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的美国出现了全世界第一家电视购物公司:家庭电视购物,但是,美国的电视购物并没有撼动传统线下购物的地位。
电视购物传到中国后,早期主要是以卖保健品,减肥药的智商税产品为主,虽然也能赚钱,但是一直不成气候。毕竟智商税产品,讲究个一时冲动,从冲动到支付完成需要花太多的时间,有的还得使用汇款的方式支付,太复杂,这直接就淘汰了一批愿意交智商税的用户他们没有能力交。
淘宝等电商平台崛起后的电视购物的生存空间又被大幅度压缩,淘宝,淘宝,大家享受的是淘的过程,现在又有大批的互联网公司兴起。所谓的互联网公司,说穿了就是广告公司互联网。新秀们在大把烧钱后,获得了海量的用户及用户数据,如何使用这批客户成为了新的问题。欧美的这些新秀公司比较传统和保守,他们主要是靠接外部的广告赚钱!
中国公司在这方面的做法就更加彻底,他们要做的是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老 子要一个人赚就好,给别人打广告,还不如给自己打广告。他们除了用户啥都没有怎么办呢?办法就是让用户给钱,用户不愿意白白给我钱呢,怎么处理呢?卖他们产品!
可是淘宝京东专业卖货得,他们的商品涵盖了方方面面,连腾讯都干不过他们。
新的互联网公司要怎么玩呢?那就只能另辟蹊径,将电视购物那套与电商结合用大流量,加上价格的优势,产品在极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卖出去,由此直播带货应运而生。现如今,在中国,也正在向周边的国家扩散办法,只要你是一个能吸引来流量的人都可以直播带货。
直播带货也带火了一些头部主播,比如说像薇娅,李佳琪,罗永浩,辛巴等等,这些人呢,平时算成交量,都是以亿为单位,双十一一天的目标都是50亿,100亿。也难怪王健林说一个亿只能是“小目标”。
去年的双11,东南亚也跟进了。其中的一个超级网红辛巴翻车了,几乎到了要被封杀的程度。电商直播这个行业呢,才兴起了2-3年左右,辛巴也是最近1-2年才火起来的主播。他有多少粉丝呢?7000万,如果他这个粉丝是真的可以说他的网络号召力,比一般的小国的领导人都要强!
它是怎么翻车的呢?原因就是在双11的直播里,它旗下的直播间卖了一款罐装燕窝,结果有顾客收到货拍了个短视频说,这就是糖水啊!辛巴小暴脾气就上来了,马上就在直播间辟谣用滤网把灌装燕窝里的燕窝丝给过滤了出来,证明给观众说:它卖的燕窝里有大量的燕窝丝。当时,大多数人对于辛巴持支持态度。
然而辛巴卖的燕窝只需要17块钱一罐,比起我们潜意识中对于燕窝“奢侈品”的认知完全不同。国内一个职业打假人,就拿着辛巴的燕窝,去做了检测,数据证明真的就是糖水!7000万粉丝的基数使得事情就越闹越大,被封杀甚至被判刑的言论一时间铺天盖地。
辛巴
先不谈假货的问题,我们先来分析分析为什么直播带货能这么火。
就拿辛巴做例子。辛巴,本名辛有志,是个90后,学历未知但应该不算高。十几岁就开始做生意,亏了60万不得已就办了个学生签证去日本打工还债。到日本之后,他开始往国内倒卖日本的纸尿裤等等,赚了一些钱。但是却被日本警方发现抓了起来,遣送回国。
但是因为他原本的一些销售渠道还是在的,他又开始利用国内的一些短视频开始直播卖货。这之后呢,就是一帆风顺,有多顺呢?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辛巴卖了几百亿的货,结婚花了7000万,婚礼现场请了几十个艺人,其中甚至包括成龙。疫情期间的他向灾区捐了1.5个亿,虽然在这里面有宣传的目的,但是,不可否认,它真的是通过直播带货转了个盆满钵满。
那它怎么就发了财呢?三个原因,第一个最基本的原因: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加上完善的网络和物流基础设施,这是任何一个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印度呢,也拥有大量的人口,但是,许多地区之间语言不通,有些地方甚至还没有网络,道路也不通畅,这暂时就制约了印度的线上服务,尤其是直播卖货的发展。
北欧的发达国家虽然基础设施做得不错,人民也很有钱但是人口基数有限,语言也没有统一。而在国内,可以同时面向十几亿人直播卖货。只有美国勉强可以和中国媲美,虽然人口较少,但是人均购买力强。可是事实上的美国的直播带货,远不如中国。
为什么美国在这方面做不好呢?
这就谈到第二点,法律问题。2016年,美国律师行业的收入是2450亿美元,而国内律师收入就200亿人民币,百倍差距。倒不是说,美国把这么多钱花在打官司上就好,而是说呢,两边对法律的态度不同。
中国人对法律的态度是法不禁止即可为,而大部的发达国家基本都是法律没有说可以做就不能做。做得不好就要吃官司,不等到我的立法机构将相关法律条文理清,你连开始生意的可能都没有。
比如说,直播带货在美国有可能面临哪些法律问题?
商品在直播间出售,直播间算是中介行为还是售卖行为,两种税法不同。另外在直播间卖货是不是一个广告行为,假如这个主播有一定名气比如辛巴这种,算不算是代言行为,而且如果产品品控出了问题责任又该如何划分等等。马云之前就说过:”淘宝不生产假货,是商家在这里出售假货被发现得比较多而已,不关淘宝的事。“
第三个原因就是中国超强的制造能力,尤其是在小商品的产能。由于无法亲眼看到产品有些比较贵重的东西,大家还是会倾向于在线下购买,但是像什么鞋子,口红,衣服之类的线上购买就毫无心理压力了。
我们用手办打个比方,手办为什么贵?一个手办涉及几十个不同的模具,单一模具的价格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但是其手办销售量却极其有限。每一套模具生产的数量起不来自然价格就低不下来,但是相反只要数量起来了生产仅仅是付出人工工资,原产料等等,价格自然就会低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在中国的电商直播被用得淋漓尽致,销量高就可以和厂家谈价格,价格压下来了,主播就能获得更多的粉丝,粉丝多了就有了更多的谈判筹码进一步的获得价格上的优惠,如此往复循环。所以头部主播,能够拿到比实体店售价低得多的价格。同样一款产品去超市买50块在直播间呢,只要30块,你疯了,你才会坚持去超市买。
国内的主播们,因为背靠供应链,向辛巴这样的主播甚至直接控制了部分供应链,这是国内主播们的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在国外直播带货也变得很普及了,但是国外主播们在成本上依然和中国主播们有很大的差距。
薇娅
以上三个原因就是直播能火的根本原因。
直播带货领先全世界是毋庸置疑的,问题是,这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呢?
先说结论,如果不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去规范直播带货的话,这对中国整体制造业并不是一件好事反而会严重危害中国制造业。听起来有点危言耸听,但是不受控制的直播带货比房地产泡沫更加危险。直播带货是在潜移默化地削弱中国整体制造业的实力,就像肿瘤一样,吸收着人身体的营养养活了自己却牺牲了身体里的其他器官。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拿辛巴的燕窝事件做例子,其实辛巴不在燕窝事件上暴雷也迟早会暴雷。我们只能从2点去判断产品的好坏,价格和质量!质量很难去判断,一个一般质量的东西说好的有,说不好的也有。外观一样的两个商品,我这个120道工艺,他那个60道工艺,我这个1000块,他那个600块,不专业的消费者买谁?买便宜的嘛。但是价格就相对简单了,主播们为了自己的人气互相杀价,如果你的价格卖得比我便宜那我的人气就没了,所以呢我要想方设法卖得比你更低。有人气的主播们确实可以压缩厂家的利润空间,但是没有人气的主播,只能是他自己补贴。
如果只是走到这一步也说得过去,但是国人都喜欢玩极限,有我没你有你没我。
于是主播们又发明了一种新玩法,就是大部分产品我不但低价拿来,我还要继续补贴,这样玩其他主播的跟进就必须得有大量的资本,由此打造自己全网最低价的人设,再通过卖自己的贴牌产品来获得利润。
而这就真的让别人无路可走了,其他主播呢也不会坐以待毙!怎么才能把价格降下来呢?当然就是卖一些离过期时间接近的产品或者是外贸不过关的次品,有的甚至就是缺斤少两。降低质量博弈极其可怕,因为利益这场博弈一定会继续下去,今天卖快过期的,下一轮呢就卖已经过期的。至于质量,也会一降再降。
长此以往,厂家的重点的将从质量上转移,变成只专注于成本。高质量的企业将不复存在,而倡导低质量低成本的企业却赚的盆满钵满,对于产业升级将是毁灭性的打击。从国家层面来看,放任直播带货可能是国家处于扩大内需而故意为之,因为内需是保持经济活力的重要因素。
但是呢,这无疑是杀鸡取卵当然,2018年,中国居民消费率为总GDP的39%,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达到了58%。美国则高达68%,新兴经济体中,巴西的消费率为64%,印度的消费率为59%,均高于中国水平。
GDP的测算中呢,有一个数据叫做消费率,就是个人和社会的消费总额。世界各国的平均消费率大概是80%,剩下来是20%的叫做资本形成率。资本形成率的就是每年投资的钱,加上固定资产增值的钱,比如说房地产。
通常来说,发展中国家消费率会低于发达国家,我国上个世纪改革开放后,80年代到90年代的消费率,大概是64%资本形成率36%。这说明在这一阶段的中国人的消费较低,省出来的钱做投资和基础建设,以至于那个时代的经济高速增长。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内开始实施宽松政策,当时大规模的资金流入房地产,结果2008年后消费率急剧降低到50%以下,投资率上升到了靠近50%。从数据上看,这说明08年中国经济的健康程度,甚至还低过上世纪末。2010年后经济放缓与此是有一定关系的,就是消费过少而投资过多,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产能过剩,产能过剩企业卖不出去就又不能回本,企业不敢在生产,由此循环。
所以,促进消费变成了一项必须要做的事情。
为什么我们在建一带一路,又为什么会有rcep,过剩产能出口出去,而需要进口的一样不落下,互惠互利还能解决国内问题。美国对此的阻挠则是特朗普的贸易战,但是其根本无法阻止我们前进的步伐。
再说回来,良性的直播带货促进内循环是可以提倡的,但是恶性竞争的直播带货将是一个极其不稳定的因素,其后果之严重难以想象,相关的法律法规应尽快规范。
都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文章不错的话点个赞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