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化策略(我的指数化策略)

80后微散一枚,由于工资微薄,投得太少,说自己是小散都有点太看得起自己了。从拿第一份工资开始,我都在重复做着一件事:把大部分的工资都买成股票。我的策略是这样的,建立一个50支股票组成的指数化的投资组合,然后适时地进行加仓,同时每年分红后进行再投资。有人说什么“把有限的鸡蛋放进几个篮子里,然后看好”对我来说有点不现实,因为我没有能力分辨篮子的优劣,我认为投资的第一个要点就是忘记想要靠投资发财的想法,财富稳步增长就行,慢点无所谓。

现在的持仓是这样的,如图(可能很多人看了以后都会觉得我是个奇葩):


对于一个投资刚刚两年半的微散,本人对自己的成绩还是比较满意的(期望比较低的缘故吧?)

选择指数化的原因不难理解,作为一个微散,我不迷信自己的选股能力。基金经理都做不好的事,我没理由比他们做得更好。准备开始投资前反复看了很多书,《战胜华尔街》《聪明的投资者》《证券分析》《超越金融》《货币金融学》《巴菲特致股东的信》……,都是非常棒的书,但书中的内容更像内功心法,需要内化,难以实践。直到看到了约翰博格的书,才找到了方向。

我有一些自己的标准,可能就是看《战胜华尔街》这些书时候形成的。下面简单罗列一些:

分红(丰厚的分红代表着企业有着雄厚的财务实力,不需要为了保证下一年的生产投入大量的资金。涨得再好的铁公鸡我也不要,中国没有伯克希尔哈撒韦。)

主营业务毛利率(毛利率不能低于20%,毛利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出企业在行业中的定价权,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

净利率(看完毛利率,再看净利率,可以大致看出企业的运营效率。)

非流动负债(我很在意这个,企业不欠人钱才能熬过这段经济不景气的日子。不过如果非流动负债是可转债的话,我还是会考虑的,因为公司发行可转债的时候根本没想到要偿还?)

不能是房地产行业,包括建筑材料一类的行业。(这是非常讽刺的,因为我在房地产公司工作,我一直不看好这个行业……)

指数化

简单的产品(那种需要不断设计新产品来满足消费者日益变化的需求的企业难以长久。)

垄断、特许经营权(傻瓜都能经营好的企业是我非常喜爱的,所以我会看上一些以城市命名的企业,XX水务、XX电力、XX高速、XX燃气,这都是我的标的之一。我知道这都是低层次的垄断,但这恰恰是最容易分辨的垄断形式,并且这些企业真的很赚钱,分红又多。)

大股东持股(大股东应该有绝对的控制力,否则公司谁说了算?)

净利润(前景再好,没有真金白银入账一切都是浮云。)

不能曾经是ST、*ST(我有点强迫症,别告诉我你已经从良了……)

还有一些类似市盈率、市净率估值就不提了……

按照上述思路筛选下来,符合的要求的股票组成一个股票池,之后挑估值合理的买。构建了一个组合以后就只要等着发工资和分红就行了,然后就是再投资。

我的这种策略怎么样呢?大家说说看,我需要你们的指点。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