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戴口罩已经成为
大家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动作
近日,关于“戴口罩”
和“密接、次密接判定”之间的关系
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听听专家怎么说
此前,微信朋友圈流传着这样一则消息:
根据最新的排摸口径,疾控现在做流调时都看监控回放,和密接在同一空间接触,如果没戴口罩就是次密,集中隔离14天;如果戴口罩就是高筛,2+12管理。基本上戴口罩可以下降一个管理级别。所以大家外出千万记得戴口罩,回家洗手,保护自己,保护家人。
这则消息是否准确?1月16日,上海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所主任医师朱奕奕表示,密接、次密接的判定中,口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
“戴不戴口罩在防控管理和密接、次密接人员的判定上,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当然现场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会被结合进来,每个案例都是综合判定的结果,并没有那么简单,劝导大家去公共场所一定要戴口罩,这是非常必要的。”朱奕奕说,当前疫情排查协查的范围,主要分三个层次:密接人员、次密接人员、外围涉及到的风险群体(筛查人员)。
其中,密接、次密接人员的判定一方面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另外还要通过监控视频查看印证,结合相关部门的信息,流调队员最终进行判定。
朱奕奕举例说,此次在愚园路228号奶茶店门店员工中发现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没戴口罩进入奶茶店的人员,或者口罩中途被取下,都有可能会被判定为密接人员。“有点单者走进奶茶店点饮料,在等待过程中顺手脱了口罩,还有顾客在店内接过店员新制备的热饮,迫不及待脱了口罩喝一口。”
所以,大家一定要
↓↓↓
目前,根据国家和上海市的相关防控要求,密接人员应落实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居家健康监测,并开展相应频次的核酸检测;密接的密接应落实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并开展相应频次的核酸检测;筛查人员根据不同情况实施相应的管控措施和核酸检测。
要想让口罩发挥应有的作用
正确选择、佩戴很重要!
来回顾一下口罩的使用知识吧
除了口罩外
保持安全距离也很重要
尤其是在人多的场合
上海市疾控中心专家认为,当前对社会大众来说,最主要的是要牢记:务必在各类公共场所,特别在人流量大,通风条件有限的空间场所中规范佩戴口罩,保持一米社交距离,同时积极配合流调人员开展工作。
朱奕奕说,通常对密接的排查范围是病例症状出现前2-4天开始,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2-4天开始,与其有近距离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员。“这里的‘近距离’一般情况是指在1米以内,有效防护主要是以戴口罩为主的防护措施。”
上海市疾控中心方面表示,三级流调队伍除了承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人员排摸和管理等工作外,还承担场所采样和消毒等工作。这支专业的应急队伍在过去两年的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全天候24小时值守,一旦接到疫情报告,现场流调应急处置做到“2+4+24”,即流调队伍2小时以内到达现场,4小时以内完成流调核心信息,24小时以内初步查清基本情况,并完成流调报告。
上海市疾控中心方面提醒,春节假期临近,人员流动和聚集增加,“三件套”和“五还要”仍然是每个市民的随身法宝,要用好这些法宝。
请大家遵守防疫规则
做好个人防护
编辑:吴百欣
资料:澎湃新闻 央视新闻 上海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