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歧视、“大数据杀熟”、沉迷……针对这些算法不合理应用引发的问题,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3月1日起施行。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wenjuan.com)对1144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5.3%的受访者曾被算法推荐服务困扰。56.1%的受访者关注《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
受访者中,00后占27.2%,90后占51.7%,80后占21.2%。
73%的受访者被算法推荐服务困扰过。
东南大学大三学生王琦认为,虽然智能算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生活变得更加便捷,但由于算法的使用可能不符合消费者的利益,如果不加以规范,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当商家只想盈利,无视消费者权益的时候,就会造成侵权。更别提那些不告知消费者,直接窃取消费者信息的行为了。"
调查中,75.3%的受访者受到算法推荐服务的困扰。
北京某机构新媒体编辑孙艳表示,后台未经用户许可自动获取用户数据的现象非常普遍,这是一种明显的过度收集信息的行为。“我曾经在某购物平台浏览家用乒乓球台的产品信息,然后在使用某社区网站时,被一个乒乓球台的广告推荐。很明显,我的浏览记录被获取了”。
调查中,62.2%的受访者觉得“大数据杀熟”在生活中很常见,32.4%觉得一般,只有5.3%觉得不算太多。
孙艳说,他经常遇到被算法“杀死”的情况。“我习惯用某个地图软件叫车。出租车的车型分为经济型和豪华型等不同类别。我一般玩经济舱。去年暑假,因为受极端天气影响身体不好,坐了几次出租车,所以坐了几次豪车。之后明显感觉到基本出租车费上调了。”
北京一家公司的电子工程师张腾(音译)认为,应该在用户隐私和产品使用之间取得平衡。“基于用户主动行为的数据采集是合理的。但是很多软件跳过用户的决策,偷偷收集用户信息,这是不合理的。比如App在后台运行的时候,甚至是手机黑屏的时候,偷偷获取用户信息,甚至是用户使用其他软件的情况。这是对用户隐私的侵犯。”
56.1%的受访者关注《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
中国传媒大学网络法律与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王四新表示,无论是出于改善服务、实现精准营销,甚至是预测业务发展的目的,都离不开基于算法的数据收集和判断,因此企业充满动力,能力也很强。而政策和法律的制约尤为重要。
调查中,56.1%的受访者关注《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其中15.7%非常关注。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伟认为,不能单看四部委新出台的管理规定,而要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电子商务法》一起理解。这是一个系统。电子商务法主要侧重于赋予消费者选择权,而个人信息保护法侧重于从算法基础和数据分析上保护个人隐私。而现行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侧重于算法技术的相关规定,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算法的规定。这一新规进一步明确了法律责任。这样一个专门的规定,再加上其他法律中对算法的一些规定,实际上可以对算法带来的问题起到非常好的治理效果。
朱介绍,新规对两类特殊人群有特殊保护,一类是未成年人,一类是老年人。同时要求算法不得将用户的不良习惯作为推荐标签,如色情、暴力等。要求算法遵守公序良俗,趋利避害,坚守法律和道德底线。“这些规定其实在其他法律中也有体现,比如《网络安全法》第十二条,网信办颁布实施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条例》,都规定了禁止传播算法的内容。因此,四部委出台的新规是在一个现有法律网络的基础上制定并进一步总结和浓缩,是算法规定上的进步。”
王四新说,从外围要求企业不使用算法做恶很容易,但是让算法公开透明对企业来说是一个挑战。总的来说,政府作为公共服务机构,应该以监督者的身份对企业进行实时监管,避免算法成为监管黑洞。
“算法歧视不仅仅是大数据杀熟导致的价格歧视,还有一些标签歧视。比如电商平台会判断你的价值。如果你觉得你的价值高,你会推荐好酒。如果觉得自己价值低,总会推荐九块九包。这也是对消费者人格的侵犯。先把人分成三六等。,然后推荐商品。“朱伟说,这可能是我们国家未来要完善的立法方向。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