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作为广告人还不知道程序化采买?程序化采买,对于非业内人士或广告小白来说,可能会比较陌生,而且概念生涩难懂,特别考验数据分析和逻辑归因能力。这是一篇比较通俗易懂的程序化入门篇介绍。
在展开讲之前,需要先了解相关词汇定义,比如程序化生态链的各参与者以及采买形式
DSP️Demand-Side Platform(需求方平台),汇集品牌广告主和代理的需求
SSP️Sell-Side Platform(供应方平台),上面有大量供应广告资源的媒体方
ADX️Ad exchange(广告交易平台),DSP和SSP的交易枢纽,打通买卖方
DMP️Data-Management Platform(数据管理平台),供投放数据沉淀和分析
品牌常规操作是一家一家媒体去谈广告流量采买,而程序化投放就是通过上面的生态链路,自动化一站式采买广告流量,并且做到精准找人+跨媒体频控,目的是节约广告成本,提升广告投放效率。
比如我分别买了小红书/某抖/某微等5家媒体的广告,但由于媒体用户的高重合度,可能反复触达到同一批人;但如果通过程序化集中采买,我可以限定用户在某个周期内不论打开多少次,最多只能刷到3次我的广告,由此提升TA覆盖节约成本。大概2012年起,国内开始有了程序化采买的概念,不少快消/美妆品牌每年也会有大量广告预算用于程序化。目前国内程序化服务商也非常多,较头部的如品友,YOYI,Inmobi,讯飞,多盟等...老实说这个市场还是良莠不齐,水比较深,存在一定争议。毕竟它还是黑匣子操作,有时候很难进行人群精准和效果验证,毕竟不能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