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是中国第一个开源基金会,于202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在民政局注册,是一家致力于开源公益的全球性非营利组织。包括阿里巴巴、百度、华为、浪潮、腾讯、360、招商银行等众多领先的科技公司。其业务涵盖开源软件、开源硬件、开源芯片、开源内容等领域,为各类开源项目提供中立的知识产权托管服务,以及开源战略咨询、法律咨询、项目运营、品牌营销、培训教育等服务。
[分类/观察网络周围的距离]
在11月9日举行的操作系统行业峰会2021上,华为携手所有社区合作伙伴,正式向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捐赠openEuler操作系统(简称“Euler”),这标志着“Euler”正式进入基金会的孵化阶段。
在最近的华为2021开发者大会上,华为董事总经理、消费者业务首席执行官兼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首席执行官余承东宣布,迄今已有超过1.5亿台设备使用鸿蒙系统,“鸿蒙系统已成为一座生态城市”。
OpenHarmony开源项目是由Open Atomic开源基金会孵化和运营的开源项目,由OpenHarmony项目组工作委员会负责运营。OpenHarmony是华为面向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基础能力捐赠的开源分布式操作系统,由全球开发者共同打造。它具有面向全场景、分布式的特点,是一个“一体机”、新(新一代)、开放(开源)、开放(开放)”的操作系统。
在东莞松山湖畔,华为“欧洲小镇”的一间教室里,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OpenHarmony项目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和产业项目(筹建)负责人邵接受观察者网等媒体采访,畅谈与OpenHarmony的关系。详细阐述了OpenHarmony的开源生态与商业生态的关系,OpenHarmony如何做到中立开放,以及当前以中国企业为龙头的产业伙伴为什么要开展这项旨在引领下一个电子信息产业时代的工作。
OpenHarmony项目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罗微
记者:我们知道华为在2020年和2021年将鸿蒙系统操作系统的所有基础能力捐赠给了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能否请罗微从开源基金会的角度谈谈华为对OpenHarmony基础能力的捐赠?
罗微:首先,让我自我介绍一下。我现在是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的一名工程师。同时,由于我参与了OpenHarmony开源项目,我还受聘于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担任OpenHarmony项目组的执行主任。
从开源社区的国际实践或者产业结构的演进来看,有一个力量迈出第一步是非常重要的。华为作为全球通信、计算机、终端领域的领军企业,愿意迈出这第一步,非常难能可贵。当然,华为作为一家商业公司,走这一步必须有完整的战略设计。我在这里分享四点看法:
第一,从我们开源基金会的角度,展望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的下一个十年,我们非常支持和需要华为的贡献。
其次,在此基础上,要让OpenHarmony这个开源的数字化基地支撑下一个时代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乃至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仅仅依靠华为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入我们社区的各个行业的优势企业,比如美的家电的积累,工业自动化顶尖公司对OpenHarmony工业能力的构建。各行各业最专业的企业可以以开源组织的形式聚集在一起,将每个人的能力完全注入OpenHarmony系统,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下一个时代的基地。
再次,华为的技术能力、商业能力、战略规划能力都非常强,一定会依靠开源社区来实现长期的商业目标。这种商业惯例是当前全球信息产业的标准操作。美国、中国和欧洲的先进技术公司都将开源视为长期商业成功的关键战略手段。在此背景下,我们理解并认同华为鸿蒙系统操作系统在技术、商业和生态上的领先地位,通过开源和商业的相互促进,将符合其长期商业目标的技术贡献给开源社区,这与开源生态和商业生态相互促进的传统和普遍做法完全一致。
工作委员会成员当场一致认可并签署了OpenHarmony项目管理体系。资料来源:开放和谐
第四,进一步,联系当前的国际形势和产业格局,华为的开源工作已经走过了两年多的时间,我明显感觉到华为现在已经有了很强的“公共性”。我个人认为这种“公开”甚至已经超越了开源和商业相互促进的国际常规路径。华为推动产业发展和信息产业进入下一个时代的做法,已经脱离了短期的商业模式框架,开始考虑全球技术演进的公共性。
记者:华为刚刚公布了鸿蒙系统3.0版本。这会对我们的开源社区产生影响吗?
罗微:我们知道,生态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完美性是一个操作系统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下一个时代,万物互联的操作系统生态需要覆盖各种设备和场景。即使华为是世界领先的公司,其能力也只能覆盖部分场景。从这个角度来说,从商业需求出发,我相信华为也会非常希望有一个公共基础,通过各行各业的努力,把整个万物互联设备整合成一个公共平台。
在这样的大原则下,如果我们看一下华为内部鸿蒙系统产品的演进,会发现它与开源社区的演进是同步的,无论是业务生态还是开源生态,都在同步连接和赋能。
如果之前有朋友看到了一些具体的链接,可能和我们现在说的原理不一致。可能有具体原因,不是主流。我们也可以看到,余承东最近公布的一系列部署和计划,其实都是开源很好的路标。
记者:如果商业生态和开源生态是同步的,它们的边界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
罗微:商业生态和开源生态的边界其实是非常清晰的。如果将OpenHarmony生态系统视为一个整体,开源社区处于以下基础层面,更多的是负责技术的兼容、公开和互联。万物互联时代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强调核心层的统一,开源社区的核心就是解决这个问题。
核心之上的一层,其实就是定义商业生态和开源生态边界的部分,可以称之为“商业分发公司集群”。商业分销公司集群获得开源的根技术,将其与自己的业务专长相结合,并将其打包成一个可以交付商业使用的产品和服务系统。他们是一支中坚的商业力量,是盈利的,是可持续的,来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华为是这一批商业分销公司集群的领头羊。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覆盖全球数亿手机客户,覆盖“1+8+N”产品品类,引领新的汽车操作系统和操作场景。在商业分发公司集群中,华为作为OpenHarmony第一个成熟的商业分发厂商,会实现自己的商业目的。
覆盖“1+8+N”产品类别。资料来源:tuitec
除了华为,我们刚才提到美的主要是做家电领域的,他们也会利用OpenHarmony形成自己的商业分发,完成自己的商业诉求。除了华为、美的等行业龙头,还有很多创新型初创企业和垂直企业。让我们一起建立一个商业发行公司的集群,来支持我们真正的OpenHarmony商业生态。这个生态一定和钱、商业周期、利润、市值有关系。这个系统中发生的所有故事都应该让业务规则发挥作用。
同时,这个集群中的商业分发公司必须有一个到我们开源操作系统根社区的接口,因为每个商业分发集群公司在构建生态系统的过程中都会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需要大家联合起来提高效率,提高整体竞争力或者扩大部署覆盖。商业发行公司是一个集群,每个公司需要其他公司构建一个共同的、兼容的、安全的、可控的公共基础,得到公众的信任。在这个系统中,我们可以客观地判断谁在前面,谁在后面,谁擅长哪个部分。
所以在我们的地图中,商业生态和开源生态之间有着非常清晰的结构划分。
记者:刚才您说要构建生态系统,首先要抓住供应链上的一些龙头企业,这主要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政府或者行业协会可能会主导一些秩序,但是刚才提到的商业配送集群公司中的一些大型民营企业会在这个过程中与华为进行一些博弈吗?在当前环境下有哪些可以促进生态增长的有利因素?有什么困难?
罗微:如果从全社会数字化转型地图的全景来看,应该包括:
一是消费电子领域,包括手机、平板、电视等。,都是消费品。
其次,在商业技术领域,比较典型的是电梯、楼宇、市政服务的智能化。
三是工业高可用技术,如控制电站,控制高铁系统中的调度和信令系统等。
在整个生态中,华为并不是全能的。擅长消费端和管道端的ICT通信能力。在核心的工业自动化与运营技术(OT)方面,需要在开源体系下与其他商业分发产品联合推出一套解决方案,实现从民用、商用到工业用的三个层次的融合。
OpenHarmony for Industry的合作伙伴中有浙江孔众、汇川科技等企业。和手机、通信领域的华为一样,都是各自领域的世界领先企业。
虽然在OpenHarmony的商业分发集群中,一定有很多做手机操作系统的公司,也一定有很多做车载操作系统或者其他类似产品的公司。这是一种常规的市场竞争,也是一个市场保持健康、动态、可持续运行的必然状态。但从更大的角度来看,其实我们可以通过开源生态的组织和协调,整合宏观资源,共同为下一个时代的全面数字化转型做增量蛋糕,这会让每一个参与的企业都有比市场零和游戏更大的收益。
我想多说一点增量蛋糕。我们相信各行各业万物互联所带来的价值将远远大于传统意义上的IT和电子行业的市场容量。过去,无论是Android、iOS还是一些工业领域的操作系统,这些企业的商业模式都只是交付计算机设备或软件产品。过去十年,中国在消费互联网领域探索了大量数字化创新场景,如电商、O2O、出行等领域。无论美欧日韩,在消费互联网数字化转型场景的探索上都远远落后于中国。如果把IT、CT、OT加在一起,实现从民用消费、商业到工业使用的万物互联,它产生的价值就是整个社会数字化转型的价值,这将是OpenHarmony带来的增量蛋糕,其体量远大于过去的传统业态。其实我们是想借助OpenHarmony开源基地项目,把数字化转型从消费端普及到商业端,再到各行各业。
华为分布式操作系统(Huawei OpenHarmony)在鸿蒙系统的开发技术交流,鸿蒙系统的技术资料、手册、指南,构建万物互联新生态。资料来源:开放和谐
目前参与OpenHarmony商业分发集群的公司都是各个领域的龙头公司,至少是国内相关行业的头部公司,对增量价值有着深刻的理解。即使过去一些公司可能在一些领域与华为有过一些博弈,但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增量价值。我们共同交付的是全社会整体业务数字化转型的大变革。这个增量蛋糕是大家更积极参与的核心原因。
在全方位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我们试图对当前的电子信息产业技术进行根本性的创新。这将刷新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几十年的发展路径,重塑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国家的定义基础设施。另辟蹊径,利用数字化转型方案和场景的优势,加入10年内我们可能从不同技术分支进化出来的全新技术和商业价值,并整合数字化转型的价值观,最终得出整体解决方案,这将是全球范围内更好的答案,也有希望是亚非拉欧洲甚至美洲的兄弟们可以更多选择的答案。
这是整个OpenHarmony的完整故事。为什么OpenHarmony的旗帜会得到整个电子信息行业前所未有的关注?我想正是因为每个人都意识到、直觉到、自觉或不自觉地意识到了这种变化。只有构建这样的局面,才能承担起行业和整个社会的期待。
记者:我想问你两个问题。一、OpenHarmony为什么选择加入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OpenHarmony作为最重要的项目,在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中有哪些考虑?和刚才说的全球宣传有冲突吗?
罗微: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首先,OpenHarmony实际上是同时在中国和欧洲开始的。这就要提到欧洲的Eclipse基金会了,它原本是美国排名第三的开源基金会,2021年1月搬到比利时。我们花了半年时间推动欧洲Eclipse基金会和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在OpenHarmony上的合作。目前我们立足于中国和欧洲,同时也在进化OpenHarmony的生态。
Eclipse基金会。来源:Eclipse
所以OpenHarmony不仅有国内的行业和市场支持,也没有忽视全球化的问题。通过与Eclipse的深度合作,帮助欧洲整个it行业和电子信息行业构建一个基于欧洲的生态。中欧复线启动,这也是全球化驱动下整体开放和谐的必然选择。
欧洲的OpenHarmony项目从今年3月开始陆续公示。今年9月30日,Eclipse基金会与OpenHarmony的合作正式宣布,之后在Eclipse的开发者大会上会有更多的宣传。除了宣传之外,正在推进代码进化和欧洲企业生态的实际工作,欧洲商业发行公司集群实际上已经建立。
此外,全球半导体领域、智能设备领域、汽车领域、公共事业领域的众多头部公司早已与中国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接洽合作,并参与OpenHarmony全球合作运营的演进。所以OpenHarmony项目不仅在中国,也在闭门造车。
第二个问题,今天开源领域最先进的经验和成功的例子无疑来自美国,尤其是在软件和互联网方面,比如Linux基金会和CNCF基金会,包括不在基金会运营的AOSP。作为火车头,他们定义了过去几十年整个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框架和形态。
回顾20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00年代,无论是美国的开源基金会还是商业公司,都通过技术的快速演进,为全球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驱动力,推动整个电子信息产业以极快的速度向前发展。1990年到2000年,Intel+Windows+各种GPU天翻地覆。2000年到2010年,英特尔+Windows+GPU天翻地覆。站在2021年的现在,我们发现安卓还是安卓,iOS还是iOS,Windows还是Windows。所以我个人认为,最近10年,现有的领导力量并没有给全球行业一个满意的答案,尤其是在更大范围内的终端运营和各行业数字化转型领域。
我们目前对全球公共性的认知在哪里?在这个时代,疫情带来的各种场景的变化,比如线上、移动互联网、5G、万物互联、超宇宙等。,早就被全球业界希望万物互联大规模推进。国内很多互联网公司已经在做消费场景的数字化转型。如果基础设施跟不上,没有一个核心来推动这个,这些消费互联网公司要想继续发展,可能就要自己做操作系统了。
现阶段,我们要结合中国本身更多的场景,走一条不同的路。我们不能永远等他们,因为在我个人看来,我们已经等了10年了。其实在2012年和2013年,我们和很多企业的架构师交流过,他们都非常希望有类似于现在的OpenHarmony的东西。此外,我们感到惯性,美国公司可能会拿出一个答案,但我们等待得很快。我们要继续等吗?所以,这个要靠自己。
虽然别人的先进经验摆在那里,但我们面对的是下一个10年、20年、30年,下一个时代可能会发生与上一个时代完全不同的根本性变化。我觉得现在的时间节点有点像理查德·斯托尔曼做GNU的时候,也就是80年代。因为在他做GNU的基础设施之前,所有的东西都是UNIX,但是当时个人电脑正在普及,UNIX系统无法支持。GNU+MSDOS+苹果当时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完全摆脱了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路径成就了下一个时代,也就是80年代的PC,90年代的互联网,2000年代的移动互联网,30年来一直是主流。
理查德·斯托曼。资料来源:巴勒斯坦立法委员会
理查德·斯托尔曼从1982年到1985年所做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机制。他领导的自由软件基金会(FSF)是脱离当时工业体系的新尝试,并最终走向成熟。那么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不是也应该做一些新的尝试,重塑一些根本性的结构?
记者:我能理解并认同您刚才谈到的大趋势。很多系统和商业模式的出现是时代的选择。然而,许多开源生态系统的出现往往是为了对抗一家大型商业公司。比如安卓就是为了对抗苹果。华为本身就有很强的狼性文化。华为主导的OpenHarmony,其实是作为一个商业公司在对抗一个成熟的开源生态系统。这是不是有点不协调?当然,很多成功的案例都是各不相同的。我还想问,怎样才能让整个行业更好的了解华为和OpenHarmony,怎样才能取信于人?
罗微:你说得对。第二个问题是关键。如何取信于人?毫无疑问,我们的工作需要加强。我再强调一下我的背景。我现在是中科院软件所的员工,也是Open Atomic开源基金会的执行理事,和华为没有任何关系。
在我看来,华为的发展过程带有明显的商业化特征,这可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我也想说,我在OpenHarmony问题上和华为合作了两年,我也感觉到华为的心态、行动和目标都发生了非常根本性的变化,这一点你可能会逐渐感受到。
如何取信于行业,取信于大众,取信于所有公司,是我们应该努力的事情。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作为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开源基金会,很少跨越很多高政策门槛,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这个组织正在以真正开放的生态,迎接不同的资源和行业。
为了鼓励开发者积极参与开源软件的开发和维护,帮助开发者在开源项目中成长,活动为开发者提供了OpenHarmony开源项目的实践机会和资金支持。资料来源:开放和谐
目前我完全能理解你这个问题的潜在意义。在某些场合,某些领域,你可能觉得OpenHarmony和华为有这么深的关系,但其实我们是两个组织。如果华为的生态有自己明显的特征边界,基金会可以团结整合整个边界之外的团队。我们基金会的核心就是做这个工作,会逐渐产生一些成果。这个过程可能与技术成熟和价值实现的过程捆绑在一起。
在智能终端、互联网、半导体以及整个电子信息产业领域,我们需要一个真正公平、中立的平台,为每个人带来价值。这是我们致力于做的事情,我们也非常希望您和市场或者媒体能够就这件事情不断提问,这也是我们解决这个问题非常重要的支持。
记者:您刚才提到,10年前,您还在期待类似于今天的OpenHarmony在美国的新发展,那么为什么他们在领导了几十年后突然失去了动力?现在要做这样的事情,整体环境成熟吗?
罗微:我来谈谈第一个问题。可能有人会觉得我们这群人特别“民族主义”,是在做地缘政治对立的这个事业。但实际上,我们是更国际化的一群人。从80年代,90年代到00年代,我们是享受美国工业高速发展的一群人。虽然我们的根在中国,但我们在工业和技术方面都跟随他们,无论是PC、手机还是互联网。每一次浪潮,中国的工业都没有落后,所以反而我们是一群更能理解全球化的人,甚至比美国人更能理解全球化。为什么?
因为无论是自由软件基金会(FSF)还是Linux基金会,都是美国构建全球化机制的关键组织形式。当时我们中国人看这些东西的时候,还是比较单纯的。我们认为今天微软强大,明天苹果强大,后天脸书强大。当时我们看不到,也不知道背后的故事。但是今天,当我们要自己构建一个体系的时候,我们真的发现,当年美国构建的全球化顶层设计背后可能有一个意图,有一个所谓国际产业格局,或者说地缘政治格局的设计。看到这些也让我们有些吃惊。
Linux基金会。资料来源:progressbar
所以,今天我们觉得还是要回归到科技产业发展的需求上来,尽量不要让这些多余的东西干扰到顶层设计。在这里,我也再次回应上一个关于Open Atomic开源基金会全球宣传的问题。今天,我们希望做出不同于原作的东西。每当一群人聚在一起建立这样一个新体系,就一定代表了他们对旧体系的反叛,对旧机制的不认同。一直以来,我们都同意以技术为基础,发展第一,全球合作。突然,我们发现现有的技术发展和全球合作的体系可以有地缘政治的前提条件,这让我们感到非常不高兴。这是我们必须跳出来做这件事的核心诉求之一。
所以,我们的目的不是与现状抗衡,而是恢复全球技术整合和技术发展的机制或理想。我个人认为这10年在全人类的科技行业都是被浪费和挤牙膏的。不能再浪费了,要回到过去全球化演进机制的局面。
记者:那么现在的环境成熟吗?
罗微:成熟,我觉得自己很成熟。这里有两个核心问题。第一个是最根本的一个,就是能不能团结这么多人?最重要的是天赋。
目前可以看到,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全球,都能找到足够多的合作团队。因为操作系统不仅仅是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也意味着芯片工艺和芯片架构,意味着GPU、图形和图像;还必须包括商业生态,有多少app,有多少用户,有多少装机量。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拥有完整的人才储备体系和完整的技术能力框架体系。从内核到驱动,图形图像,界面,渲染,语言,编译器等等,涉及的各个领域都能找到人。
第二个核心问题是模式,或者说愿景。最近我们的核心工作就是解决GPU和OpenGL的问题。我们走访了世界各地的名人,展示整体数字化转型的增量蛋糕前景。我们并不是要和安卓进行零和博弈来抢占安卓市场,而是这个增量蛋糕已经摆在眼前,大家可以冲进去一起做,一起吃。
OpenHarmony设备开发和数据网页。资料来源:开放和谐
在全球化领域,中国、欧盟、日本和韩国的企业不得不面对国际产业结构。现在,我们将迎来下一个10年,我们必须前进。
今天,为什么中国社会和全球产业对我们如此关注,如此期待,也是因为这样的条件已经成熟。
记者:您认为这个项目下一阶段最重要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罗微:我们正在讨论OpenHarmony的长期发展计划,该计划分为三个关键步骤:
第一步。到2022年底,我们所有的品类,包括手机、电视、汽车、家用电器、可穿戴设备、工业自动化、工业场景、商业场景,都要有商业化的产品上市,有完整的应用生态。这件事听起来很激进,但实际上我们把它拆分为两个问题,即硬件问题和业务应用问题。两者都有大规模的团队和实力投入,进展其实还算顺利。
第二步:我们希望在未来3年内,新设备和器材的装机容量的一半被基于OpenHarmony的系统覆盖,也就是我们刚刚提到的商业分发集群开发的系统将覆盖这些设备。届时,我们基本可以在所有互联网业务应用生态中实现完整全面的覆盖。
第三步,我们希望继续探索基本的计算机架构优化,这其实和商业的前两步是并行的,现在已经在做了。在关键核心根技术上,要摆脱当前技术产业链组织模式的束缚。三年后的那个阶段,在取得一定的生态成就后,我们将面临一个更核心的问题,那就是用我们正在投资的root技术,比如RISC-V,优化终端操作系统的计算机架构。
OpenHarmony项目组第一届工作委员会成员正式亮相。资料来源:开放和谐
例如,众所周知,FPGA现在被广泛用于数据中心的加速计算,但在终端操作领域却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很多科研院所和先进企业都在研究计算机架构的升级优化,这肯定要花很多时间。我们希望三年后,这件事有所进展,这样我们就可以把生态进化的结果和技术进化的结果结合起来。
融合之后,我们将来到OpenHarmony长期发展的下一个阶段,拿出一套完全不同于现在的整个电子信息行业的端到端解决方案。这是我们希望形成的OpenHarmony的长期工作计划。
本文为Observer.com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天阅读有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