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爱的意思(三年级上语文语段阅读(一))

三年级上语文语段阅读(一)

1. 课内阅读。

青头又跳到牛身上,隔着肚皮和红头说话:“红头!不要怕,你会出来的。我听说牛肚子里一共有四个胃,前三个胃是贮藏食物的,只有第四个胃才是管消化的!

“可是你说这些对我有什么用呢?”红头悲哀地说。

“当然有用。等一会儿牛休息的时候,它要把刚才吞进去的草重新送回嘴里,然后细嚼慢咽……你是勇敢的蟋蟀,你一定能出来的。”“谢谢你!”红头的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了,它咬住牙不让自己失去知觉。

(1) 读画线句子的意思是:只要不进入 ,就

(2) 从选文中找出青头鼓励红头的句子,找出来。

(3) 红头听了青头的话,它怎样做?


2.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北大荒的秋天

①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

②天空一碧如洗,只有在傍晚,西边的天上才会有几缕流云。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③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

④原野热闹非凡。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zhēn)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⑤生活在这里的人,喜欢用“大豆摇铃千里金”来赞美遍地金黄的九月,这里的田野、山岭、江河,连同那茫茫的草甸子,都会在这个季节里用双手捧出沉甸甸的宝物来。

⑥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

(1) 认真读短文,根据短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量词。

落叶 一 流云 一 绸子

小鱼 一 波纹 一

(2) 北大荒秋天的天空特点是 。(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

(3) “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这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 .拟人 B .比喻、拟人 C .比喻 D .拟人、夸张

(4) “燃烧”有两种解释:①物质剧烈氧化而发光、发热;②形容某种感情、欲望高涨。短文画线句子中的“燃烧”应选择第( )种解释。

(5) 根据自己的理解填空。①第④自然段的中心句是 。围绕这句话,作者具体写了原野上的 。②人们用“ ”来赞美北大荒遍地金黄的美丽景象。


3. 课内阅读(节选《大自然的声音》二三自然段)

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伟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下雨的时候,他喜欢玩打击乐器。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所有的树林,树林里的每片树叶;

所有的房子,房子的屋顶和窗户,都发出不同的声音。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从一首轻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1) 这两段写了大自然中的 两种声音,把它们都比作

(2) 用横线画出文段中的拟声词,并摘抄下来。


4. 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

来……

(1) “糊里糊涂”的近义词是( )。

A .清清楚楚 B .一知半解

(2) 联系加点词语我们可以知道,孙中山是一个 的人。

(3) 学问往往是打开知识之门的钥匙。下列没有说明这一观点的选项是( )。

A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B .读书子问,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郑燮

C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

D .问号是开辟一切科学的钥匙。——巴尔扎克

喜爱


5. 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我最喜爱的,是我家屋后的两丛竹子和一株棕榈。竹子长得快,雨后春笋,一天长几寸,没几天就长得和我一样高了。微风吹来,沙沙的竹叶声,如同温柔的细语。池塘边的棕榈树高大挺拔,大蒲扇似的叶子在风中摇摆,一副超凡脱俗的样子。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它倒映在池塘的水中,小鱼在倒影间游玩,又是另一种境界。

(1) 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2) 找出描写竹子的句子,这里用的了( )的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排比 C .拟人

(3) 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来说明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