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分别有哪些(互联网思维的理解)

什么是互联网思维。作为媒体出身的我,对互联网的信息技术服务更加敏感,这也是互联网对社会影响最重要的领域(当然还有商流、物流等方面,但互联网主要是对信息流进行重组)。就我所经历的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变化来说,现在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其实是以下几点。


1.权力下放。这是当前互联网行业变化的最大特点,也是让很多传统运营商甚至老一辈互联网行业人士无所适从的特点。再花里胡哨的噱头,这个根子变化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噱头能忽悠那么多人。从传统媒体时代开始,信息的流通就有了关键节点。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的信息关键节点清晰,易于掌控。监管部门一声令下,人们不想看到的信息就消失了,除非手写,否则很容易照本宣科。即使在互联网时代,各种新闻门户、垂直门户对传统媒体的复制依赖依然非常明显。再加上对搜索引擎关键词的进口控制,互联网信息传播节点的垄断性仍然很强,仍然可以通过控制传统媒体和重点网站来操纵舆论。


但互联网带来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单纯的消除或控制信息变得更加困难,要么借助行政力量,要么成本更高(比如百度关键词的买断和消除成本就很大)。所以互联网时代对信息的操控,一开始就变了,就是信息打抗战,通过传播对立信息或者虚假信息来模糊事实,让用户无法判断。水军和刷榜的出现已经证明了这种做法是有效的。所以,当互联网时代进入twitter和facebook时代,国内类似网站兴起,水军的疯狂在一开始就成为了势不可挡的一幕。当信息传播节点被彻底打破,连传统的行政控制都失去了大部分力量,更不用说花钱控制信息流通节点了。因此,面对新的信息流通模式,如何赢得用户的信任,得到他们的好评?过去集中火力炮轰大门户这种传统强势报纸媒体的做法,基本上失去了作用。适合去中心化的各种红人、大V的出现,恰逢其时,所谓的“自媒体”论调大行其道。


对于依靠媒体传播品牌信息的互联网产品和服务来说,这种变化其实有利有弊。传统信息流通的节点断裂,接近消亡。企业投入传统媒体的广告和信息量大大减少,互联网传播节点的控制难度增加,成本提高。无数难以适应这种变化的企业处于犹豫状态。这是缺点之一。我有很多认识公关公司很多年的朋友,这两年都跟我抱怨公关没有以前那么轻松了。曾几何时,盯住重点媒体,敢花钱,就能控制舆论。现在这一招简直无效不可控。要控制舆论成本飙升,必须三思。我也给出了一些想法。但去中心化的好处是,如果企业能够适应互联网的变化,建立自己的信息流通节点和品牌,那么信息传播的效率会显著提高,成本会大大降低。说白了,企业要学会做自媒体。小米崛起后,业内无数企业开始向雷军学习,学习他的演讲,学习小米对微博和社区的控制,学习所谓的“饥饿营销”。根本原因是小米领先别人一步,建立了有效的信息流通渠道,控制力足够。中小企业可能没有雷军的资源和思路,但可以学会建立自己的自媒体传播渠道,通过各种夸张的宣传来打造自己的品牌。这是他们可以学习的,各种“互联网思维”人才,比如微博、微信、社区大小,都是在这个层面上涌现出来的。


2.快速准确


既然互联网的碎片化信息传播已经基本压制了传统媒体的传播路径,那么顺理成章的就要承担起原生媒体的内容传播责任。而且面对新的通信节点对时效性和容量的限制,信息的快速更新和迭代成为了唯一的解决方案。从社区和微博的兴起,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各种突然兴起、影响深远的互联网大事件,基本都遵循着一天更新播报几次变化的规律,把所有的动态都展现的一清二楚,持续的抓住用户的注意力。这原本是CNN或央视等有实力的电视媒体才能做到的新闻滚动更新,却因为没有派出记者和后台视频制作的过程而变得异常简单。任何有微博在场的人都可以承担这个任务,简单的文字和图片就能牢牢抓住用户的注意力。


信息传播渠道的变化引起了用户需求的变化和信息提供者的被动反应。媒体的应变这里就不描述了。对于想要提供产品和品牌信息的企业来说,信息内容的迭代压力是实实在在的考验,这远比单纯建立一个正规的“自媒体”要困难得多。学雷军做演讲,搞微博,搞社区,搞口碑传播,很容易。但是,大多数企业都拿不准该说什么,怎么说,什么时候说。但是,小米这样的公司做不到。同时,与信息的快速更新相对应,产品的快速更新也成为支撑信息传播的另一个重点。只有产品不断变化,信息更新快,才不至于无病呻吟,这对企业的创新和R&D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产品更新跟不上,那也只是搞花边,跟业内对手搞口水仗,搞“西红柿”之类的花絮,不涉及产品就能保持曝光。雷军、刘、、周、等人都深谙此道。但如果创新迭代跟得上,就抓不住新媒体传播的特点,比如极路由。不知道该说什么,不知道什么时候说,结果适得其反。互联网追求的不仅仅是一个快字,更重要的是精准(信息精准、投放精准、控制精准)。


什么是互联网思维

我们从媒体内容的运营中学到了很多,这里就不多说了,不过那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3.情感品牌


信息传播的分散化和快速化的副作用是缺乏可信度。既然每个人都有话语权,每个人都可以以7×24的模式传播自己的观点,所以对于比较讲道理和有说服力的用户来说,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微博时代的中朝战争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个事件中,双方发言的真实性和逻辑性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用户在情感上更相信谁。由此,我们看到一场没有结果的信息对抗。


对于大众来说,这是一场闹剧,但对于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传播模式。如果能建立一个有效的情感品牌,有足够多的亮点满足用户在情感和价值观上的需求,那么即使身体上有再多的争议,依然能产生足够强的传播效果。韩寒的词已经不那么好听了,还有人替他站台。方又在胡说八道,有些人还在竭尽全力地洗地板。微博里的,天天火的周,青年导师李开复,都是不同类型。当然,在这方面最好的是郭小四。《小时代》的票房成功让所有的批评看起来都像个笑话,因为他自己创造了足够多的脑残群体。影评人能为他做什么?这些人看的不是童年,不是景M .郭,而是他认同的东西。在我们这个时代,真实和虚假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人不在乎真相,在乎真相是否是自己想要的。如果不是,他宁愿选择不信。互联网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也是如此。只要你做的事情不可怕,就可以有一些打动用户情绪的包装特色,比如小米手机的“青春热”,极端路线的“自由”,360的“挑战强者”,肯定有一个认同这些价值观的群体,然后认同你产品的群体去追赶。这是互联网产品运营的核心思维。其他用户体验,免费操作等。都是表面手段。


我总结的关于“互联网思维”的本质就是以上三点。这三点脱胎于传统媒体的运营,融合了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的便利。但是内核没有变,只是组织方式和发动方式变了。如果套用旧有的“播种机、宣传队”模式,我们会发现,工人宣传队、指导员只是被互联网上的信息流通节点所取代,对根源的把握与千百年来的宗教、政治宣传没有太大区别。所以,对于史玉柱等人这样的传统行业领军人物来说,他们已经深入研究了互联网的内幕,把握了技术平台的特点,然后如鱼得水的进入大自然,一举粉碎了各种大忽悠。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