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集体向刘翔道歉,有意义吗(刘翔唱歌视频)




“欠刘翔一个道歉”的感觉其实从五年前就开始了。


这一次之所以在网上显得特别突出,大概是因为苏的缘故。


才华横溢的“百米飞人”在他最辉煌的时刻提到了他:“翔哥对我来说不仅是偶像,更是我的福星。”


很多人仿佛如梦初醒,决定为这个曾经被打上“作秀”“小丑”烙印的运动员正名。


有人翻出刘翔比赛解说的视频,夸他喊“加油,苏田冰”的方式可爱;





有人听到他和Ku奎基一起唱《想你》,说没想到运动员唱得这么好。


这种补偿性的赞美在去年的一次采访中达到了高潮-


刘翔说:“我觉得是真的。其实大家不用跟我道歉。”





于是人们又开始赞美他无与伦比的善良和豁达,或者在评论区留下:“我可以骄傲地说,当年我从来没有骂过他。”


我觉得刘翔的话很真诚,很正常。


从2008年到现在已经13年了,当时的很多狂热已经被遗忘。


但至少要记住,他不该经历的伤害不仅仅是被骂。


01


我仍然能回忆起刘翔在伦敦奥运会上摔倒的样子。


其实它没怎么看体育,也没有和运动员感同身受,但还是在一瞬间,他意识到自己“完了”。





刘翔唱歌

四年前的北京奥运会,他在小组赛宣布受伤退役。


总共只有一个镜头——在其他跑者被拦下后,刘翔撕下腿上标注赛道的号码,一瘸一拐地走出了赛道。





从后来的信息来看,他的跟腱在赛前就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伤势刚好是“最开始压力最大的地方”。


做准备活动的时候发现疼痛加重了。冷冻,喷,按摩都无效,但我还是上台了。


考虑到运动员的身体和职业生涯,这种决定在今天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即使从功利的角度来看,也说不通——这样的刘翔能赢,除非是奇迹。


但那是2008年,几乎所有人都沉浸在举办奥运会的喜悦中。


所有人都在等着看刘翔在家门口拿金牌。他的脸被印在海报上,贴满了许多城市的街道。


有记者说,“刘翔是北京奥运会最大的英雄”。


无论是观众,还是田径队,甚至是刘翔本人,都无法接受英雄的“不战而退”。


2008年退役后,中国田径队迅速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刘翔的教练孙海平和田径队的主教练都出席了,并反复重申“如果不是万不得已,我绝不会选择退役。”


孙海平用的词是刘翔的“执着”和“绝望”。演讲到一半,他甚至当众情绪失控,捂着脸痛哭。





这也让整个发布会充满了“赔罪”和“交代”的气氛。


但是舆论并没有原谅刘翔。


批评声纷至沓来,无数声音骂他畏寒潜逃,“关键时刻抹黑中国人”。


最致命的猜测是“作秀”。刘翔在比赛开始前一直在调整脚踝,走路都摇摇晃晃的。


所以被认为没有认真演的意思,只是在全国观众面前演了一场“因伤退赛”的戏。


有人认为刘翔这次一定是怕拿不到金牌,所以不敢跑;


也有人嘲笑他不做全套戏,明明说“你要爬到最后”。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刘翔从摔倒那一刻起就“完了”。08年退役后,就像是踏入了一个陷阱。


如果你退出比赛,你会被嘲笑和胆怯;受伤了会被骂演技;如果你没有完成比赛,你会被批评为“名不副实”...除了拿金牌,其他任何选择都是深渊。


但是金牌从来都不是容易得到的,尤其是对29岁的刘翔来说。


在奥林匹克体育场的跑道上,他跨过第一个栏后重重地踩在栏杆上,然后翻了个身,摔倒在地。


之后我们熟悉的故事:刘翔单脚跳到终点,右手被参赛运动员举起。


走到一半,他停下来,低头亲吻栏杆。





直到现在,我看这个视频都觉得心情沉重。


这些举动可能是出于一个运动员对赛道的热爱,也可能是四年前的“表白”。


但对于当时的刘翔来说,只会让他的“秀”标签贴得更紧。


有无数双眼睛盯着屏幕外的红色身影,带着“我就知道会这样”的感觉。


后来很多人分析刘翔起跑前的“诡异笑容”,说他单腿起跳的灵活度“一点也不像个伤员”。


唯一感到真诚的,可能就是在雅典见证刘翔创造历史的解说员杨健了。


刘翔摔倒的时候,杨健泪流满面,哽咽着说:“他大概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跑不完。”


当然,这后来被看做是刘翔计划假摔的证据之一。


02


现在,我不想指责任何人。


不是炫耀我有多清醒。08年我没有骂刘翔,可能只是因为我太年轻了。


后来很多人愤怒地声讨刘翔“输了”,但其实大家都怕他输。


如果说北京奥运会是给世界的礼物,那么110米栏的金牌应该是想象中最闪亮的部分。


雅典的刘翔如此辉煌,不仅是他的成绩,更是整个人的状态。


采访之外,他说自己“今天跑得太快了,也不知道怎么了”。年轻人的嚣张和自信,简直冲出了屏幕。





决赛前我对着镜头说:“希望你能借给我你的力量和好运。”





第一个冲过终点,兴奋地双手指着天空,大喊:“谁说黄种人不能进奥运会前八!”


现在回想起来,刘翔其实是第一个在奥运会上展现个性的中国运动员。


脸上没有最后一搏的严厉,也没有“十年磨一剑”式的凶狠仇恨。


他登上了领奖台,这是雅典最经典的场景-


在现场被叫到名字的那一刻,刘翔像小鸟一样跳了起来,伸开双臂看着看台。





当时,观众无疑受到了鼓舞:不仅是被这块亚洲人从未获得过的金牌,更是被他的宣传所鼓舞。


他是一个突破极限的运动员,但他也是一个充满力量和自信的中国年轻人。


后来对刘翔的崇拜、赞美、期待,大多源于此。


只是当这种期待被提升到一个高不可攀的高度时,又以另一种方式扼杀了他的自信。


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刘翔自2004年以来一直是EMS的形象大使。


伦敦奥运会后,也有人调侃提醒邮递员“要尊重本职工作,拒绝‘退回’物品,不要‘掉落’物品”。


但很多人还是忘不了,深蓝色的信封上印着他在雅典奥运会上的“惊人一跃”—


画面中,刘翔穿着一件印有“1363”的运动服,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





在北京奥运会上,这个号码牌变成了1356。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将其解读为“13亿中国人,56个民族”。


后来在所有声讨刘翔的立场中,声音最大的是“惭愧”。


2008年退役——“从奥运会上跑出来真丢人。”


2年的摔倒——“输了就别急着掉。在赛道上坐了这么久,你羞于出国。”


所以,你看,退赛后一边倒的声讨,不过是他脚下的“神坛”终于倒塌了。


但这种崩溃其实是可以预见的。


在集中而热烈的情绪中,大众对这位百米飞人的期待早已独立于他的身体状况和训练水平。


但是体育是最没有人性的。能做就做不到。不行就不行。


在北京的110米栏赛场上,当第一枪打向刘翔时,他不再像四年前那样轻松愉快。


发令枪响之前,杨健说:“我从来没有在一场比赛前见过刘翔这个样子。”





对刘翔来说,伤害可能早在虐待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甚至在他走进鸟巢之前,就从他在雅典高兴地跳下领奖台开始了。


那是一种他无法承受的期待。他只能尽力在摔倒的时候不要摔的那么惨。


但显然失败了。


[S2/]03


现在网友都在喊“我欠刘翔一个道歉”。有人觉得太矫情,但我觉得挺好的。


如何看待运动员的失败,如何看待集体荣誉感和客观因素的平衡,这些反思可能会在后期的道歉中不断推进。





甚至当时人们对刘翔的态度,其实也是“思想进步”的结果。


往前走,李宁曾经因为自己的游戏失误,笑过,被送了一把刀片和一根绳子。





伦敦奥运会后,每次有大型体育比赛都会提到刘翔。


从数成绩到感受命运,他就像奥运会中看不见却永远存在的个体。


两次倒地的画面太痛苦了,就像一朵云清晰地悬挂着,让人一直记忆犹新。


还记得一个年轻人是如何登上顶峰的,又是如何被不切实际的期望和他必须为之奋斗的荣誉毁于一旦的吗?


但是刘翔大概已经不在乎了。他过着美好的生活,没有离开体育,并能够解释苏的比赛。


很多年过去了,那句“你不需要向我道歉”大概是真的。





我想我应该道歉,但不是因为骂了他。


而是因为它把他推到了一个不可想象的高度,但这个高度也是绝境。


现在我们只是喊“欠刘翔一个道歉”,把道歉本身变成一个新的符号:


“因为我们更有底气,更强大,所以不需要把国家大义全部寄托在一场比赛和一个人身上。”


需要防范的从来不是“需不需要”,而是“该不该”。


任何人都不应该成为集体情绪的华丽点缀,在“保质期”已到之后被迅速抛弃。[/s2/]


有的人会被推到山顶成为公告栏,有的人会因为天黑而藏在山谷里。


这些伤害总会找到某种出口,不是运动员,是别人。


说到这里,我想起2008年刘翔离开赛场时的样子。


他马不停蹄地退回到起点,却一直往外走。


走过通道,两边志愿者和工作人员的眼睛紧紧盯着他;


就好像2004年那场惊艳的胜利之后,他再也没有逃过人们的期待和关注。





刘翔在离开赛道前,撕下了自己腿上代表赛道的“2”。


但是他撕不掉身后的“1356”。那四个数字似乎太重了,他抬不起头来。


而解说的杨戬,在差不多半分钟的沉默之后,终于开口了:


"刘翔退出了比赛."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