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商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关系,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对于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具有重大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不断推进,特别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不断理顺,各级党政干部积极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推动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国的政商关系总体上处于良性互动的状态。
但党的十八大以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转轨的关键阶段,涉及体制机制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还没有解决,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尚未完全体现,在一些地方、一些行业、一些部门、一些领域不同程度存在着官商勾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利益输送等不健康、不正常的政商关系。
比如,一些公职人员尤其是少数党政领导干部理想信念缺失,利用手中权力,大搞以权谋私,向民营企业索贿受贿,败坏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还比如,有些企业主为了谋求各种利益,而主动行贿、收买和拉拢腐蚀甚至是绑架、“围猎”党政干部,成为危害政商关系的始作俑者。
随着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呈高压态势向前推进,查处了一大批腐败分子和不法商人,政治生态不断改善,官商勾结现象明显收敛。但前几年又出现了谈商色变、为官不为的新问题。比如,有的党政干部见到企业家“躲着走”、不接触不交往;有的对企业家采取“软拒绝”,见了企业家满脸堆笑、客客气气,就是不拍板、不办事; 有的办事“踢皮球”,对企业打“太极拳”、推诿扯皮不作为。这种不作为、不担当、不与企业家交往的现象,同样扭曲了正常的政商关系。有人把它形容为过去的“勾肩搭背”变成了“背对着背”。
因此,如何处理好政商关系,成为困惑不少党政干部和民营企业家普遍面临的一道难题,也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2016年3月4日,中央领导同志提出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要求。他指出,新型政商关系概括起来,就是“亲”、“清”两个字。对领导干部而言,所谓“亲”,就是要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接触交往,特别是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情况下更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多关注、多谈心、多引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真心实意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所谓“清”,就是同民营企业家的关系要清白、纯洁,不能有贪心私心,不能以权谋私,不能搞权钱交易。对民营企业家而言,所谓“亲”,就是积极主动同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部门多沟通多交流,讲真话,说实情,建诤言,满腔热情支持地方发展。所谓“清”,就是要洁身自好、走正道,做到遵纪守法办企业、光明正大搞经营。
2018年11月1日,中央领导同志在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要求落到实处,把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关心民营企业发展、民营企业家成长,不能成为挂在嘴边的口号。各相关部门和地方的主要负责同志要经常听取民营企业的意见和诉求,特别是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情况下更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2020年7月21日,中央领导同志再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光明磊落同企业交往,了解企业家所思所想、所困所惑,涉企政策制定要多听企业家意见和建议,同时要坚决防止权钱交易、商业贿赂等问题损害政商关系和营商环境。
近几年,各地党委政府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推动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目前,全国绝大多数省、区、市都出台了关于推动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文件,列出政商交往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从优化服务、联系企业、规范交往行为、减轻企业负担、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等方面对政商交往提出了要求。同时,各地加大对党政干部的监督管理力度,干部规矩意识不断增强,在与民营企业家交往中能够守规矩、讲分寸。党政干部和企业家普遍反映,当前政商交往正在变得清白、透明。
广大民营企业家一定要看到,当前我国营商环境越来越好,“清”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亲”的氛围不断增强,政商交往的新风尚、新气象正在逐步形成,进入了最好的历史时期。
同时,民营企业家在处理政商关系方面,一方面要要严格自律,坚守道德底线,自觉做到守法诚信,走正门、干正事,不搞歪门邪道,“不踩雷区、不碰红线”,不采取非法手段谋取不正当利益 ,树立自身良好社会形象 ;另一方面,要加快技术、产品、管理、商业模式等创新,实现转型升级,培育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由靠关系转为靠实力发展,彻底摆脱对官员不正当关系的依赖,自觉抵制官商勾结、权钱交易,做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积极推进者和实践者。
(来源:庄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