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猫淘宝重新整合
天猫和淘宝最终会合二为一。
1月6日,阿里巴巴集团中国数字事业群总裁戴珊发布内部信,宣布原淘宝天猫业务新的组织架构。
其中,最受关注的调整是“/s2/]在坚持淘宝、天猫双品牌运营的基础上,新成立产业运营发展中心、平台战略与运营中心、用户运营发展中心,分别由吹雪、思维信、宣德负责,向岱山汇报”。
也就是说,原本分别属于两个事业群的淘宝和天猫,未来将由同一个团队负责。这是2011年淘宝商城(天猫)从淘宝分离后,淘宝最大的一次组织架构调整。
12月6日,戴珊刚刚从范姜手中接管大淘宝业务。仅仅过了一个月,她就做出如此大刀阔斧的改革,让人感受到了这个阿里女人的勇气。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她的“第一把火”烧掉了天猫和淘宝之间的屏障。
当然,这一轮调整的内容并不止于此。原本放在平台业务框架下的淘宝直播和逛逛,调整后由道方和千城直接向岱山汇报,地位明显提升。不过这个消息和淘宝天猫的整合比起来,不值一提。
那么,为什么分开多年的淘宝和天猫会在这个时间点重新聚首呢?阿里的架构不就是三国演义里说的,久分久合吗?
什么是平台的融合?
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天猫是如何从淘宝分离出来的。
一开始淘宝商城只是淘宝的一个分支,淘宝商家以中小卖家为主,没必要拆分。
但随着2009年“双十一”的开启,大量品牌卖家涌入淘宝。如果让两个卖家在同一个平台卖货,那就有点像商场里的地摊,不伦不类。
于是,2011年,淘宝商城从淘宝网独立出来,更名为“天猫”,开始差异化经营。天猫负责开发品牌商家,做B2C生意;淘宝负责中小商家,做C2C生意。
拆分后的淘宝和天猫,规则和模式明显不同。比如在淘宝开店不用交押金,也不会被抽成,完全是零成本;但天猫不仅有定金,还收取每笔交易5%的佣金和0.5%的扣款。门槛高很多。
此外,天猫的诞生部分是因为标注了JD.COM。面对以质量为导向、不断壮大的JD.COM商城,淘宝必须安排一个地位相当、实力相当的对手。
这种差异化策略一开始是成功的,但随着用户的增长越来越“鸡肋”。因为两个平台的商家和消费者的重合度越来越高,区分度越来越不明显。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种感觉更加强烈。由于两者同属一个APP,很少有消费者会刻意区分淘宝和天猫。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淘宝直接等同于天猫。
一方面对外来说没用,一方面对内来说是个负担。
对于商家来说,如果想同时在淘宝和天猫开店,需要准备两套人马进行对接。在推广期间,他们还需要准备两套推广策略来应对不同的规则,这就增加了很多运营成本。
对于阿里自己来说,两个平台的业务高度相似,但是要建立两个团队,不仅会增加资源调动的阻力,还会造成人员冗余,增加管理运营成本。
所以淘宝和天猫的合并,对于大家来说都是弊大于利的情况下,成为了一种必然。
另外,这个时间点的合并和岱山本人也有关系。
岱山是阿里的第11号员工。从1999年开始,我在阿里工作了22年,做过销售、市场、客服、人力资源等工作。,先后担任阿里首席人才官、首席客服官。
同时,岱山也是唯一还在前线奋战的“十八罗汉”。2019年开始,她负责开拓盒马、村淘、智慧农业等业务,先后孵化了淘和淘菜菜,可见她是一个能力很强的实干家。
和一些后来居上的职业经理人不同,老将岱山没有那种惯性思维,会主动求变,这是阿里价值观的要求。多年的实践经验,她也知道基层员工和企业的痛点,明白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
所以由戴珊来推动这项改革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阿里的自救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这次调整也可以看作是阿里的一次自救行动。
根据岱山的规划,新成立的产业运营发展中心将从产业运营走向产业运营,深度服务商家,为中小商家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消费者运营和商品运营能力。每个垂直行业都会建立客户体验评估团队,以客户满意度作为行业管理水平的标尺。
简单来说,通过这种方式,将品牌商家和中小商家并重,赋予中小商家服务品牌商家的原始能力,中小商家的经营环境将得到极大改善。
去年“反垄断”政策之后,“二选一”彻底走到了尽头,仅靠品牌商家支撑天猫的体量已经不行了。JD.COM、品多多等宿敌对阿里穷追猛打,给他很大压力。
在这种形势下,中小商家成了阿里的“救命稻草”。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曾经是天猫商家专属的商业工具也开始向淘宝商家开放。此外,淘宝还推出了30多项商业举措,其中大部分旨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支持和帮助。最近,大淘宝推出了新的中小商家普惠计划,预计将覆盖100万家商家。
荀子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淘宝最初的建立依靠的是中小商家,是船和水的关系。如果我们不好好对待中小企业,再大的船也有翻船的危险。
作者:冯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