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强简历(广电枭雄曹强,转身却成再见)

2019年2月10日,作为广电行业改革先锋的原华数传媒董事长曹强因患病离世。

曹强可谓是中国三网融合、电视互动领域的开拓者,从广电和电信运营商合资的杭州网通宽带起步,称为当地主流宽带运营商,在华数,开辟了广电互动电视领域的杭州模式,并切入OTT,带领华数成为上市公司,被称为广电体制下的枭雄。

2016年,曹强离开华数,开始新征程。

2018年,传出曹强身患重病,赴美医治的消息。

曹强的崛起和离去,可谓是广电产业变化的缩影,广电强人时代已去!

在2016年10月,广电自媒体常话短说曾在曹强离职创业时发布《曹强广电风云录,转身或为再相见》一文,较为详细的描述了曹强的经历和贡献。

今转载此文并做标题修改,以纪念先行者。

曹总安息,愿广大同仁们身体健康!

——流媒体网致




下文转自:常话短说2016年10月发布的《曹强广电风云录,转身或为再相见》一文,流媒体网略有删节。

据相关信息显示,曹强或将从现有工作岗位上退出,开始一段人生新的征程。不过具体动向,还有待观察。

如果说黎瑞刚代表着中国传媒界的市场化教父,那么称曹强为中国广电界的市场化教父并不为过。

2015年,黎瑞刚已经从庙堂走向江湖。黎叔说,对他这样离开体制的人来说,不可能再为了高薪、为了利益给别人做事情。能够让那些给黎瑞刚提供过帮助、培养过他的人认同的,只有他自己创业、自己奋斗。

2016年,曹强或许要与自己奋斗近20年的广电运营商说再见了,他在文化传媒上的抱负与情怀,他的中国梦,会继续通过哪种方式来前行呢?

挥别过去,继续精彩!——广电作为干了大半辈子的事业,或许短暂的转身只是为了更好的拥抱。

如果放在一个更大格局来看,以黎瑞刚和曹强为代表的中国一代企业家,如何破解体制内外的语境冲突?如何平衡家国情怀和个人胸怀?如何把握企业家精神的尺度?

这是黎叔们的新困局,但又必须解局!

1|曹强英雄谱

跟曹强打过交道的人大多这样评价他:这是一个很立体、很鲜明的人物,干起事来不要命,恼怒的时候会骂人,压力太大会陷入沉思,喝醉酒的时候也是又蹦又跳。反映在工作上,曹强的创新意识很强,路子很广,判断力、决断力没得说,再加上一帮执行力一流的团队,其将一家市级有线电视运营商成为今天辐射全国,集“网络+新媒体”为一体的百亿市值企业。

从曹强的履历来看,其除了担任杭州市江干区宣传部副部长之外,其它均在企业任职,虽然也还有体制内元素,但更多被业界贴上市场化标签。

2014年12月,曹强荣获第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2014年度人物”。

2015年2月,曹强荣获“2014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

2|天生我才必出彩

2000年前后,我国的广播电视开始实行台网分离,也就是分业经营,电视台专职于做内容,有线电视网络专职于做传输。曹强也从杭州市一个区的有线电视台台长,在改革大潮中成了杭州有线的总经理。

但曹强真正以一个“立体化”人物出现大大众面前,却是因为杭州网通信息港有限公司。

彼时,小网通是由中科院、广电部、上海市政府(旗下上海联投)、铁道部控股成立的公司,宽带业务是其大力发展的方向之一。

彼时,杭州市政府明确地把“构筑数字杭州,建设天堂硅谷”作为新世纪初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号工程”,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

2000年6月,杭州市政府甚至为此发文,要求杭州的宽带网络建设需要统一规划、统一实施,联通、长城宽带等公司都被拒之门外。杭州有线却走进了政府视线,不得不说彼时曹强超高的运作能力。

曹强

2001年5月16日,杭州有线和当时的中国网通(也就是俗称的小网通)联合成立杭州网通信息港有限公司,投资方还有浙江省下属的经济建设投资公司,由网通公司,杭州网通信息港公司获得ISP运营许可证,可经营政策许可范围内一切电信业务。而曹强,亦当仁不让的成为了合资公司的总经理。

随后是大手笔的5亿元投资,杭州有线网铺设了一张覆盖46万户居民的750兆光纤同轴混合网。这一网络被杭州市政府称作A网。在进行有线电视网络改造的同时,一条灰色的五类线铺成了另外一张宽带IP城域网。该网络就成了B网。A网用来传输有线电视节目,B网跑数据。两张网同缆不同芯,同管不同缆,同城同网实现了“千兆到小区,百兆到大楼,十兆到家庭”。

至今还有杭州人记得,曹强2002年在杭州掀起“宽带风暴“, 短短一个月内把宽带铺到了杭州千家万户的门口。在杭州仅用一年时间就发展了5万多户宽带用户,成为了当地最大的宽带运营商。经此一役,杭州网通从此被杭州市政府视作好榜样。至今在杭州市区,民众对网通品牌的认知度也高于杭州电信。

广电和电信的双重资源,强大的领导能力和市场决断能力,让曹强注定成为广电的风云人物。当时网通内部对曹强非常认可,认为曹是个“为人低调、做事迅猛”的人,杭州也因此被业界人士誉为“中国宽带革命的圣地”。

这中间还有一个小小插曲,上海信投发布公告称:2002年12月5日,上海市有线网络有限公司召开第二届董事会第一次临时会议,会议同意孙宏明总经理因工作调动不再担任公司总经理职务,董事会充分肯定了孙宏明同志自公司成立以来担任总经理所取得的各项成绩,董事会聘任曹强为上海市有线网络有限公司总经理。

想必那时上海信投是看到了曹强在杭州那风起云涌的成绩,希望其能在上海复制。想必那时的曹强必定是豪情万丈,眼光已经放眼全国,这或许跟华数后来的全国扩张之路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

当然,由于上海及网通内部等各方面的原因,曹强在上海有线呆了一小段时间后,继续专心执掌杭州有线。

3|标杆的杭州模式

2003年11月22日,由杭州广电局有线电视网络中心、西湖电子集团、杭州日报社、杭州网通信息港有限公司、杭州国芯科技公司共同出资1.5亿元组建的杭州数字电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杭州数字电视)成立,曹强成为这家新公司的总经理。这意味着,杭州的数字电视正式起航。

其实,从杭州数字电视的股东身份就可以看出杭州在数字电视转换上的不同思路,五家背景各异的股东覆盖了数字电视产业链的各个链条,天然具有“三网融合”基因。

2004年,杭州市委主要领导在“数字电视建设工作汇报会”上表示,杭州要成为全国最早完成“模转数”的城市之一,同时杭州市在建的多家小区都将不再铺设模拟电视线路,取而代之的则是数字电视线路。

整体来看,杭州的“整体平移”模式是由政府意志主导同时配合市场手段来实现的:1)数字化转换中,电视平台采用广播网络,增值业务采用IP网络;2)将公共服务于市场服务分开,公共服务收视费不涨价,免费提供机顶盒,增值服务由市场定价,用户自行购买互动机顶盒。可以说,由于杭州有线网络的特殊性,其第一条实践很难推广,但是第二条被大多数地区的数字化转换采纳。

事实上,较早开展增值(视频)业务运营的杭州数字电视很快就意识到内容已经成为中国数字电视的最大瓶颈。曹强在一次论坛上提出,衡量一个有线网络的成功与否有两大标准,一是在传统业务能否精耕细作;二是能不能做新业务。要坚持创新,不断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让群众感觉到,整转后得到的服务是不一样的。

对于解决内容瓶颈,杭州数字电视除了寄希望当地电视台能够提供更具观赏性的节目,同时还鼓励社会资本或机构投资参与广播影视制作。而后来大家看到的剧本是,杭州数字电视甚至自己亲自操刀开展了全国VOD业务。

直到今日,杭州数字电视的增值付费用户比例和人均ARPU值都是全国最高的有线电视运营商之一,只不过大家更加关注的是华数全国性的一面。

4|创业的企业文化

“再不变化,华数离死掉还有几年?”这是曹强在内部说的最多一句话。有华数传媒高管表示华数的管理层是其见过的对这个行业最有热情的一群人。热情之下,是怀揣着那颗以创业之心在全国开疆拓土的野心。

彼时,杭州数字电视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成为全行业的翘楚和标杆,以至于华数内部认为在大陆应该没有学习对象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曹强带着一众人等去了香港的PCWW,那个时候PCWW运营者全球最大的IPTV网络。

奇怪的是,曹强对于IPTV并没有太大的感觉(也许更杭州有线电视本身也有一张IP网有关),对于技术和商业模式也不太上心,他最关心的是PCWW的 Now TV这个品牌——回来之后,曹强取“中华数字”之意,将杭州数字电视有限公司更名为华数数字电视有限公司(简称“华数”),华数一词横空出世。

有业内人士评价称,从这次改名就可以看出曹强是个绝顶聪明之人,一下子就看到了商业的本质,品牌才是一个现代化企业最具有价值的东西,否则你就是个集贸市场,成不了仓储超市。

当然,除了突出品牌特征之外,华数的这次改名凸显了其进军全国有线电视市场的思路。

2005年,华夏视联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主要经营交互数字电视业务、基于数字电视的增值服务、宽带数据通讯业务。在此后的十年时间内,华数默默在全国范围内耕耘有线互动电视,算是以业务辐射全国的第一步。华数在有线互动电视领域一度占据了差不多全国80%的市场份额,直到近年来才有一些新的进入者。

除了依托传统有线数字电视平台的互动电视业务之外,华数更是积极进军新媒体领域。在此期间,华数利用政策优势,顺利拿下了IPTV业务牌照、OTT业务牌照、手机电视牌照等发展新媒体所必须的牌照,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全牌照”运营商。像百视通芒果TV、CNTV等都是依托于电视台,而华数却是独一无二的依托于有线网,新媒体是可以辐射全国的。

2010年,华数欲成为全国网络运营商的野心更近一步,纠集了10余家地网在黄山高调筹备成立“广电联合发展公司”(其实为联盟),希望通过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市场模式、互联互通、协同运营来实现充分的资源共享。

2013年10月,华数借着ICTC主场之利,再次联合19家省级和3家市级网络运营商,成立了“中国广电云服务产业联盟”,提出要完善广电网络多业务产业链,建设面向三网融合的跨网跨屏云媒体,运用服务体系。

2014年10月,这个联盟进一步升级,华数联合广科院和10余家地网一起出资8000万,成立了成立广科院南方院有限公司,提出以“云电视系统”、“有线无线卫星融合”、“广电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数字家庭”、“家庭影院”为核心,充分发挥广电网络优势,推动新技术、新规范和新产品的快速应用部署,实现广播电视网络运营向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在这期间,华数还通过资本手段来切入。其于2011年、2013年分别收购新疆广电网络和贵州广电网络7.5%、3.2%的股份,虽然占股不多,但也算是在资本层面的初步尝试。最直接的对外扩张还是2012年对中广有线具有控股权的收购,其地盘一下子就从浙江扩充到江苏、安徽、山东、黑龙江、河北等省份。

如今,华数覆盖全国3000万户有线电视用户,6000万互联网电视用户。华数是全国最大的互动电视、3G手机电视和互联网电视等综合数字化内容的运营商和综合服务提供商之一,服务覆盖全国29个省近百个城市的有线网络,以及三大通信运营商和数千万互联网用户。

这一切,都是曹强用创业心态带领大家运筹帷幄之下取得的成就,从而奠定了华数和他自己的江湖地位——在中国有线电视的不同阶段,总有企业时领风骚,但华数却是一颗常青树。

5|游离于体制和市场之间

中国企业教父柳传志有个著名的管理三要素: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简单点说就是先找人、再看方向,最后开始整事。

曹强在这方面无疑是高手,他找到了一帮打江山的同仁,充分放权,放手让团队去做,华数传媒高管团队大部分为70后、乃至80后也就不足为怪了。

励怡青,1973年生人,毕业于浙江财经学院财政专业,1998年至2001年就职于联通租赁(集团)公司(中间还在浙大读了个MBA),2001年7月开始任职杭州网通信息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有传闻称,励怡青进入广电行业之初,曾对广电内部的各种官僚作风伤心流泪。但其与曹强一起合作15年,成为后者战略强有力的执行者,被称为黄金搭档。

此外,还有乔晓燕、赵志峰、李学东、刘宁子、方芳等高管,都是各怀绝技。曹强当舵手,带领团队去拼去争,去做团队的主心骨,这支强大的团队去做执行支撑。熟悉华数的人评价到,华数的企业文化在广电圈内独树一帜,崇尚靠市场和实力说话。

人和方向都定了,接下来就是去跑事了!

接近、熟悉曹强的人都说,他能够在合理的政策空间之内敢于去跟相关部门和领导争取,从而为许多看似不好做,甚至不太可能做的事情打开空间。接近华数的人士表示,曹强几乎是每周都要飞一次北京,向主管部门争取资源,或者对创新业务的支持。

以数字整转为例,杭州市政府倾全力支持华数,举国罕见。以新媒体牌照为例,浙江地区的新媒体牌照申请主体是浙江电视台杭州电视台,而使用者却是华数,这显然要给予主管部门足够说服力。再比如,华数与总局科技司、广科院等关系非常紧密,在非常多的项目上有合作,一些新的尝试华数也总是能占尽先机。

在体制和市场之间把握分寸,把内外部资源都整合了,事情也就没那么难了。曹强去跑政策、跑资源,内部团队再去落地执行、业务创新,跑起来也就顺了——这就是曹强的能力。

6|浙商本性与个人情怀

全国标杆的华数,在省内整合之路上却是困难重重。

1999年8月,杭州4个区(江干、西湖、拱墅、滨江)有线网络统一并入市有线网,成立杭州市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中心。2005年2月,杭州广电收购杭州萧山、余杭和其余5县(市)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资源,形成大杭州“一市一网”,打破市区、市域体制障碍,杭州有线广播电视资源得到了提升。

但至此之后,浙江省内有线电视网络却再无实质性整合动作,虽然省政府为此多次发文,华数也想了许多办法,但就是难以推进。据相关媒体报道,除了其它市域经济发达的市公司不愿意被整合之外,对于整合主体也存在不同意见,这不得不说是曹强比较大的遗憾。

以至于在某次公开会议上,曹强认为省网整合对于华数来说绝对是个包袱,省委省政府让华数扛下对于后者属于“天命不可违”。可是整合之后华数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华数花60亿去资产变现,小网变大网并没有那么简单。一省一网走到现在有多艰难大家都看得到,一省一网后面还有一整套的东西,其中有很多历史遗留问题,很多东西都需要时间来磨合——虽然这是现实问题,但恐怕也有一丝情绪发泄在里面。

在浙商眼中到处都是生意,从温州商人印党章到红绿灯分成模式,都是最好的注解。所以换做其他人,华数遇到这个困难和助力也就这样了,过安稳的太平日子了,但作为浙商的曹强显然不这样。

正如前述所言,华数要从“网络为王”向“网络、内容并重,用户和服务为王”转型,在新媒体及创新业务上积极布局,实施“资本+产业”双轮驱动高速发展的模式,业务向全国拓展,为全产业链运营打下基础。

马云显然也是一个浙商,与曹强也就“臭味相投”。

2014年4月,阿里巴巴宣布以65亿元入股华数传媒,占20%股份,一时在资本市场掀起巨大波浪,这是广电圈首次与BAT的深度合作。其实,阿里巴巴与华数的牵手所遭受的到政策阻力巨大,后者是一家“国企”,而阿里巴巴是一家有外资背景的民企,何况华数从事的还是极为敏感的文化行业。

虽然阿里巴巴开出的条件其实并不算特别好,但曹强觉得,只有为企业注入更多的互联网元素,才能更好参与未来的世界。毕竟,新媒体对传媒媒体的冲击,华数可是在亲身感受。我们无法了解其中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艰辛,但后来有消息称,领导对这件事说了一句话“下不为例”。

同样还有一个相似的例子可以说明,有媒体在华数传媒上市之后的报道称,华数为了上市可谓孤注一掷,上市之前的久拖不决让华数资金流非常紧张,甚至动了卖掉部分下属公司股份的念头,最终幸运渡过难关,中间的惊涛骇浪恐怕也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

国企的产权属性和回报限制天然约束了个人才能的发挥,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这正是很多人“在其位谋仕途”的原因所在。作为华数这一文化国企的总舵手,曹强似乎更多是用一种抱负和情怀去做事,或者说一种使命感。

从2015年后半年起始,曹强渐渐淡出,或许已经开始筹划着什么。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