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做音乐算原创吗(音乐的重复性)

音乐有重复性的特点,并且很多乐曲回环往复,给人“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触。

​​

如何运营音乐类自媒体

人们常说一句话“谎言重复一千遍也就成了真理”,音乐也不例外。虽然音乐不是谎言,但重复一些曲段,会让人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进而产生一定的好感。重复本身带有加深印象的功能,只是毫不重复地演奏一首乐曲,并不一定会让人产生太多的情感共鸣,要是反复演奏,就有了“洗脑”的功能,让人不听也得听,也就有了好的印象。也就是说,不但音乐乐曲内部有曲段的重复,而且整首乐曲也不是只放一遍,而是会放好多遍,而听众觉得好听,就会听很多遍,进而形成一定的重复性,产生深刻的印象。

《诗经》里面很多诗歌都是民间采集上来的,本身就能唱,属于民间歌曲的歌词。这些歌词具备重章叠句的构成方式,往往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无论是《蒹葭》还是《芣苢》都在采用重章叠句的构成方式,甚至每一小节只更换一两个字,意思也大体相同,却产生了重复洗脑的功能。或许,在民间产生这些诗歌的时候只是在生产劳动中自然形成的,人们没有太多修饰润色的时间,唱了一节,再唱一节,为了避免简单重复,就置换一两个字,形成几个小节,让诗歌具备了一定的篇幅和音乐性,也让内容稍加变化,产生了一定的传唱效果,便于记忆,音乐韵律感强,也就传播广泛了。后来的诗歌摒弃了太多粗糙的词语,变得更加精于格律,甚至每个字都要合于格律,讲究炼字,不能重复用字,虽然韵律可以重复,可以回环往复,但文字没有重复性,甚至诗句结构精巧,也就不会有什么便于传唱的可能了。或许,这就是很多古代诗歌只留下了歌词,却没有留下演唱曲谱的原因吧。

​​

​​

从接受心理学来说,人们接受音乐需要有一定的心理适应期,并不是所有人乍一听到某曲子就立刻喜欢上了,而是需要慢慢听,慢慢适应。毕竟,很多人不是专业搞音乐的,要是喜欢也只是喜欢听,并不是自己会弄音乐。而那些母牛也喜欢音乐,只要听着悠扬的轻音乐,就会产奶多。或许,喜欢音乐只是生物的一种本能,或者说是对音乐频率的一种心理共振效果。要是每天让奶牛听铿锵的摇滚乐,或许奶牛产奶量就会大大减少;要是让母鸡们每天听锣鼓音儿,恐怕就要吓得不下蛋了。要是轻音乐就好了,可以帮助生物放松,尤其是动物们,听着轻音乐会产生放松的感觉。但也要分什么动物,对于大型的哺乳动物是可行的,要是对于一些鸟雀,可能就要吓飞了吧。而轻音乐曲子内部也是有很多曲段重复的,并且一首曲子只要反复放出来,就会让人喜欢,让奶牛或母鸡喜欢————从奶牛的产奶量和母鸡的产蛋量可以看出来。人们重复听轻音乐,会让神经放松,也会调节内分泌系统,有助于睡眠。重复听一首乐曲,会让人放松神经,因为没有了接受难度,只是让熟悉的音乐变成自己的心理舒适区,甚至不会带有什么接受判断,全盘接受,也就觉得好听了。其实,这只是一种认知偏差,或者称为自我麻醉。就像孔子批判​的​那样,“靡靡之音”可以让人意志消沉,但并不影响音乐的传播。很多唱爱情的流行歌曲就是这个样子,歌曲内部曲段重复,歌词也有重章叠句的效果,只是音乐风格属于“靡靡之音”,却传播很广泛,深受青少年的喜爱。其实,青少年只不过被那些爱情歌曲洗脑了,活在了心理舒适区而已。

从音乐创作的角度来看,为了避免雷同,创作者要翻空出奇,要弄一些人们没听过的音乐。但是,翻空出奇之后,又怕人们接受起来有难度,甚至会被一些人听着感觉不适应,于是,创作者就要在歌曲内部弄成好几段,不但音乐曲段具备一定的重复性,而且歌词内容也要重章叠句,让人们听一遍之后,就能觉得有种内在的韵律,甚至跟着强烈的律动唱起来,跳起来。很多流行音乐都具备这个特点,让人觉得新鲜,但又觉得有那么一股内在的律动,不由得不重复听一听了。《双节棍》、《无所谓》等都具备这些特点,也让这样的歌曲迅速流行开来。

​​

​​

一旦形成规则,音乐创作就一发不可收拾。很多音乐制作人不去到民间采风创作了,而是靠着现成的音乐来抄袭拼凑,就好像自媒体人抄袭原创文章一样,把很多流行音乐作品的段落剪辑下来,拼凑成一首新的音乐作品,居然能够蒙混过关,迅速火遍大江南北。究其实,还是很多流行音乐作品内部有了人们认可的重复性,在听音乐的人的心理舒适区存放着,一旦被听音乐的人认定为似曾相识,就会不由自主地喜欢了。如此来看,音乐的重复性不但与生俱来,符合人们的接受心理,而且还会大发展下去,继续重复下去,对人们形成安慰剂效果,或者在人们的心理舒适区存放着,让人们自认为获得一种享受了,当然也会影响人们对音乐的鉴别力……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