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商报(博客,微博)记者姚
昨日(1月18日),银监会在官网发布题为《防范“MMM金融互社区”风险,谨防利益损失》的通知,强调“MMM金融互社区”及类似实体不具备合法资质,其运作模式以非法集资、传销为特征。人们需要提高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认清相关平台诈骗的本质,自觉抵制参与,维护自身财产安全。
国家商报记者注意到,这是监管部门第二次对“MMM金融互助社区”发布风险提示。
监管部门会再出手。
昨日,银监会、工信部、央行、工商总局联合发布的上述通知称,“近期,诸如MMM金融互助社区’等打着‘金融互助’旗号的网络投资平台频繁出现,不少投资者参与其中。此类平台受高额利润诱惑,吸引普通大众投入资金或开发者加入,扰乱金融市场秩序,损害公众利益,潜在风险极大。”
记者注意到,上述通知中有三条风险提示,分别是:1。“MMM”在俄罗斯被禁止造假;二。“MMM”等类似题材不具备合法资质。类似的金融互助平台和公司,因为没有在工商部门注册,不具备合法资质,属于非法机构;其推广网站未经核准备案或直接从境外进入,网站变更频繁,带来较大风险;而且资金可能会流向国外,所以很难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三。“MMM”及类似实体的运作模式以非法集资和传销为特征。此类社区及类似金融互助平台未经批准,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等渠道进行宣传,承诺畸高利息,引诱群众投入资金;同时设置“推荐奖”、“管理奖”等奖励制度,鼓励投资者发展人员加入,形成层级关系并按照加入顺序计算返利金额,属于非法集资、传销行为。
上述通知还称,根据相关规定,参与非法集资不受法律保护,风险自担,责任自负;参与传销是违法行为,将依法承担相应责任。广大市民需要提高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认清相关平台诈骗的本质,自觉抵制参与,不贪图非法利润,维护自身财产安全。
事实上,针对神秘的“MMM金融互助社区”,2015年12月8日《国家商报》刊文MMM年收益23倍?投资者押注“不是最后一棒”,揭示了此类机构宣称“投资60元~ 6万元人民币,日息1%,15天后可提现,月收益30%,年收益23倍,无手续费”背后的玄机。
专家:仅发布风险提示是远远不够的。
国家商报记者注意到,这已经是监管层第二次对“金融互助社”的风险进行警示。
2015年11月11日,银监会联合工信部、央行、工商总局首次发布《以金融互助名义投资获取高额收益的预警提示》。11月30日,央行网站转发了该提示。
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11月的风险提示中,银监会只是含糊地表示,此类以“金融互助”为名的活动名称包括“XX金融互助社区”、“XX金融互助平台”、“XX金融互助平台”、“XX金融互助平台”、“XX金融互助投资”、“XX金融互助社区”、“XX财富互助平台”等。,而这次
公开资料显示,MMM金融互助社区由俄罗斯人谢尔盖·马夫罗季于2011年创立,最早在俄罗斯正式上线。它被称为“一个非盈利组织,不是一个线上业务,不是一个高收益的投资项目,而是一个互相帮助的社区”。
2011-2013年,MMM金融互助社区在俄罗斯、乌克兰等地蔓延,线上会员增至数十万人;2013年,来自印尼、印度、菲律宾、美国、新加坡、南非等地的会员陆续加入,线上会员持续增加至百万;2015年4月,来自中国、泰国、越南、缅甸等地的会员也开始加入MMM金融互助社区。
根据国家商报记者此前的调查,虽然2015年11月银监会等部门联合发布了风险提示,但MMM金融互助社区民间投资者的热情并未被浇灭,甚至催生了更多类似的组织。
更可怕的是,温州的L女士曾经告诉记者,为了劝阻母亲投资MMM金融互助社区,母亲和女儿之间产生了隔阂。她的母亲甚至说,她不是不知道风险,但“我不会是最后一个。两个月后我先做。没事的。及时收手就好。”可以看到,有些投资MMM金融互助社区的人,被骗相信了所谓的“互助”,但也有一部分和L女士母亲的想法类似。
针对MMM金融互助社区的运营特点,中央民族大学法学教授、网贷315首席学术顾问邓教授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种模式打着互助的旗号,本质是典型的庞氏骗局加金融传销。”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镇教授曾表示,相关监管部门必须有所作为,仅仅发布风险提示是远远不够的。
编辑:姚湘云审核:姚终审:金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