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梗概:王小七非常勤快还非常善于琢磨别人的心思,主人赵太公非常喜欢他,本来有心让他进自己家做个赘婿。赵太公让村里的赵老六给女儿和王小七排个八字,赵老六说两人八字不合。自此,王小七入赘无门就对赵老六怀恨在心。多年以后,赵氏家族修谱,王小七抽了赵老六一巴掌,赵老六一气就卧床不起了,赵老六临终前不忘诅咒王小七绝后。当时,村里人不以为然,因为当时王小七入赘到一寡妇家,生了三个儿子,王小七怎么会绝后呢?
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清朝,地点是赵家庄。赵家庄本来全庄都是赵姓人家,后来才有王姓。王姓的始祖叫王小七。
王小七祖上也是县城里的大户人家,只是到他父辈就到了一贫如洗的境地。王小七上面本来有六个哥哥,有四个夭折了,到王小七十七八岁的时候,父母就都不在了。兄弟仨只能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于是都各奔东西去当长工。
王小七到了赵家庄给赵太公家做长工。赵太公家田地不多,也就三、四十亩,还养有一头耕牛,本来是赵太公夫妇自己种地,无奈夫妇年纪大了,膝下只有一女,从小未做过农活,只在家料理些家务。赵太公夫妇想自己种地却感到有心无力,所以想到去找个长工。
王小七当时也就想着能有口饱饭吃就知足了。他到赵太公家之后,天天起早贪黑下地干活,把赵太公的田地都料理得井井有条,还把耕牛养得非常精壮。王小七还非常善于揣摩别人的心思,日常待人接物非常讨赵太公夫妇欢喜。不光赵太公非常喜欢这个小伙子,赵家庄上下都觉得王小七这个人实在。
话说赵太公夫妇生过十一个孩子,可怜的是只养大了小女儿,所以把小女儿当做了心肝宝贝,一点重活都不让碰。小女儿也有十六岁了,赵太公就想着找个赘婿为赵家延续香火。赵太公对女婿的要求也不高,只要人实在,毕竟自己家的条件也就温饱度日,找个愿意入赘的优秀小伙子也不容易。
王小七在赵太公家做了一年多长工,赵太公知道王小七孤家寡人一个,就问王小七是否愿意做赘婿。王小七马上明白赵太公的心意,假意推脱自己高攀不起。赵太公问到王小七的生辰八字,找庄上的赵老四为小女儿和王小七排一排,看看八字合不合。
赵老四排出来的结果是两人八字不合,赵太公如实跟王小七说了。王小七当时在心底把赵老四的先人问候了个遍。
当年的年底,赵太公终于找到一个赘婿,家里的农活准备让女婿去打理,于是就不用王小七做长工了。还好王小七在赵家庄口碑甚好,很快就有人让他去做长工。王小七去的下家是一个寡妇家,寡妇娘家姓柳,柳寡妇的丈夫过世三四年了,她和女儿相依为命,家里的几十亩田地一个女人家种不了。前面,柳寡妇也找过几个长工,没有一个满意的,都被她回了。
王小七到柳寡妇家之后,干活也像在赵太公家一样卖力,有空还逗柳寡妇的女儿玩,母女都非常喜欢王小七。柳寡妇寻思着王小七如果能倒插门做自己丈夫就好了,于是她让隔壁的媒婆探探王小七的口风。媒婆问王小七想不想有个家,想不想有个暖炕头的婆娘,觉得赵家庄好不好。王小七说成家娶媳妇当然想了,赵家庄也是非常好,依山傍水,地势北高南低利于排水,田地旱涝保收,可是自己穷光蛋一个如何成家立业。媒婆顺势说现在有个现成的婆娘等他娶,就是不知道他介不介意比他大个八九岁,还是个寡妇。王小七何等聪明的人,立马明白了什么回事,他没有马上回答媒婆,而是陷入沉思。媒婆又提醒王小七好好考虑考虑,但是不要考虑太久,还有错过这家店就没这个村了。媒婆让王小七第二天答复她。
王小七一宿没合眼,第二天终于拿定了主意。王小七跟媒婆说自己愿意入赘到柳寡妇家。
后来,柳寡妇给王小七生了三个儿子,儿子们都姓赵,因为王小七是入赘到柳寡妇家,孩子随柳寡妇的先夫姓。
大约在王小七入赘柳寡妇家十几年之后,赵氏家族修族谱,王小七和三个儿子入赵家族谱需要一个人拿出一亩田作为公田。王小七非常不舍地划出四亩不好一点的田地作为公田。这时作为族中长者的赵老四坚持要求由族中派出代表去选择田地,他们要选择好田,不要不好的田地。这让王小七非常生气,想想当年他跟赵太公的女儿的姻缘也是因为赵老四破坏的,忍不住问候赵老四的先人。这把赵老四给气得胡子都歪了,举起拐杖想打王小七。王小七还没等拐杖落下来就一手抓住拐杖,一手抽了赵老四一巴掌。赵老四一下气昏过去了。
回去之后,王小七越想越气,决定自己和三个儿子都入赵家族谱,三个儿子都改成姓王,尽管姓王可能以后在赵家庄可能会被孤立,生活中会遇到很多不公平对待。
赵老四回去之后就卧病不起了,他在病床上不断念叨着:”王小七会绝后的!“
赵老四的诅咒似乎很灵验,王小七的三个儿子都在结婚后没几年就过世了,三个儿子都只留下一个女儿。王小七的大儿媳没有再嫁,把女儿抚养长大,为女儿找了一个赘婿,可怜的是王小七这个孙女第一胎没保住孩子,后面就一直怀不上孩子。王小七的二儿媳找了赘婿又生了几个孩子,孩子都随赘婿姓,王小七的二房孙女长大后找了个赘婿,可是赘婿很有本事,结婚之后把老婆带走了,孩子也随赘婿姓了。王小七的三儿媳找了赘婿又生了两个儿子,儿子都姓王,王小七三房的孙女嫁出去了。现在,赵家庄已经没有王小七的直系后代了。赵家庄现在姓王的几户人家都是王小七的三儿媳和她后面丈夫的后代。
故事源自村中长者的议论,文中地名和姓名皆为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