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录音机图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的录像厅、双卡录音机、报刊亭,给了我们多少文化力量?)

时代高速运转,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似乎一切都变了,很多人觉得,今天的时代,不是一个浪漫和富于诗意的年代。我们从今天回望那个时代,那些回忆好像远了,却好像就在眼前。

这些年来,怀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化现象,似乎是一个流行的风潮。但是,今天中国的崛起所具有的力量和我们的社会文化状况,其实是八十年代根本无法想象的。

当然,那个年代的我们,单纯、朴实,对文化的饥渴和吸收无处不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化流行

双卡录音机:

那个年代,很多人的工资每月是40多元,而一台录音机的价格却是八九百元,相当于那个时代普通人两年的工资。

那时候没有互联网,也没有现在随处可见的手机音乐、互联网音乐。磁带,是那时候音乐人的最爱。

流行音乐、戏曲音乐,一盘磁带十几首歌,经常是反复的循环,那时候双卡录音机的妙处就是借了别人的磁带,将里面的歌录制到另一张空白磁带上,然后在那张磁带上,很认真的写上自己的名字,有时候还会配上一两句诗歌,以表达当时的心情。

开机、播放、暂停、倒带、录制,这些功能键,似乎就是一台双卡录音机对那个时代音乐文化的诠释。不过,时代的产物淘汰着一件物品,也注定着被另一件物品所淘汰。录音机的兴起淘汰了收音机,没流行多久,俗称移动电视VCD的诞生替代了录音机位置。

录像厅:

抖音录音加图片怎么做

在家庭VCD普及之前,街上流行的是录像厅。那时候录像厅播放的大多是香港武打片、爱情片。很多人对李小龙的认识几乎都是来自录像厅。《唐山大兄》、《猛龙过江》中的武打声音经常从录像厅里传出来,吸引着路人的脚步。

录像厅真正红火,主要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当时因为一个83版的《射雕英雄传》,万人空巷。人们爱上了金庸梁羽生等人的武侠小说,琼瑶席慕蓉的爱情小说和诗歌,录像厅里的电影也大多是这样的电影。

录像厅给当时文化较为匮乏的时代带来了很多娱乐,尽管很多录像厅不正规,环境差,但仍是那个时代的一个鲜明产物。

报刊亭:

报刊亭的存在是最久的,也是上世纪八九十年街头文化的一大现象。那时候,几十步就是一个报刊亭,亭子里挂满了各种各样的报刊杂志,亭子前总是站立着很多人。

《故事会》、《意林》、《读者》、《漫画世界》、《辽宁青年》是当时特别火的刊物,很多人总是乐此不疲的写作、投稿,为的就是能在这些杂志上找到自己的名字,哪怕是夹缝中的只言片语,也会高兴的一夜不睡。

报刊亭是展示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随着纸媒的衰落和数字化阅读时代的到来,报刊亭原有的文化功能逐渐式微,报刊亭的数量也不断减少。

如今,报刊亭虽然消失了,但大型现代阅读室、城市读书厅等多种形式却是愈加流行,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有更多的时间去读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再从新世纪到现在的二十年代,我们似乎都能找到文化符号。

1989年3月26日,年仅25岁的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身边带着四本书:《新旧约全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尽管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被传诵至泛滥,但他的离去,却预示着一个文化时代的终结,另一个新的文化时代开始了。

1992年,九十年代初期,如果你走在广州、深圳等城市的街头,你一定会被满大街的《涛声依旧》《弯弯的月亮》《小芳》等流行歌曲的节奏所感染,这些音乐没有了八十年代摇滚的激烈,也没那么惆怅,人们对于文化的接受程度越来越广泛。

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烙印,上世纪的九十年代似乎更值得我们去探究。这是一个真正开启了日常生活的感觉的新时代,那些宏大的叙事远了,新的以大众为中心的社会正在显现,从电视剧《渴望》《北京人在纽约》到电影《红高粱》《霸王别姬》等,都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文化。

直到今天,我们从《渴望》的歌词中仍能感受到那种社会的精神文化意识:“恩怨忘却,留下真情从头说,相伴人间万家灯火,故事不多,宛如平常一段歌,过去未来共斟酌。”

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三十年,在那个时代出生的青年已经成了今天的主人翁,社会栋梁。他们承担的更多,更有责任,从这些人的身上,我们更应该了解和认识到,现在的00后、10后一代人的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所以,从某个意义上讲,那个时代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它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作用。

今天,我们回忆那个年代,不是怀念过往的生活,而是在怀念一个有着独特地位的、某个黄金时代的文化精神起源。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