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11号火箭与东风31(发射长征11是东风31去库存?一箭多星,快速发射能力生成才最重要)

5月30日凌晨,一声巨响打破了西昌山谷中的宁静,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十一火箭)呼啸而出,直刺苍穹,以“一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将2颗新技术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长11亮相次数不多,但每一次都足够惊艳!

估计大家对长11印象最为深刻的应该是去年我国首次海上发射,去年长11海上发射一箭7星,成功填补我国海上发射的空白。而那次发射也是人们通过央视的权威影像第一次一睹我国运载火箭的垂直冷发射全貌。也正是那次发射,让军迷们大呼,这不就是发射了一枚xx31吗!


网友惊叹,cz11是按照某某快递设计的吧!

长征11火箭是一款固体火箭,细数这款火箭的牛逼之处,很多人会发现貌似这枚火箭发射卫星只是副业!为啥这么说呢,首先长11火箭实现了小时级的发射速度!长十一火箭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快,即发射准备时间短。在接到任务命令后,24小时内就能发射。而在此次西昌发射成功之后,据央视新闻的采访来看,此次发射采用智能化测试系统,大幅缩短了发射准备时间,快速发射能力再上一个台阶。正常火箭发射需要数十天,而cz11只需要数十小时,这样的快速发射能力,真的足够惊艳!


如此高效的快速发射能力,在未来的需求或许只有一点,那就是紧急补星。而这个功能就与航天科工集团的快舟火箭十分相似!美国政府网站曾高度重视快舟火箭:"中国秘密发射新快速响应火箭",2013年9月25日,据中国官方媒体报道中国"快舟一号"卫星顺利升空不到两小时,这一标题就出现在美国航天网站"NASASpaceFlight"首页的头条位置上。可以预料在未来战争中,太空将是各国争夺的另一块要地,因此对于太空卫星的控制也将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如何快速补星现已成为了航天大国研究的重点。毫无疑问,能够快速发射的快舟以及cz11很有可能承担起这一快速补星的重任。


9次发射从海洋到陆地,不同地域的发射,运载火箭做到了,导弹能做不到吗?

自2015年9月首飞至今,长十一已取得九战九捷的亮眼成绩。作为目前我国唯一一型兼可在海上和陆地实施发射的火箭,连续9次高精度入轨、箭上质量零问题、零窗口准时发射等出色表现,展示了长十一火箭高可靠性、任务适应性和多样化发射能力。此外,由于采用固体推进剂,长十一火箭总装后,能整体存储3年,以备应急使用。更重要的是,最为一款起飞推力120吨,能将500公斤的有效载荷送入50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的火箭来说,cz11已经稳坐最大的固体火箭的宝座了,如果非要给这款火箭再加上一个有点,那航天君政说一句,cz11拥有超强的xx适应能力!以海上发射为例,海上力学、电磁、盐雾、潮湿等环境条件复杂,长十一火箭依然用成功证明实力,这份适应能力不得不说,是真皮实。而这些我们用于商业的火箭已经做到了,那么用于战场的导弹是否能力会更强呢?答案一定是肯定的!而运载火箭技术与弹道导弹技术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最重要的军事意义,就是可以为导弹多弹头技术打下一定的基础,如果航天君没记错,海上发射应该是一箭7星!


运载火箭和弹道导弹之间仅隔着一层“窗户纸”?

目前全球民营航天企业如雨后春笋出现,在这其中有老实人开诚布公的说火箭源自弹道导弹,而有些则保持了缄默。由于缺乏决当然无法证实这些说法的真伪。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弹道导弹成为运载火箭,这个设想不仅可行,还有无数先例,整体技术难度也不高。简单来说,洲际弹道导弹和运载火箭的最大差别,就是载荷,即弹头具备“再入”能力,能在被射出大气层之后安然返回,精准命中目标地域。


长征11号

别想着发射长征11是东风31去库存,火箭军去库存比这个排场大




去年年底,火箭军某部的训练场上,十枚导弹进入待发射的起竖状态。发射的导弹先后突破多道反导拦截防线,成功命中数千公里外的目标。根据指示,在强电磁干扰和卫星侦察的复杂环境下,部队火速向新的发射阵地转移。又有10枚导弹同时升空,将预定目标彻底摧毁。20枚导弹分批次发射,这样的演习实属罕见。从媒体通报来看,千里外的目标,说明此次发射的至少是中程以上导弹。20枚导弹已经价值不菲,其次,能够一次性拿出如此多的导弹进行试射,说明我国的导弹储备必然充足。20枚导弹绝不是一个小数目,按照欧洲国家导弹的储备数量,20枚中程导弹,几乎是他们的全部身家。而我国一次训练就可以拿出他们的全部身家来,不得不骄傲的说一句,祖国真豪横!


最后啰嗦一句,美国不断搞摩擦之际,CZ11的发射成功表明,中国还没有向美国捅破“窗户纸”,毕竟cz11发射用的是整流罩,而DF31发射用的就是战斗部了!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