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44岁的送货员陈志文骑着自己的送餐车,在广州天河员村村头的小道上“出没”。陈志文说,之所以形容自己“闹鬼”,是因为这个城中村地形复杂、攀爬困难、巷子多、门牌号混乱,是广州送餐送餐难度系数较大的区域。
然而,已经在这个地区提供外卖食品五年的陈志文已经搞清楚了路牌设置和道路分布的规律。在多年上山下山的过程中,他不仅获得了这座“山”的骑士,也实现了为生活奋斗的初心。
对员村的熟悉可以追溯到陈志文第一次来广州打拼的时候。1994年,16岁的他从清远来到这里谋生,住在外来人口聚集的员村。年近40岁的陈志文在2017年选择加入外卖行业,经营这个她生活过的地方。
“元村山顶地区原本是一片高丘,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握手楼,房屋的分布和门牌号的设置也变得更加复杂。”据陈志文介绍,由于毗邻商圈,也是广州外卖订单较多的地区之一,但很多外卖员认为找地址太麻烦,不愿意接单。
起初,陈志文会被这些狭窄的小巷弄糊涂,送餐也会经常惹麻烦。“那时候,我已经快40岁了。我骑着电瓶车和很多年轻人一起上街送饭。我也负责过这么困难的地区,大多数人都不喜欢”。陈志文认为,送货不仅与体力有关,还是一个重视与人沟通的服务行业,这是他自身的优势。
陈志文决心接受挑战,他用自己的行动说服了同行。不送饭的时候,他会在村里走一圈,找出门牌设置的规律和巷道的走向,用笔和纸做上标记。此外,他还特意准备了一些饮料。在未能及时送达的情况下,他为给顾客送饮料道歉,得到了很多顾客的谅解。现场负责人说:“陈师傅的客户都是出了名的口碑好。即使他们对客户不满,抱怨,也总是保持最大限度的耐心去沟通。”
慢慢地,他手中的线谱被拉入了陈志文的脑海,他也习惯了这条山路的曲折。随着工作逐渐步入正轨,送货为陈志文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让他的家人过上了更好的生活。“成为骑手后,我的月收入基本都在1万元以上,两个孩子的钱都够上大学了。”陈志文告诉记者,今年的新目标是给妻子买辆车。
由于表现出色,陈志文还被任命为员村的“骑士团长”,负责管理该区域100多名外卖员的送餐和调配工作。当他被任命时,陈志文实际上犹豫了。“那时候光想着一个人跑就够了,但是在一个人跑的路上,很多年轻人太浮躁了,仿佛看到了原来的自己,于是就想为什么不试着传递一些自己的经验”。在与家人沟通后,陈志文接受了一项新任务,并想知道如何照顾好他的士兵。
“很多年轻人一开始就想着怎么快。其实这是不对的。开始的时候你得慢慢来。速度没上去,交付也没上去。”陈志文的外卖员大多是90后、00后,面对员村拥挤的窄巷、无尽的上坡路,他们很容易烦躁。对此,他耐心地传授了跑单的诀窍,并语重心长地说:“道路曲折,但人不能急。如果遇到斜坡,就会减速。多送一张票也是钱。”
梁潇是陈志文旗下的外卖。两人相差22岁,但坦言:“和文哥哥没有代沟。我们经常有聊不完的话题。”在去送餐的路上,梁潇的车和其他车相撞了。虽然人们没有受伤,但梁潇担心外卖会超时。得到消息后,陈志文立即赶到现场,把自己的车借给梁潇,把撞坏的车拿去修理,处理好后晚上回去上班。“他一直叫我记得去医院。现在想起来还是很感动,对文哥哥多了几分敬意。”梁潇说。
“努力固然重要,但人命更重要,所以我不允许我的队员违反交通规则。”陈志文在每一个关心的问题上都表现出对年轻一代的温柔。最近平台做了很多算法来补时间,他也会提醒大家遇到慢餐记得向系统申请,这样送餐时间会更宽裕。
人到中年,陈志文对员村的山路看得更亲切了。“人生就像爬山送饭。有起伏很正常。只要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总会爬到山顶的。”现在,拿下元村“山头”的骑士队长又开始了新的攀登。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团队里的兄弟都能做到月入过万。(工人日报记者叶通讯员甘)
编辑:曹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