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少安,大家都很熟悉,路遥笔下《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之一。
《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安,一个乐于牺牲自己,只为让全家吃上饱饭,过上好日子的农民,通过自己的奋斗和努力,最终不负众望,成为了改革春风下的农民企业家。
其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很多和孙少安一样的人。面对贫困,他们不得不放弃自我追求,转而将养活一大家子人的重担,扛在了自己身上。
比如今天我们的主角张文远张文远何许人也?答曰:非大人物
张文远是个农民,但又远不是我们过去印象中的农民
这两句话节选自《路遥全集》第六册《张文远这个人》中
在路遥的眼中,张文远跟他笔下很多人物一样,在平凡中透露着不平凡。平凡是因为他是中国普普通通的农民之一,不平凡是因为他通过努力和智慧,从一个初中学历的农民成长为亿元资产的农民企业家,不仅让家人过上了好日子,也让周边的农民兄弟有了一条“致富路”。
改革前的泥腿子张文远于1944年出生于陕西兴平的一户普通农家,都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从小就体弱多病,可能就是上天对他的一种磨练。
虽然童年坎坷,但随着年龄渐长,也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这个乐于求知的好习惯保持至今。但在60年代初的农村大环境下,对于穷苦人家的孩子来说,吃一口饱饭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为了不拖累家人,成绩优异的张文远毅然瞒着父母办理了退学手续,加入了农村的劳动大军中。
但不平凡的人身上总有一股子不服输的精神,这种精神使得张文远在农村劳动中逐渐崭露头角,当上了基层干部,这些劳动经历,为今后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中的厂长时间来到了1978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张文远临危受命担任了兴平棉绒厂的领导工作。在他的领导下,全场员工大干一百天,棉绒厂迅速扭亏为盈,起死回生,不仅清还了所有的欠款,还盈利了一万元。
但是作为领导和以前农村的劳动不一样,领导必须要有高瞻远瞩、居安思危的能力。当时的棉绒厂一年仅有半年的生产时间,得益于张文远平时爱读书看报的习惯,他敏锐发现了一条新的道路。
于是来年棉绒厂在他的带领下,转产为了奶粉厂,也就是陕西凯达乳业的前身。奶粉厂成立后,全厂人员拿出了拯救棉绒厂的劲头,日夜奋战,于1980年正式投产,年产奶粉21吨,盈利三万元。
在管理工厂的过程中,张文远始终坚持科技兴厂,重视人才的理念,引进国外先进制造设备,招聘高端人才,在这样理念的发展下,奶粉厂在1984年的时候将生产能力扩大到了1000吨,职工也过百人。
在这样的成就下,工厂产品和个人的荣誉也纷至沓来,先后荣获了省级先进企业、省优秀企业家,“桂花”牌奶粉连年被评为省、市优产品。
同时张文远一直没有停止对知识的探索,先后报考了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北京经济函授大学,并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工业管理专业的的2个大学文凭。
腾飞后的董事长1992年,国家搞股份制试点,张文远深知企业要想做大做强,股份制改革是个很好的机会。
因此政策刚一出来,张文远就给县市两级打报告,硬是争得了全县第一个股份制企业试点单位,并最终将兴平乳品厂改制为凯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且全票当选为董事长。
随着股份公司的成立,企业也有了更多的发展方向和更大的战略目标。在乳制品行业,凯达布局新疆,在新疆投资建厂,并最终成为了今天的伊犁雪莲乳业,同时凯达也将业务伸展到了服务业、房地产等行业。
通过股份制改革,凯达从原先的小作坊、小生产式成为了涉及多个行业的现代化企业。
结语从一穷二白的泥腿子,到濒临倒闭的小作坊厂长,再到年产值过千万的大型集团董事长;从初中肄业到2个大学文凭,张文远通过自身的奋斗,完成了这些华丽的转变。
陕西凯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文远
你可以说他是个中国农民,因为他有着中国农民的特质,坚韧、淳朴。但是在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下,这个中国农民将自己的潜力发挥了出来。借用路遥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这种潜力一旦释放,其能量无法估计”,在这点上面张文远用他的实际行动,给我们完美了展示了这种能量的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