐惧似乎是写在DAN中的,但事实是我们不会因为单一原因或因素而恐惧,恐惧是困惑或者“错序”的表现,它来自于人的每一意识部分的交互,而这同样也是期望的诞生地。
摘自独立学者,作家,艺术家灵遁者哲学书籍《重构世界》。本章为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