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堡大学申请难度(德国洪堡学者申请经验)

作者:马少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160215/answer/85136166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洪堡大学

洪堡基金会介绍 亚历山大.冯.洪堡基金会(Alexander-von-Humboldt-Stiftung)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为促进国际研究合作而设立的非赢利基金会,是为了纪念德国伟大的自然科学家和科学考察旅行家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t, 1769-1859)于1860年而建立的。洪堡基金会曾于1923年和1945年两度停止活动。1953年12月10 日,联邦德国根据原洪堡学者的建议再次建立洪堡基金会。洪堡基金会理事会是由它的主席、各大学术组织的主席、联邦各州文教部长主席和三位联邦部长组成。其基金的90%来源于德国联邦政府,5%来源于地方财政,余下的5%来源于私人捐助,每年共计约1亿欧元。 洪堡基金会择优支持国外青年科学家来德国从事合作研究,奖励由德国知名科学家提名的、国际承认的优秀外国科学家、以及外国科学家和德国科学家在国际合作方面的杰出贡献者,资助德国优秀年轻研究人员到国外洪堡资助者所在的国外研究机构从事研究。所有这些受洪堡资助的或正在受资助的学者形成一个庞大的“洪堡大家族”,而且一旦加入就成为终身洪堡家族成员。洪堡基金会资助外国学者的哲学是因为他们确信:与国外学者接触的最大可能是通过人与人之间接触进行,而且在外国学者离开德国回国后还会继续进行。他们与德国学者之间的合作是终生的伙伴关系,甚至成为朋友之间的友谊关系。 与我国派留学生到外国学习只给较低的,只适合发展中国家学者生存所需要生活费的做法不同,洪堡奖学金使外国学者在生活条件上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他们为外国学者提供每月2100-3000欧元(根据年龄和资历的不同)的生活费,使其享有与德国同等学者有相近的收入并且免交所得税。对于第三世界国家的科学家与发达国家给予同等待遇。因此,保证了外国学者在德国集中精力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多出成果。不仅如此,除了给予外国学者生活费资助之外,洪堡奖学金获得者还享有各种补贴,如旅行费、家属学习德语补助费、参加学术会议补助费、医疗保险费、家庭补贴等。不仅使外国学者感到德国人对他们生活的关心,也使他们对德国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并将这种良好的影响带回到自己的祖国,传播给其他的同事和周围的人,由此提高了洪堡基金会乃至德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当这些外国学者离开德国后,洪堡基金会又通过各种聚集活动和合作研究,保持与其家族成员的联系和交流,形成世界各地的洪堡家族网络。 洪堡基金会认为,受洪堡资助和奖励的外国学者在国际上产生的巨大影响不在于其在德国学习和研究期间,而在于今后回到世界各地后的丰硕的科学研究成果。值得洪堡基金会感到骄傲的是,在洪堡家族成员中已有35位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 洪堡基金会每年资助主要包括(少量针对某些具体国家的奖学金未列): (1)外国学者奖学金(research fellowship):资助约500名40岁以下的德国之外的高水平青年学者来德国从事半年至一年的科学研究(可以申请加延一年),一般需有博士学位。 (2)外国科学家科研奖金(research award):向150名左右的国际公认的著名科学家提供科研奖金。 (3)佛欧多尔•吕南(Feodor-Lynan)科研奖金:资助150名具有博士学位的38岁以下的德国青年科学家到国外进行研究。 (4)马克斯•普朗克科研奖金:资助12名德国与外国科学家的合作项目。 目前中国学者主要申请第(1)类,以下是该类的详细介绍: 洪堡奖学金介绍(Humboldt Research Fellowships) 洪堡基金会每年向大约500名具有博士学位,年龄不超过40岁的成绩优秀的外国学者提供奖学金,使其有一段较长的时间(半年至1年,可申请加延1 年)在德国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每年大约有来自全世界的2000名申请者。中央选拔委员会由60名各学科的德国科学家组成,在德意志研究联合会主席的主持下负责对申请者进行选拔。选拔的唯一标准是学术水平,不分国别,没有专业限制。 一.申请方法及申请者的条件 申请者可以随时向洪堡基金会递交申请材料。选拔委员会每年召开3次会议(3月、6月和11月)。全部申请材料最迟应在上述时间的前5个月交到基金会秘书处。如所寄材料不全,则需要更长的处理时间。所以,建议申请者一定要向洪堡基金会索要最新的说明书。 洪堡评审委员会的最主要的评审标准是申请者的研究方案(proposal)和个人已发表的论文。研究方案要突出个人的前期积累工作,论文强调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的英文论文。对博士论文的工作特别重视,要求在个人发表的论文目录上标出与博士论文相关的论文,申请表中还有特别一栏询问博士论文的发表或出版情况。 从事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申请者以及医生至少要非常熟练地掌握英文;从事人文科学的申请者不仅需要熟练的英文,且需要具备很好的德语。 对任何国家、任何专业没有名额分配,只根据申请者的学术水平而定,因此最终每年全世界获得洪堡奖学金的人数也变化不定,一般多在400-500名之间。 申请者需要递交的材料: (1)博士学位证明,如果是非德文英文的,需要翻译成德文或英文 。 (2)博士论文,如果是非德文或英文的,需要翻译成德文或英文,但不必全文翻译,最低10页以上。(如果博士论文有英文发表的论文,可以不需要此项) (3) 护照尺寸的照片2张 。 (4)申请表3份 。 (5)研究方案(proposal)3份,基金会有具体要求(我个人认为一般5至10页)。 (6)发表论文、著作的目录,强调英文的论文和著作。 (7)3-4篇个人代表作的复印件,如果是非德文或英文的,需要作较详细的翻译,不能仅仅是英文提要。 (8)德国大学或研究机构教授(host)的邀请信。 (9)3-4封推荐信,强调与申请者来自不同国家的推荐信,要求有自己导师的推荐信。洪堡基金会对推荐信有具体要求,要求推荐人回答一些有关申请者的具体问题。 (10)德语和英语的水平证明。有固定的表格,要求相关的外语教师填写。 (11)个人简历,最好突出申请表中未出现的内容。 二.资助款项 (1)按学者的年龄和学术水平,洪堡奖学金数额平均每月在2100至3000欧元之间(免税)。 (2)奖学金一般先授予半年至一年。如能有效地结束正在进行的研究计划,可以申请延期,继续其它相关课题的研究,但最多不超过24个月。 (3)根据需要,基金会支持每年可以有6个月的时间在德国之外的其他欧洲国家的学术机构作学术调研,基金会提供额外补助。 (4)鼓励和资助洪堡学者及家属全脱产参加2-4个月的德语培训,基金会承担德语学习的费用(包括学费、住宿费、早餐费)。 (5)提供家属补助:生活补助260欧元/月,保险补助50欧元/月;小孩补助50欧元/月/人。 (6)邀请所有的洪堡学者及家属到波恩参加年会。从1954年起,德国总理在他的官邸举行宴会,招待所有的洪堡学者。 (7)每年为洪堡学者及家属举行一次为期2周的了解德国的学术旅游,使学者有机会与德国不同行业界接触交流。 (8)邀请所有新来的洪堡学者参加引见会,为洪堡学者提供熟悉环境和相互交流的机会。 (9)基金会在全国50所大学建立了67座洪堡客房和国际学术聚会中心(IBZ),为洪堡学者的起居生活提供方便。 (10)资助往返机票。 (11)资助参加在欧洲召开的国际会议。 三、后续资助 洪堡基金会对洪堡学者实行“一次资助,终生受益”的政策,洪堡学者回国后,基金会继续对他们进行资助: (1)再申请(Resumption):第一次获得洪堡奖学金的若干年之后,洪堡学者可以再申请,目前,大多数的洪堡学者重新得到了资助,被邀请再次来德国从事学术研究,且没有年龄限制。 (2)再邀请(Re-invitation):根据申请或需要,洪堡基金会邀请一些前洪堡学者再回德国进行学术活动,且没有年龄限制。 (3)赠送科学书籍(总价值不超过1000欧元) (4)向外汇短缺的国家赠送科学仪器(不超过2万欧元) (5)资助双方机构之间的国际合作项目 (6)资助参加在德国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 (7)资助学术著作在德国著名出版社出版 (8)资助德方学者访问洪堡学者所在的学术机构 四、保持永久的联系 洪堡学者回国后,洪堡基金会通过以下活动继续保持与他们的联系: (1)洪堡基金会定期在不同国家举行洪堡学者座谈会,邀请洪堡学者参加,使学者之间保持联络。 (2)资助洪堡俱乐部和洪堡地方协会活动(中国有北京、上海、西安、南京、武汉5个分会) (3)资助由洪堡学者或洪堡地方协会发起的区域性会议或不同学科的学术会议。 (4)自由阅读洪堡基金会的网络信息。 (5)终生可以免费使用洪堡基金会的网络数据库,数据库包括所有前洪堡学者的信息以及不同学科的信息。(每个洪堡学者有自己的ID和密码) (5)赠送洪堡通讯杂志 五.洪堡学者的专业领域分布 洪堡学者专业分布逐年变化,但每年变化不大。就全世界洪堡学者,60%从事自然科学研究,30%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10%从事工程科学研究;中国洪堡学者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约占80%,工科约占15%,文科约占5%。 近年来,专业分布情况和上述比例变化不大。这一统计结果不是洪堡基金会的政策所致,因为选拔时既不按国别,也没有专业限额,而是仅仅根据学术水平,所有专业同等竞争。 六.洪堡学者的客座研究所   洪堡学者可以自由地选择客座研究所和合作教授,只有当双方同意合作订出研究计划时,才有可能申请洪堡奖学金。 自1953年以来,洪堡学者有82%在高等学校,9%在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的研究所,2%在大型研究机构,1%在联邦科研机构,其余6%在其他研究所。 七、洪堡基金会出版物   洪堡基金会从1958年开始出版发行《通报》杂志,每年两期。洪堡学者研究工作期间发表的论文题目汇编在《洪堡书刊目录》里。 用德、英文出版的《年度报告》主要介绍基金会的活动、资助状况等。 八、洪堡学者的国际分布 1953至2001年,全世界共有17583人获洪堡资助。美国1997人位居首位,印度1284名,波兰1077名,中国1006名,俄罗斯712名,中国位居第四。 基金会最以为荣的是至2002年,洪堡学者中已出现了35名诺贝尔奖。 九、中国的洪堡学者 从1979年至2001年,先后有1006名中国学者获得洪堡奖学金资助,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副院长严义坝、教育部副部长韦钰等。 近几年,每年新增加的中国洪堡学者占世界首位,如1997年67人,1998年97人,1999年61人,2000年84人,2001年95人,2002年60人,每年没有对中国的名额分配,所有国家的不同专业的申请者同等竞争。 中国洪堡学者的专业领域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约占80%,化学和物理领域偏多一些;工程科学约占15%;人文社会科学仅仅占中国洪堡学者的5%左右,每年新增加的一般不到5名。申请经验(二)感觉host,推荐人,自己的paper,proposal,最好都要做到尽善尽美,这样就立于不败之地了,hoho,这个好像说了也白说。按重要程度排序的话我的个人经历是:paper list,proposal,推荐人,host。我把host放最后并不是说host不重要,只是说host本身的知名度及影响力相对的处于不重要的位置,而且这个也不是你个人能掌控的,我们只能从自己本身的实力上来体现申请的可能性。host的重要性其实更体现在整个申请过程中。下面谈谈我的申请经历。整个过程运气很重要的。我从联系host开始,就比较幸运。那时我根本就没想过去申请洪堡。我就满世界的发邮件,后来发现没啥人回信,就开始联系我自己投稿时经常负责我稿件的一个编委,那时应该是2010年的三月份。但是他给我回信,说他都已经退休四年了,my god,太盲目了, 想不到他是个很老的老头了(后来在美国开会的时候见到了他本人)。根本不能招博士后了 。不过幸好,我附带的简历及paper list还是打动了他(不过可能他本身就是很热心的人),信中他给我推荐了他的三个弟子让我自己去联系。我就一个一个的去联系,第一个很快就给我回信了,是他大弟子,比较牛,可惜他不要人,说他人太多了(美国开会的时候也见到他了,是一个分会的主席。他的团队有一百多个人,在国内也算很大的课题组了)。第二个也一样。最后一个联系的就是我现在的host,因为这个人太年轻了,和我年纪差不多,刚评上的C2教授,刚开始我还犹豫,联系他也是被前面两个拒了后没得选择才选的。他每次回信非常直接,也很简短(好像德国教授回email都非常简洁)直接就和我说,申请洪堡吧,他现在经费不足。那时一听说洪堡,太意外的,我觉得自己从来没考虑过。他鼓励我,说看我材料还可以,有70%把握,并给我提了两个可选的题目,让我考虑,一周后给他回信决定是否接受他的建议。后来我就决定冒险试试这个申请。不过那时确实没想到,写这个申请会那么费时费力。更没想到还要写proposal,而且是非常正式的一种proposal,决不比国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轻松(07年本人也算运气申请主持过一个青年基金)。那时也和本人的课题组领导讨论了这个申请,谢谢我的组长,他鼓励我,说德国人都很实在,说话都非常小心,他说有七成把握就肯定希望很大。现在我也觉得他们是很有把握才这么说的)。后来选了他两个课题中的一个比较接近我本人最近几年研究方向的课题,四月初开始写proposal,查文献,看资料修修改改,基本一个星期左右就写出了第一个版本,由于这个课题和我本身研究非常切合,所以并不很费劲。同时那时刚好也提交过我的第二个国家基金的申请书,所以很多内容就是我国家基金的翻版。思路很清晰,框架本身就已经比较成熟。但想不到我发给德国教授后他直接就否定了,说这不符合规范,而且太罗嗦,太过泛泛而谈,没有具体到细节。而且他和另外一个教授讨论,觉得这个课题可能太过古老,理论性太强,不容易得到资助。所以他建议我选另外一个课题。虽然说只是一个星期就完成的proposal,但那也是夜以继日的,乘着那份激情才赶出的活。被他那么一打击,还是非常难受的。而且想到又要重新写新的proposal,而且他第二个题目的研究方法和我现在的研究差距非常大,而研究对象又是生物分子,几乎一窍不通。这样必然要费我很大的精力去准备。而且关键对这陌生的领域,可能根本就没法找出该领域内感兴趣的研究目标。事实也如此。在我查找相关资料过程才发现,生物类的基本常识都缺乏,更别说对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的把握了。毕竟最后评审的是行业专家,如果写的太过粗浅,或者提出的研究目标太过幼稚,人家一看就成笑话了。那段时间在图书馆借了一大堆大学教材,从最基本概念开始恶补。而后查他给我的课题的相关研究文献。几乎花了我整一个月看文献。幸好基础比较好,对外文资料很快就能上手整理,也幸好以前的文献管理习惯不错。综合文献的能力毕竟还是相通的。一个月起码看了近100篇文献。真是昏天暗地啊。然后就开始写proposal,但在写的过程中还是发现对某些概念把握不准。最大问题就是对拟研究的内容,以及对其研究内容所提出的研究方案,感觉毫无把握。写的很慌。显然,host看了这个版本的proposal,他自己也感觉到了其中的问题。而且他本身也不是生物出生。所以把我的proposal给了他们系的另外一个生物老师点评了下。最后他给我回信,给了我四五篇另外那个老师发的文章,让我从他的文章里找研究内容,用我们领域的研究手段去研究他这些文章中的一些问题,看能否用我们的方法手段去解决。而且他说动了这个老师,让他也作为我的co-host。这给了我很大启示,也更有信心了。因为这个cohost是个资格比较老的老教授了,刚好可以弥补host的资历问题。而且这个cohost行业内名气也还可以,和他保持合作研究的院所比较多(看他发的文章挂的单位知道,有马普的,也有慕尼黑大学的等,每篇文章都是挂好多单位的,不知道是不是他们生物的都这样?)最关键的是,这个cohost前面有过洪堡学者的,这封信里host还发给了我那个洪堡的proposal让我做参考,但不得外露,所以不能给大家看了(cohost一直来没和我直接联系,好像就最后一次proposal定稿后发给两个host时他才回过一次收到的确认邮件)这时已经五月中下旬了,不过这个时候对我的proposal起了决定性作用,改起来就顺手多了,到六月份基本成型。后面学校事情多,所以也就没怎么去修改。我的proposal最开始是4月初就开始写的,中间第一个proposal被否定就拖了很长时间,host也很不着急,后面的proposal修改,每次他都要拖比较长时间,但回来的意见都是宏观上的寥寥几个大点。从来不从细节上来提意见,而且也绝不会在申请书上来直接给你修改。从写到6月份的准定稿,host及cohost大概给我提了三次意见。越后面越细节,但这也只是宏观上的相对细节而已。五月的时候在信中我提到8月份要去美国开会的事,刚好他他也要参加,所以我们约定在美国再进行一次详细的会谈。而事实上也没谈几句话,呵呵。最后回来,9月份,他给了我最后一次意见,这次稍微的在申请书上,给我修改了几个细节上的句式问题和有些段落间的衔接。然后10月初寄出我的所有的材料。整个过程贯穿了我半年多的时间。从4月到10月的最后递交。中间经历还是挺让人难忘的。英文的proposal写法也非常锻炼人。第一个proposal也告诉我们,国家基金的申请书写法不适合洪堡。洪堡讲究的是方案的可行性,他可能更恰当的说就是一个详细的研究计划书,需要的是可执行性及实际的工作内容。不要求太过高的创新性和天花乱坠的新奇性。洪堡表格里我的特点是,有四个推荐人,有两个host,实施人肉战术。不过四个推荐人不是我故意的,我的4月写的时候申请表格是老版本,那里有四个推荐人栏目的,所以开始准备的时候我就是准备四个。 最后9月快递交的时候,发现网站变了,下载的最新的申请包里的表格只有三个申请人栏目了。四个推荐人:一个是我博士老板,人脉关系广 。一个是我现在的课题组长,学术不错。一个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是个洪堡学者,我组长推荐的。一个是香港大学的教授,是我组长的博士老板,美国人。所以在这里我要非常感谢我的课题组长,是他帮我拉了强大的推荐团,使得我的申请更具有说服力。推荐人这里具有几个细点是可以参考的,一,尽量找研究领域里的国际知名人士,二,同时尽量找是洪堡学者的牛人,三,最好该推荐人与你是有合作关系的,比如和你共同作者发过文章的,或者对你有比较好的了解,能写出比较翔实的推荐理由的人。 挑host也不一定要很牛,但需要非常热心,是一个很欣赏你的人,这样他才会尽力的来帮你解决申请中的一切问题。整个申请程序他肯定比你要了解多,你的申请弱点他肯定也比你要有经验的多。申请学校也不一定很牛。我申请的学习就属于一个历史非常短的一个很年轻的一个学校。名气也不响亮。但这个和中不中洪堡关系非常非常的小。但也许会影响你回国简历的影响力。还有就是自己递交资料后,要随时注意自己简历的更新,有论文新录用要更新上去,有其他重大成果更要更新上去,所以要保持和联系人的密切联系。我后面更新了两次,一次是论文录用,一次是去香港交流合作。德国人很注重合作研究。所以有时有合作经历的,一定要写到简历里。最好能留下些发表的合作论文。即使你是第n作者都没关系。老外很注重你的合作和交流能力,团队成果很注重,特别是高影响力论文,即使你是最后一个作者,都是很有分量的。我04年博士毕业的,超过了4年的期限,所以只能申请experienced research,12年之内的都可申请。有实力的应届毕业也可以申请,不过中的可能性会非常少,毕竟这个申请的人会非常有实力。我的paper list发表的论文列了25篇SCI论文,IF之和大概超过70,第一和通讯论文14篇。授权发明专利一个。申请经验(三)德国洪堡基金会成立于1860 年,以德国自然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亚历山大·冯·洪堡的名字命名,其主要任务是为世界各国的年轻科学家提供研究支持,促进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和国际间科学合作。洪堡奖学金的评选有着严格的遴选程序,着重考察申请者是否具有突出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2014 年3 月18 日下午,我收到来自洪堡基金会的邮件,获悉我的洪堡—外国科学家研奖学金申请获批。那一刻,我非常激动,没想到第1 次申请就获得了批准。意味着我的梦想成真——我将前往德国锡根大学材料工程系进行1 年生物多孔结构力学性能的科学研究及4 个月的德语学习。现在回头看看走过的路,有很多想说的话,希望能对后来者有所借鉴。这里不作一般性评论,仅仅是说一下自己的申请故事,如果能引起读者心中的某种共鸣,那么就实现了撰写这篇文章的初衷。谈起洪堡学者这个词,第1 次接触是在博士4 年级,那一年有个很优秀的师兄申请了洪堡奖学金,给了我很大启发。后来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洪堡奖学金是一个很高的研究平台,德国人做事严谨认真,又能给洪堡学者提供很好的科研条件,在这个平台上或许能出一些很好的成果。由于自己在博士期间经申请到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CSC)国家留学基金留学美国,学成归国留校工作之后,基本只能靠国外的奖学金再出国留学了,一定程度上也迫使我关注国际上比较有名的奖学金项目。洪堡、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和玛丽·居里奖学金是我经过慎重比较之后挑选出来的,希望能够拿到其中的一种。最后之所以选择洪堡奖学金,主要是因为课题方向的原因,德国一个导师和我想做的方向十分贴近。刚申请时,没什么信心,连提交材料及申请日期都不知道。查阅了很多前人的经验,总觉得自己的水平达不到洪堡奖学金的要求,而且工科实在录取率太低。平时我就习惯看一些关于洪堡奖学金的消息,关于提交什么材料,一年申报几次,我觉得这些简单的问题完全可以从互联网找到答案。填写研究计划及个人简历的时候,慢慢建立起了自己的信心。尤其是研究计划的撰写过程,从头到尾都是自己认真写的,这个研究方向的确是自己非常想做的,期间参考了优秀师兄的模板,借鉴了网络上一些资料,这些对我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但是我没有照猫画虎,因为我觉得科研,不同的研究方向逻辑思路不一样,归根结底还是要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来写。借鉴别人的模板,也是在看,怎么把自己想做的内容说清楚说明白,尤其是迫切性和重要性方面。我能写好洪堡奖学金的研究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也要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的资助,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似的,关键的相似点在于如何把自己的创新性写得清楚、简洁和引人入胜。为了写好这个研究计划,在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资助下我专程前往德方课题组进行了3 个月的短期访问,针对课题组的前期基础,与合作教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每每翻阅自己的研究计划,我觉得自己用了心血,即使申请不中,我以后也要将这个方向做下去。个人研究背景很重要,论文方面,我申请的时候有9 篇SCI,其中1 篇SCI一区的文章,均是第1 作者。论文方面其实可以和德国的合作导师(又称host)谈谈,一般他们知道什么水平的论文可以申请洪堡奖学金。还有,最好之前有过出国经历,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博士期间去美国联合培养的经历对我来讲应该是一个加分项。提交材料的时候,除了导师以外还需要2 封推荐信,我查阅了前人的申请经验。概括起来有2 点:其一,找“牛”一点的人写推荐信;其二,找曾经获得过洪堡基金的学者写推荐信。开始我的确想这么做,但发现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因为符合这些条件的人不一定了解你本人以及你的研究方向。针对这个问题,我还请教了德国的host 合作导师,他对我说:“最好找了解你的人来写,不必非是特别厉害的。”我的2 个推荐人,一个是本校的一位教授,一个是我曾经去过的美国联合培养单位的导师(副教授),他们在国际上不一定名声显赫,也没有洪堡基金的任何背景,但是却非常了解我及我的研究方向。德国人比较务实,推荐信完全没有必要为了追求一些虚无缥缈的高度而找无关的人来写,实事求是即可。现在看来,申请洪堡奖学金的过程,我自己认为3 个方面特别重要,其一是研究计划,一定要认真写,一定要让对方感受到做这个方向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其二是个人的研究背景,就是能证明自己实力的前期基础,主要体现在论文及研究经历方面;其三是德国的host 教授,我在美国的时候也发现,国外普遍重视导师,而不太看重学校排名,德国似乎也一样。因此,选择一个本领域优秀的合作导师应该是申请洪堡奖学金的第一要务,他/她之前最好有过培养洪堡学者的经历。不必刻意追求学校的排名。我联系的学校在德国排在第10 名左右,并不是那么顶尖,但我联系的导师是德国材料学会的主席,在本领域具有相当的专业造诣,他的实验室能够保证洪堡学者具有优秀的研究平台。归根结底,一句话:脚踏实地,不务虚,一点一滴,认认真真,实实在在准备整个申请的过程。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优秀的,就向别人展示真实的你,去和全世界同龄人竞争。申请经验(四)最近一批洪堡(AvH)7月初出的结果,最近一批JSPS前两天刚出结果,下一轮的申请接着又开始了,象我当初一样,不少人申请之前都想了解一下关于洪堡和JSPS申请的情况,以好目的性更强一些,由于我文笔实在有限,我就我知道的情况给大家说说,希望后来者能从中受益,写的不好请谅解,写的不对的请予以指正,有知道更多的朋友欢迎补充。您的获益和回复将是我最大的安慰。首先,我想在国内,洪堡和JSPS应该是最有名气的两个国外博士后奖学金。除了这两个,其余的我所了解的博士后奖学金还有1,玛丽居里奖学金(欧洲),这个据说非常难申请,尤其中国的应届博士毕业生,非常困难,也据说钱很丰厚,比洪堡和JSPS都多,具体多少我没有考察过。2,英国的皇家学会RSC incoming fellowship,好像一年两次,当时一个英国教授让我申请的时候我看了一下网站(有官方网页的,可以搜到)。2007年的时候钱是一个月1200pounds,免税,英国医疗保险也都是free的,所以那个是纯收入,当时还可以,现在英镑持续走低,似乎钱有点太少,不知道奖金额度提高了没有。而且,最近据朋友说中国博士毕业生去英国做postdoc要考雅思,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这似乎让人有点难以接受了,所以很多人都要放弃去英国了。3,葡萄牙的奖学金,当时我们实验室一个mm申请,具体情况不是很清楚,如果有准备去葡萄牙的可以咨询你的host professor4,香港(政府?)奖学金,大概一个月2wRMB欠一点点,这个申请似乎不算很难,只要导师愿意要你,能弄到名额就行,名额似乎是分配到学校的?我有四个朋友申请,全部都中了。关于洪堡,我所了解的洪堡奖学金一方面信息来自网络,一方面来自身边的朋友。 洪堡基金会是以德国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及社会活动家Alexander von Humboldt的名字命名,成立于1860年。该基金会的总部设在德国波恩,经费主要由德国政府资助。洪堡基金会每年为约500名各类学科的优秀青年科学家提供研究奖学金,支持他们在德国从事为期6至12个月,但总期限不超过24 个月的研究工作。我博士阶段一个哥们中了洪堡,现在实验室两个哥们分别在3月份和最近7月份都中了洪堡。洪堡按照大家的反映程度感觉声誉在JSPS之上,个人感觉可能有如下原因:

1,洪堡运作的比JSPS要好,洪堡学者声誉是终身的,洪堡好像有些数据库什么的为洪堡学者终身提供免费服务。

2,欧洲向来是旅游的胜地,去欧洲大家普遍比较向往。

3,洪堡为洪堡学者提供的服务要比JSPS好,比方说如果有爱人孩子在身边,没有收入的话,据说洪堡是有一定经济补偿的。但是JSPS没有。

4,民族感情原因。洪堡现在的每个月收入是2250欧元,免税,据说一般是一年,但是如果一年快结束之前向洪堡基金会提交申请,说我的课题进展比较好,但是又需要更长时间的深入研究,这样可以申请拓展到2年。但是我实验室哥们一下子拿到的都是24个月的。具体原因,我不是很清楚。JSPS四年前是39.2w日元一个月,后来逐渐减少,到38w多,至现在的36.4w日元/月,免税。按照现在的汇率,收入稍微比洪堡要高一点。JSPS一般都是2年,2每年有一个半月的带薪假,可以两年放在一起休,总共3个月。洪堡好像一年评三次,申请随时都可以。JSPS一年评两次,第一次是4月份提交申请,8月出结果;第二次是8月提交申请,12月出结果。这是总体情况。下面说说我了解的申请洪堡和JSPS有什么样的要求。关于洪堡,刚才说了,我身边三个哥们中了。我只能根据他们的情况说一下。第一个哥们,申请的时候,拿的出手的好文章只有第一作者Angew一篇,当然Angew挂名的还有2-4篇。他老板似乎还算比较强,至少是教授,文章好像也不少。申请的方向和自己博士课题关联性似乎不是很大。第二个哥们,申请的时候第一作者文章大概30-40篇,其中JACS,Angew好像3-4篇,impactor factor在3-5之间的大概20篇。这个是太强了。他申请的方向和自己以前的方向似乎也不是很相近。老板是在马普所刚拿到职位的,应该不算特别强吧第三个哥们,申请的时候第一作者文章大概5-8篇,其中JACS一篇,IF在3左右的一篇,其余的都是1-2之间的文章好像。他的老板好像算是很强的,做的比较好,也是学校一个院系的主任,我想人脉应该是有的。再来说说JSPS,我自己申请两次,第二次成功,听网上大家说JSPS其实申请难度并不比洪堡的低。看JSPS官网上每次成功率不尽相同,但是大概最低的时候是命中率14%左右,高的时候也能到24%左右。JSPS网站:http://www.jsps.go.jp/english/e-fellow/fellow.html我说说我自己吧,我第一次申请的时候,第一作者文章8篇,其中,4.0的四篇,2.0的三篇,1.0的一篇;第二次申请的时候第一作者文章增加了一篇5.0的,另两篇4.0的。两次申请的课题不一样。第二次成功的时候申请的课题与我以前的关联性不是很大,当然,写的时候还是想办法说与我以前的有些关联说说别人,别人的情况我了解不是特别清楚,大致第一作者文章:第一位,两篇4.0的,加上2.0左右的三篇左右第二位,4.0的3-4篇,1-3左右的文章3-5篇我感觉申请JSPS,除了自身的文章之外,host重要,课题也重要。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