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容量不足(大脑“内存”不足?掌握这3种方法,实现大脑1.0到2.0的全面升级)

01《庆余年》范思辙算账天赋

前段时间,有一部剧可真是火遍全网,它就是《庆余年》,堪称2019年年度大戏。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让你一旦追剧就根本停不下来。

剧中有个相当圈粉的一个人物,他就是由郭麒麟扮演的范思辙,尤其是他在茶楼里算账,更是他圈粉的高光戏份:如果和范闲合开书局,成本多少,利润多少,每月数量……,小嘴说的叭叭的,各种数字的加减乘除,都是张口即来,而且不带丝毫差错。


范思辙的这种超强的计算能力,有一种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就是工作记忆。除了计算,工作记忆对解决我们的学习和工作的很多认知活动都有重要作用。


为了应对各种认知任务,我们需要大脑能在短时间内保存和处理各种信息,完成这个过程的我们大脑系统就是“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比如范思辙的工作记忆,就有可能是他的天赋。但除了先天因素外,科学家和心理学家早就发现后天的练习、训练也能大幅度提高工作记忆能力。今天就给大家介绍如何提高我们的工作记忆。

首先,我们先看看什么是工作记忆。

02什么是工作记忆

认知心理学中,工作记忆是指我们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暂时的存储和加工的、容量有限的记忆系统。

工作记忆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成分,而是由多个成分组成的加工系统,这个加工系统包括四个成分,不同的成分具有不同的功能:

语音环路(phonological loop):处理语音信息。

视觉空间模板(visual-space sketchpad):处理视觉、空间信息。

情景缓冲器(episodic buffer):对各类信息进行整合。

中央执行系统(central executive system):主要具有协调和控制的功能



介绍了什么是工作记忆,我们再回头看看范思辙的工作记忆是怎么起作用的。为了简便,我们把范思辙计算的数字进行简化,主要来分析他的计算过程。

例如,这时要完成口算任务,2×4×6×8。你首先必须记住,2×4等于8这个结果,其次还必须记住8×5等于40,然后才能顺利进行下一步的计算。这里8和40就存储在工作记忆中。假如工作记忆出了问题,记不住8和40,就不可能完成上述任务计算了。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工作记忆是一种当前工作状态的记忆,它短暂的存储当前信息,还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

工作记忆就像是电脑的内存,它的容量是有限的,并且内容是随时更新的。


工作记忆容量是有限的,那么这个工作记忆容量的限制有多大呢?心理学家Miller在1956年提出了“神奇的数字7±2” ,认为我们同时处理信息的容量大概是7±2,也就是5—9个“块”。后来,科学家大量的研究发现,我们的工作记忆容量大致是4.

工作记忆容量是以“块”为单位的,一个“块”可以是一个数字、字母、单词、短语或句子。“块”的大小影响工作记忆容量的大小,因此,通过训练或练习,增大每个“块”的容量,就可以提升工作记忆的容量。



在2015年台湾举行的一个记忆力公开赛中,一名蒙古选手记住了432个数字,由此而成了这项活动的世纪记录保持者。而这名蒙古选手在最初的记忆能力和我们大多数人也差不多,

后来在专门的训练下,采用了通过扩大组块容量和其他一些辅助方法,使记忆容量不断扩大,而成为记忆奇才。

很多国际象棋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与一般的棋手比起来,通过训练,提高了工作记忆,能够记住更多的真实棋局。


工作记忆如此重要,应该如何有效提高呢,这里给大家介绍三种实用但又简单的方法:记忆链接法、金字塔原理和组块记忆法。

03我们该如何提高我们的工作记忆呢?

第一:巧妙地利用“记忆链接法”,通过记忆的有效串联来提高记忆的可靠性。

“记着那个人的长相,可名字怎么都想不起来了……”

这样的情况,我们再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当中是经常遇到的吧。

对于职场人士来说,尤其是从事销售类和接待类等工作的人,记住人的名字非常重要。随着业务往来的客或人员越来越多,记住对方的名字就会越来越重要,只要你能遇到客户,对他们的名字能随口而出,这也会成为职场中的一大优势。

但怎么才能记住这么多的名字呢?记忆链接法则能帮助我们。

记忆链接法是指,为要记忆的目标信息增加关联信息,和这些增加的关联信息进行记忆。

这时,你可能会问,增加信息,不是让记忆的负担更重了吗?其实不然,增加记忆量,却能更容易记忆。

用认知科学的术语来说,记忆链接叫“精致化彩排”。所谓精致化,就是指,使要记忆的信息更加详尽和细致,而增加关联信息,就是要让信息更为丰满、细致。而所谓“彩排”,就是重复。

通过增加关信息,建立信息间链接,不仅让记忆更牢固,而且也更容易回忆。



日本一家酒店的一个服务生,牢固的记着5000名酒店客户的姓名。不仅姓名,还包括客户的长相及所在公司。

这名服务生的记忆力并不比我们大多数人高出很多,他之所以能记住这么多客人的名字本质上就是用了记忆链接法,虽然他本人并不知道这种方法。我们具体看看他是怎么做到的。

原来,他在接待客人的时候,按客人所在的公司,将客人的姓名分别整理到了笔记本里面,而且每天在“维护”中反复翻看,边翻边想客人长什么样了……就是这样,满满将5000名客户牢记在心的。

脑容量

他的方法中有一点是比较关键的,这就是:他不仅只记姓名与长相,而是连公司名称一起记。也就是说,有效地利用“公司”这个“额外增加”的更大的范畴信息对客人姓名进行了整理,从而让记忆更容易了。

如果这名服务生记忆姓名时不仅加入公司名称,而是连客人的籍贯信息也都加进去,那么则有利于记住更多的名字。相同籍贯的人,其名字信息就会被“籍贯”链接到一起。

举个例子。

看到或想起北京人张三的时候,“北京人……”这样一想,同是北京人的李四你也会想起来。慢慢地,虽然你只看到或者是想起了张三,但是连李四这一姓名也会被你激活。

也就是说,一旦你重复张三的姓名并加以记忆,李四的姓名也会被同时想起,这就能在短时间内让更多记忆更牢固。

总结一下,通过增加一些关联信息,将原本互不相干的信息链接到一起,从而增加了我们的工作记忆容量。

第二:运用金字塔原理的分类性,学内容进行“因式分解”,通过“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来合理区分记忆的类别。



美国作家芭芭拉·明托《金字塔原理》一书中介绍了金字塔结构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种层次分明、结构化的组织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提高工作记忆容量。

金字塔结构的记忆核心思想是归类分组,将记忆的信息组织成金字塔。

因为,我们的大脑会自动将判断为有共性的事物组织归类,因此把信息预先整理归纳到金字塔结构,使信息条理清晰,结构明确,就能更容易被我们理解和记忆。


金字塔原理中,介绍了归类分组的技巧——MECE法则。

MECE法则也叫MECE分析法(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意为“相互独立,完全穷尽”,也就是不重复和不遗漏。

采用MECE法则,一方面使同一组中的思想不存在重合,保证了不会做无用功,提高记忆的效率;另一方面使同一组中的信息不遗漏,保证了信息的严谨性,提高记忆的质量。

MECE即把一个工作项目分解为若干个更细的工作任务的方法。

应用MECE法则主要有两条原则:

第一条是完整性,说的是分解工作的过程中不要漏掉某项,要保证完整性;

第二条是独立性,强调了每项工作之间要独立,每项工作之间不要有交叉重叠。

为了便于理解如何运用金字塔原理,举一个例子

当前疫情期关键时期,,小编也和大家一样备好干粮,宅在家里,参与到全民抗疫中。虽然居家抗疫,但是生活还要继续。每个人都还要吃喝,因此购物必不可少,但是为了减少出门次数,每次采购我们都会比平常购买更多的东西。

假如我们的购物清单如下:

  • l葡萄
  • 咸鸭蛋
  • 土豆
  • 酸奶
  • 鸡蛋
  • 苹果
  • 胡萝卜
  • 牛奶
  • 橘子

购买这么多的东西,很多人当然能够记住,但有可能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你在蔬菜市场把土豆到放进购物筐,然后去肉类卖场找五花肉,这时突然想起来,忘拿胡萝卜了,于是又回去找胡萝卜。知乎你又把橘子、鸡蛋和牛奶放进购物筐,到了收银台付了账,走出超市。可到了外面你又突然想起来,玩了个买咸鸭蛋了,于是只能又回去。

但如果去超市前,你把采购清单中的所有运用MECE法则都进行分类,这里可以分文大类:奶蛋食品、水果、蔬菜,然后把每一种商品都归于某一类别下,不遗漏任一商品。这样就有可能记住所有的商品。


根据这个过程,就会发现,你已经建立了几个在各个项目之间有逻辑关系的金字塔机构。

你可以分常容易的记住你需要要购买三类商品,每一类都有哪些商品。这样到了超市以后,你就可以按类别一次购买即可,既不会让你在不同种类商品市场来回奔波,也不会遗漏掉哪一种商品。

第三:“组块记忆”是大脑的基本规律,只有切实的将“碎片化”的问题进行分类加工,才能真正达到长久记忆的目的。

“组块记忆”通过意义将分散的信息碎片组合起来,构成组块可以让大脑更高效的运转,提高工作记容量。新的容量更大的具有逻辑意义的块更便于我们记住组块所包含的信息,也便于将其融入更大的学习背景。



根据意义把信息碎片进行加工,组成集合,使之成为一个的整体过程,叫做组块

美国作家Barbara Oakley在《A Mind for Number》(中译名《学习之道》)一书中,对组块的原理、方法有详细阐释。主要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组块的信息上。

第二步,理解信息。要把基本碎片信息打包成块,首先就要理解这些碎片信息,或者基本概念。

第三步,获取背景信息。不仅是明白如何进行信息组块,还要知道何时何地使用它们。

第四步,“主动”重复,刻意练习。

下面,我们结合两个列子看看如何组块。

现在疫情关键阶段,大家都宅在家里,共同抗疫。但是学习和工作还是要继续的,在线学习和在线办公就必不可少了,这就要求我们学习和掌握相关办公软件和学习软件的使用。

在学习这些应用软件过程中,在开始阶段,我们从某一个具体的软件开始学习,学习实现某一个具体功能的具体步骤,这些步骤应该是相关联的,最终这个功能的操作应该超越具体的软件,而成为通用的功能组块。

例如,文件的保存、打印,文字的格式设置等,都应该成为独立于各种软件之外的组块,这些组块功能是通用的,可以组成更大的一个快,既可以适应于Word、Excel也要适用于Power point。

一段时间后,在线Word文字处理的内容学习完了,其本身大多数操作,就完全可以成为一个组块,就可以直接学习 其他软件等软件中,这样在学习其他软件时,就不用再像学习在线Word那样,刻意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这些软件关于文字处理操作的具体步骤了。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时间和经历学习这些软件的特色功能上了。



我们再以英文单词的学习为例,向大家展示如何用组块化策略,提高记忆能力。

单词的学习无外乎“音、形、意”,会读、会写然后辩其意。下面我们就分别从“音”和“形”“两个方面进行组块重组:

根据发音进行组块。

从英语单词的“音”入手进行“组块”式记忆,其基本依据是英语单词发音的音节。举例来说,如果想记忆appreciate(感激),机械记忆a-p-p-r-e-c-i-a-t-e需要记住10个字母,要想记住确实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然而,如果我们能准确地读出,根据发音知道它有四个音节, 那么,就可以把单词划分成相应的四个组块,按读音试着写出它的拼写a-ppre-ci-ate。

根据单词的“形”进行组块。

从英语单词的“形”入手进行“组块”式记忆。比如要记住下面一组单词:porter(搬运工)、deport(驱逐)、transport(运输)、import(输入)、export(输出)。只要我们知道port是它们的共同词根,表示carry(运送)的意思,并且也了解这些单词中后缀-er、-able和前缀trans-、im-和ex-的基本含义和作用,再来记忆这些单词的时候就容易多了。

再比如, push和pull,很多同学容易混淆二者的含义,分不清哪个是推,哪个是拉,但是只要将后者单词中的两个“l”字母认为是绳子,那就是用绳子“拉”的意思了,另外一个自然是“推”了。


04总结

今天我们主要讲了“工作记忆”这个话题,首先给出了工作记忆的定义,并分析了工作记忆的原理,最后,我们给出了提高工作记忆的三个方法:

第一:巧妙地利用“记忆链接法”,通过记忆的有效串联来提高记忆的可靠性。

第二:运用金字塔原理的分类性,学内容进行“因式分解”,通过“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来合理区分记忆的类别。

第三:“组块记忆”是大脑的基本规律,只有切实的将“碎片化”的问题进行分类 加工,才能真正达到长久记忆的目的。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