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桌游,很多家长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学生时代消磨时间的娱乐项目:飞行棋、三国杀、大富翁......
但在国外,从幼儿园开始,桌游就是相当普遍的课堂游戏,教室里的架子上经常都是满满当当的盒装游戏。
第一,当然是桌游很有趣啦,不但能让孩子离开电子设备,还能体验当面沟通的乐趣。
第二,桌游要玩的好,靠的可不仅仅只是运气,它潜移默化提高的是孩子的策略逻辑能力,以及统筹协作能力,这些都是对孩子影响深远的。
暑假就要到了,小玛塔也为大家带来我们的第一款编程桌游——《太空捕鱼实验》。
打开盒子,里面包含游戏地图1张,机器人1个,坐标骰子2枚,编程指令块21枚,任务卡牌48张,以及各种鱼类道具92个,内容丰富到超乎想象。
而且桌游最多支持4个人同时进行,因此还设计了4张颜色各异的玩家面板,方便大家计算得分,并随时关注游戏进程。
每个道具的设计细节是非常令人满意的,凑近看看,骰子等模型都很精细,造型也很别致。
游戏中常用的编程指令块和鱼类道具图案也超萌,而且结实耐用。
当然,材料再好,桌游最重要的还是要好玩。
为了让孩子们快速进入角色,游戏在一开始通过非常有趣的小故事,把孩子带到了太空。
在核心玩法上,《太空捕鱼实验》完全遵照了玛塔“低地板、高天花板和宽墙壁”的设计理念,4岁孩子可以从新手任务玩起,然后循序渐进向更高难度挑战。
循序渐进,每天进步一点点
如果孩子之前没接触过编程桌游,一上来就用各种规则和信息限制住他,他们自然就会出现“信息过载”,直接表现就是,没兴趣,不玩了。
因此《太空捕鱼实验》,让孩子一天进步一点点,而不是“一口气吃个大胖子”。
4岁的孩子,完全可以从新手任务一步步开始游戏,一开始只需关注一个重点:如何使用编程指令块,让机器人快速地在地图上移动并捕鱼。
目标简单明了,孩子能快速完成游戏,通过摆放指令块:前进、后退、左转、右转,让机器人动起来!
这个过程中,孩子可以初步了解编程中的序列、程序、调试、执行等内容,启发编程思维,还能获得捕鱼的成就感。
等孩子熟悉捕鱼方法之后,就可以加入新规则,比如让鱼群“活”起来。
捕鱼机器人在地图上行动时,周围的鱼儿会受到惊吓,从它身边逃开。
鱼群不再傻傻的在地图上不动,因此孩子下一次行动就要考虑新的策略。
这就是桌游里大家最喜欢的变量。
有了变量,游戏之后的走向预测难度上升了,孩子每次开始时都要转换思路,对于他们开拓思维非常有益。
当孩子掌握鱼群移动的玩法后,我们还能加入种类的变量,特别适合多人一起玩。
新玩家加入之后,每局开始之前,先要依据掷骰子结果在地图上撒鱼苗。
从第二轮开始,鱼苗会进化成为小鱼。
而由于机器人移动受到惊吓的鱼群,聚在一起后也会有升级。三只小鱼聚在一起就会变成中鱼。
而两只中鱼聚在一起,就会变成大鱼!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但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可持续发展的秘密,还因为多人游戏的原因,去适应轮流游戏、等待这两个规则意识。
捕鱼的游戏过程,不仅提升孩子的编程能力,也对孩子短期记忆能力、归类能力、代换能力大有裨益,玩家间不断的交流,还能提升孩子的语言能力。
如果宝宝刚接触桌游,完全可以在新手阶段多玩,把桌游需要发展的底层基本能力夯实。
高阶玩法,拓展孩子综合能力
有些家长有个误区,以为《太空捕鱼实验》是4岁开始的桌游,我家娃6岁、7岁就不能再玩了。
恰恰相反,如果孩子都6岁、7岁了,你还发现他关于桌游的一些基础能力,比如专注力、自控力、抗挫能力、记忆力等都不是很好,那么反而建议大家从新手阶段的开始,加强基础建设。
当然,如果孩子年龄较大,且各方面能力都比较强,那我们玩的时候就不需要一步一步循序渐进了,可以直接玩全套,尝试高阶玩法。
比如引入任务卡牌系统,玩家要获胜,不仅要考虑鱼的种类,还要考虑鱼的数量。
如何让机器人行动去驱赶鱼群,如何让鱼群升级,如何利用手中的卡牌获得优势,如何设置障碍让对手不得分......这些都需要孩子充分调动排序、计算、代换、统筹规划、策略制定等各方面的能力,也是对编程思维、逻辑思维、数学思维的充分锻炼。
好的桌游是非常灵活多变的,大家不要被规则禁锢了。
如果觉得任务卡牌没有符合自己心意的,我们甚至可以用空白卡牌设计新的任务。
画上自己喜欢的小鱼,在卡牌上写上新的任务规则,这让宝宝不仅是一个规则遵守者,更成为规则的制定者,是一种创造思维的体现,更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和随机性。
玩桌游不是目的,锻炼背后的能力才是真正的关键。
高质量亲子陪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
好的桌游,是父母和孩子都能真正投入进去的。在《太空捕鱼实验》中,家长在陪玩的时候既有合作也有竞争,真正实现了高质量陪娃。
假如游戏过程中,孩子老记不住规则,靠说教的方式又没有效果,怎么办?
那父母可以在陪玩中进行记忆规则合作,帮助孩子不断强化规则意识。
比如规则中规定了3条小鱼可以升级为1条中鱼,2条中鱼可以升级为一条大鱼,那父母和孩子玩耍过程中,可以假装失忆来调动孩子主动性:
现在地图上有3条小鱼在一起,我要把它升级成大鱼!对不对呀?
哎呀,2条中鱼可以升级成什么?爸爸忘记了......
也许孩子真忘了,那么大家可以哈哈一乐,一起“复习”;又或者孩子记得,还会反过来指导父母。
不管哪种情况,孩子都会有很强的主动性。他们会看到,爸妈也有“不行”,我也有能力“帮忙”。
通过陪玩,孩子记任何规则,肯定都比单纯用嘴说要记得牢。
如果孩子表现出输不起,胜负心太重,游戏过程中常常耍赖怎么办?
那正说明孩子成长中胜负经历太少了,更需要父母陪孩子在游戏中体会输赢,让孩子多见见“世面”。
在《太空捕鱼实验》中,由于各种变量的交织,往往会出现很多随机性的结果。
比如在游戏结束时,眼看自己分数最多就要赢了,结果对方突然抽出一张特别牛的卡牌,一下子反败为胜。
这种瞬间的“失落感”一时之间是很难让人接受的,但需要孩子自己去体会。
真实的世界并不总按照孩子的意志进行,而《太空捕鱼实验》,就是用游戏提供了安全环境让孩子去练习面对挫折。
在经历多了这种随机的胜负后,孩子会发现决定胜负的除了智商和能力,还有运气。有时运气好,有时运气不好,爸爸妈妈会遇到,我也会遇到。
当然,这里也要提醒大家,我们希望孩子保有一颗平常心,不是就不能难过了。而是从游戏中告诉他们,下一次我会继续努力,不到最后,还真的不知道谁是真正的赢家呢!
《游戏力》的作者劳伦斯说过:
对于父母来说,没有什么能比失去与孩子联结的能力而更让人伤心和痛苦。我们常常觉得和孩子之间隔着一堵高墙,孩子在墙的另一边,等着我们用他们的方式,到他们的场地上与他们联结。
游戏就是与孩子们建立联结的桥梁,全家一起玩桌游,不仅加强亲子联结,更鼓励孩子社交、学会思考、懂得策略,这个过程,承载着我们对孩子满满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