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庹庆明代表:推进高考改革,实现校际资源均衡才能缓解家长焦虑(高考估分系统平台)

本报记者程婷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二中校长杜庆明。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自去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双减”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今年,教育部在《2022年工作要点》中提出,高中阶段实施学科训练要严格参照义务教育的政策要求。这被一些人认为是“双减”进入高中的标志。

高中生需要减负吗?如何看待“双减”延伸到高中学科训练领域?在“双降”下,“取消中考普放”甚至“取消中考”等话题被频繁讨论。有必要让尽可能多的孩子上高中吗?在实施“双减”的过程中,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2022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本报(www.thepaper.cn)以“双减”为题,独家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二中校长杜庆明。

从教30余年,从2005年担任禹城二中校长开始,他积极试行特色办学原则,使学校具有通识教育、体育教育、职业教育“三育合一”的特色。他认为没有必要让尽可能多的孩子上高中。教育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学校才是好学校。没有到高中就学不好的结论。只有加强中职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才能平衡家长和孩子的选择。

此外,阎庆明认为,要进一步推进高考改革,摆脱依赖单一考试成绩和学生排名的应试教育倾向,逐步实现学校间教育资源的均衡,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和家长的焦虑。

“双减”考验教师创造高效课堂的能力。

论文:去年实施了“双减”政策,对义务教育阶段影响很大。根据你的观察和了解,“双降”政策效果如何?“双降”实施过程中还有哪些重点难点问题值得关注?

阎庆明:本次“双降”政策实施效果明显。首先,它加快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其次,学生的作业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这使他们对学习更感兴趣。另外,家长对教育的焦虑得到了缓解,家校矛盾也减少了。

“双减”本质上是一系列教育观念的转变,背后是对学校、老师、家长、学生的更高要求。如何快速带领他们快速改变,适应发展,是重点,也是难点。

比如“双减”政策实施后,对课堂教育教学的要求更高。作为教师,如何在“双减”政策下让课堂更有效?再比如考试和作业的减少。学生们在学习中原本会从考试和作业中暴露出来的粗心问题,现在变得更加隐蔽和难以暴露。如何帮助学生发现这些问题并加以引导,是对教师智慧的考验,并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做到的。再比如,有的家长误解“双减”,有的家长配合“减”;但也有家长认为“双减”是让孩子少做课业,担心和焦虑孩子在学习上输给其他孩子,让孩子的课业负担不“减”还“增”。

论文:你有什么建议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阎庆明:我建议,从思想上,组织培训学习,带领老师、学生、家长迅速转变观念。在行动上,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研究,加快学校教育教学的全方位改革;另一方面,在高中追求特色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可以考虑引入社会外部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双减”延伸到高中,呼应了我国高中全面改革部署。

论文:雅安市雨城区第二中学既有初中教育,也有高中教育。“双减”政策自去年7月实施以来,对学校教育教学有什么影响吗?“双减”主要是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负担,但实际上高中生的学业压力可能更大。你认为高中生有必要减负吗?

谢庆明:实施“双减”政策有利于我校的特色发展,也促使我校加快课堂改革的步伐。目前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的关系稳定和谐,更有利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学生从繁重的作业负担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培养兴趣爱好,实现“五育并举”。

以前学生学习很努力,整天埋头读书。但是从去年开始,我们要求全校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学生应该走出教室,到操场上去,在阳光下快乐健康地生活。学校有14项运动供学生选择,如射击和射箭、皮划艇、拳击、武术等。此外,还有60多项社团活动,实现全校学生全覆盖。

我认为高中生减负是必要的。目前考试招生注重学生的分数,但分数高并不代表学生综合素质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不能有效帮助高校选拔合适的人才。减负后,学生将有时间和精力追求个性化需求,更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论文:教育部在2022年工作要点中提到,将指导各地高中阶段学科训练,严格按照义务教育政策要求实施。你知道高中生参加校外学科培训很普遍吗?如何看待「双减」逐渐延伸到高中学科训练领域?

阎庆明:高中生参加校外学科培训不是很常见。偶尔会有觉得某一科跟不上班级进度的同学参加针对性的训练。

我认为将“双减”逐步延伸到高中学科训练领域,既体现了国家的决心,也是对国家高中综合改革部署的呼应和补充。作为一种手段,“双减”政策体现了国家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的教育理念。既然基础教育各板块衔接良好,秉持相同的教育理念,那么“双减”的相关措施自然应该延伸到学前和高中,让基础教育各板块在育人方面实现衔接,推动政策更加有效。

加强家校沟通和政策解读,可以缓解学生和家长的教育焦虑

论文:在各地教育发展不均衡、中考压力大的情况下,一些家长担心,如果学生不能在节假日和周末参加校外培训,会导致学校出现“集体补课”。如何看待这种担忧?

杜清明:我觉得这些担心都很正常。任何一种政策的实施都会导致不同的理解和关注。但我觉得这是不必要的担心。我深知国家实施“双减”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切实提高学校的教育水平,为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现实可能。这是利民利国的好政策。

学生和家长的焦虑大多源于对“双减”的误解和对未来的担忧。为此,我校做了大量工作,消除学生和家长的误解和担忧。比如学校层面,我们在学校教师大会上宣讲“双减”政策,明确“双减”的本质是转变教师、学生、家长的观念,这是对我们学校教育的更高要求。教师明确,便于与家长和学生有效沟通。在班级和学生层面,我们召开家长会,让家长和学生知道“双减”政策是为了让学生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成长,这将进一步考验家长、学生和学校的合作程度。

同时,学校借助社交软件,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一个对话和交流的平台和机会,积极帮助他们解惑,并对一些焦虑的家长进行私人援助,帮助家长中肯地分析孩子的情况,提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案,让家长和学生切实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

智能估分助力高考

此外,学校和老师可以提高自己的内功,增强家长和学生对学校教育的认可和信任,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和家长的焦虑。

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学校才是好学校。

论文:仍有一些人担心“双减”政策会导致教育质量和公平性的降低。你怎么看待这种观点?在您看来,如何才能避免“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教育质量和公平性的下降?

杜清明:我不认为“双减”政策会导致教育质量和公平性的降低。“双减”本质上是一系列教育观念的转变,背后是对学校、老师、家长、学生,以及国民素质的更高要求。

学校应抓住机遇,提升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多元服务能力,促进基础教育更好地回归校园。学校要切实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从源头上减少家长对校外教育的需求,在“育人”和“应试”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为学生提供一些有特色的实践课程,促进全面发展。

论文:在“双降”政策出台后,一些家长担心孩子在中考分流,在“招生与普职比例大致相当”的政策要求下,无法上高中。作为一个从教30多年的中学校长,你怎么看待家长的担心?有必要让尽可能多的孩子上高中吗?

杜清明:我能理解家长的担心。目前,考上一所所谓的“好”大学仍被视为孩子人生中最关键的一步。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过中考考上理想的大学,但这种担心也是他们对中职学校教育和国家“双减”政策的不安造成的。

有必要让尽可能多的孩子上高中吗?我觉得没必要。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更好的教育。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学校才是好学校。没有到高中就学不好的结论。加强中职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可以平衡家长和孩子的选择。

比如世界射击冠军齐初二进我们学校的时候,成绩平平,调皮捣蛋。入学后,我们老师考虑到他好动,身体健康,就推荐他加入了学校田径队。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教练的严格管教下,他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展现了自己的体育特长。进入高中后,因为胳膊长,视力好,又爱玩枪,他加入了我们学校的射击队。2016年全国西南协作区射击比赛男子50米步枪三姿赛冠军,男子50米步枪卧射赛金牌。同年10月,在全国射击决赛中获得男子三姿冠军。2018年5月,在国际射击联合会世界杯上,齐和队友获得混合团体10米气步枪金牌。在2019年第14届亚洲锦标赛上,齐和他的队友获得了男子50米步枪三个姿势的团体冠军。可以说齐在发现和培养了自己的特长后,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例如,我们2017届的两名高中生上学期在高普,他们的期末考试成绩很差。语数外三科总分450分,都只考了140多分;高二下学期,他们转到了我们学校的职教班。经过三个学期的努力,他们终于如愿考上了四川农业大学。

推进高考改革,实现学校间的资源均衡,可以缓解家长的焦虑。

论文:就整个教育体系而言,你希望义务教育给高中带来什么样的学生?如果“双减”进入高中,会给高中教育带来哪些变化或影响?

阎庆明:我希望义务教育能为高中送过来的学生提供这些条件:一是具备初中基本的学习知识和学习能力;第二,身心健康;第三,有追求,有梦想,有一定特长。

我认为“双减”政策的实施对高中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双减”政策的实施,实际上是一种教育改革,不仅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也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强大。当然,高中“双减”的实施也考验着各个层面、各个方面的协调能力。

“双减”延伸到高中的关键是对提高高中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抓住机遇,提升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多元服务能力,推动基础教育回归校园。

此外,还需要进一步推进高考改革,摆脱依靠单一考试成绩和排名录取学生的应试教育倾向,逐步实现学校间教育资源的均衡,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和家长的焦虑。

编辑:姜晨睿图片编辑:姜立冬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