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是拿来用的,教训不是拿来借鉴的:为什么基层部队总是遭受同样的挫折?
半月谈记者梁董建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人生病的时候我吃药...善于从别人的成功和胜利中获取经验,避免错误,从别人的“翻跟头”中提升自己,这是古老而朴素的智慧,基层治理也应如此。然而,半月谈记者发现,有些地方,该用的时候就用国外的经验,不顾当地情况;不要吸取已经做过的教训,在相似甚至相同的地方反复绊倒。这么奇怪的事情是什么原因?
学习体验≠效仿
东部沿海某省某乡镇党委书记说,县领导到外地观摩典型的大棚蔬菜产业,认为模式不错。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和论证,他们就草草制定了当地的大棚蔬菜发展指标。但是,土地位于山区,农田非常分散。“面对任务,有的乡镇根本完成不了”。
一个偏远山村从外地引进猕猴桃种植项目搞产业,多次补种未果后失败。返乡创业者几十万元的投资“打不过水漂”,群众的土地流转资金无法按时结算。该村村干部坦言,周边猕猴桃产业发展得很好,老百姓都赚了钱。他们也想“搭便车”。但是村里的土壤容易板结,根本不适应猕猴桃的生长,复制经验吃了苦头。
半月谈记者注意到,目前在一些地方,视周边什么产业“热”,就推出什么产业。这样既不能因地制宜,也不能做差异化竞争,最终导致产品滞销。农民不仅挣不到钱,还对发展失去信心。
一些地方发展产业缺乏科学规划,贪图“壮观”的规模,村村通民宿,家家搞农家乐,简单照搬其他地方同样内容的乡村旅游。东部某县一位农家乐老板说,近年来,周边几乎所有的村子都开始了乡村游,甚至有的村子已经连续开了30多家餐馆。但门店数量不仅没有带来规模效益,还造成了恶意抢客的混乱局面。
简单的模仿和照搬,形式大同小异,在照搬国外经验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屡屡受挫,浪费了宝贵的发展机遇。东部某县,当地政府斥资上亿元打造根雕文化艺术城。但由于缺乏配套产业和服务,该项目无法吸引客流,很快就走到了尽头。
有过类似经历的乡镇干部在半月潭告诉记者,其实很多项目上马前都是因地制宜论证的。但有的领导看到别的地方热起来了,就无视客观现实,以为“小困难也能克服”,想尽办法赶紧搭顺风车。
一些上级单位对这种“照搬已有成功经验”的做法也比较放心,所以鼓励借鉴先例,支持做大做强。相比之下,一些个性化的做法虽然经过调研论证后认为非常适合当地,但由于没有先例可循,并不容易得到支持。
如果没什么问题,可以忽略?
去年6月,湖北十堰发生重大瓦斯爆炸事故。相关部委要求各地吸取事故教训,深化重点行业隐患排查治理。然而,6月底,半月谈记者跟随北方某省安委会办公室检查督导时发现,虽然多次召开各级警示教育会,但仍有一些地方和企业“事不关己,事不关己”。
面对主管领导关于十堰燃气事故教训的询问,被监管的某县级燃气公司经理在经过多次反思后表示,他印象深刻的有两点:一是周边群众疏散不到位;二是燃气公司未能及时响应,接到报告后一小时到达现场。
“这两点都没错,只是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点。”督导组组长表示,事故暴露出的设计施工违规、设施维护更新不到位、企业检查不过关、日常公共安全教育不到位等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
在督导组的追问下,这位经理承认,当地的长输管道从高铁上看不够安全,市区的一些管道和信号线缠绕在一起,缺乏物联网等有效的监控手段。仔细一想,这些安全隐患确实让人背后发凉,要抓紧解决。
类似的情况不仅限于安全生产领域。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各地提出要吸取教训,采取措施,加强疾病防控能力建设。但总有“伤疤忘了疼”的地方,忽视问题,不解决问题。
某中心县疾控中心29人,其中16人为事业编,13人为临时聘用。去年县里推进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时,要求实行“三退二动一迁”政策,即3人退休后,可新增事业编制2个,新进1个。未来三年,这个疾控中心正好有五个人退休,按照规定只能招一个人。实际能力并没有加强,反而有可能削弱。疾控中心主任担心,万一出现疫情,这个人力应付不了,容易出事。
一些乡镇干部说,自己在基层工作就像“打地鼠”。每当有紧急情况,我们都会先处理。虽然“治未病”很重要,但总有更重要的“病”要先治,“事不宜迟,事不宜迟”。让短板存在的结果是,一些已经显露隐患的问题突然爆发,让基层栽跟头。
反复磕磕绊绊却没有改变,三种心态
在经验教训面前,处理不当,进退失据,反映出一些地方的心态出了问题。
第一,不想承担事情的责任,习惯抄袭东西。即使犯了错,也可以用“意外”、“时机不好”、“水土不服”等理由搪塞过去,便于寻找客观原因。
受访基层干部表示,近几年提倡“试错宽容”,但一旦出了问题,就要自己承担责任,同时还要面对上级“严明严厉”的问责。做上级鼓励和发起的事情“更安全”,即使最后搞砸了。
二是治理往往陷入“救火思维”,忧患意识淡薄,满足于重大任务的成绩,却对隐患苗头心存侥幸,往往按下葫芦浮起瓢。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做“假安全感”,意思是当一个人接近成功的时候,精神变得越来越放松,却容易造成大灾难。
在基层治理领域,“假安全”现象同样存在:有的单位乐极生悲,沉迷于眼前的大好形势,被眼前的成绩所迷惑,自我感觉良好,对隐藏的危机视而不见;有的地方心存侥幸,习惯了“差不多”“过得去”,喜欢试一试,找借口;有些地方不善于自查。治愈伤疤后,他们会忘记痛苦。他们不会用锤子敲鼓。他们会及时检查缺口,最终再次绊倒。
第三,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实质,大谈“吸取教训”,却不能因地制宜地提出科学的预防方案,导致“别人生病我乱吃药”。
2021年山东栖霞金矿事故发生后,某产煤区要求国内煤矿不得设立民用爆炸物品地下仓库,导致爆炸物品频繁出入煤矿。许多业内人士认为,与地下相比,地面周围的环境因素更加复杂,但这种措施会增加安全隐患。
(发表于《半月谈》202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