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上海10月20日电标题:数万人受害,涉案金额6.3亿元...揭秘上海一起网贷诈骗案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兰
“不需要信用信息,快速贷款”和“无担保二次贷款”...这种诱人的贷款广告在网上比比皆是,背后总有巨大的陷阱。
近日,上海警方通报了一起新型特大点对点借贷诈骗案,该案包括“高射炮贷”、“系列贷”、“软暴力讨债”。涉案金额6.3亿元,全国核实受害者超过1万人。
网贷成“链条”,卖房子借2000元还债
今年5月,上海奉贤警方在工作中发现,辖区内有人在办理所谓的“低息无抵押”网贷后,落入高息陷阱,负债累累。
据悉,今年2月,家住上海的王女士收到一个陌生QQ号,要求添加好友。对方推送“有资金需求吗?“无征信,快贷”的广告引起了王女士的兴趣。
在犯罪团伙的指引下,王女士下载了一款名为“大南瓜”的App,上传身份证照片、联系方式等信息后,获得了2000元贷款。但扣除“服务费”后,实际只收到1400元,七天后仍需返还2000元。
此后,王女士又陆续向该平台借了好几笔钱。随着App内贷款额度提高到1万元,高额的“服务费”和极短的还款期限让王女士手头拮据。该团伙还在逾期后每天向王女士收取20%的延期费。
就在王女士不知所措的时候,她的微信、QQ上不断出现陌生人添加好友,并推荐“爱吧”、“爱疯”等十余款贷款app,引导她“借新还旧”。
今年2月至5月,从第一笔2000元开始,王女士共借款130余笔,累计还款147万元,实际收益仅60余万元。
当王女士无力还债时,她和亲戚、同事、朋友不断接到骚扰电话,甚至在清明节收到讣告和威胁短信。不安之下,她最终卖掉了房子来还债。
年利率超过1500%,数万人“跌入坑中”[S2/]
上海市公安局奉贤分局刑侦支队接报后展开调查,发现“爱疯”“爱吧”等20余家网贷App平台,以受害人“办理短期无抵押贷款”为诱饵,通过收取高额服务费、“软暴力”催债、“借新还旧”等方式,逐步侵吞受害人财物。
很快,一个由平台开发、贷款运营、支付结算组成的全链条点对点借贷诈骗犯罪团伙浮出水面。
警方进一步查明,所有犯罪团伙都是在互联网上远程作案。江苏某科技公司法定代表人、犯罪嫌疑人顾某负责开发23款非法借贷app,联系第四方支付平台“洗白”非法所得;负责经营的犯罪嫌疑人郑某、等人,先以网上“短期无抵押贷款”为诱饵,寻找放贷人,再收取高额“服务费”放贷。
一旦受害人无法如约还款,该犯罪团伙就会通过“以新还旧”、引导收取延期费等方式进一步增加受害人的债务,通过各种“软暴力”索要债务,逼迫受害人“以新还旧”。他们常见的催收方式有半夜电话骚扰、用“呼死你”软件24小时手机轰炸、威胁发PS裸照给女性受害者等。
“受害人实际收到的钱只有申请金额的60%到70%,却被要求在短时间内全额还款。逾期还款时,每天收取20%的延期费。折算下来实际贷款年利率至少是1500%。”奉贤分局刑侦支队民警郭宇说。
涉案的23款非法借贷app暗藏陷阱:只要用户完成注册,平台就会跳过申请环节,直接借钱给用户,但还款需要带息;直到还款前一天,App会显示还款期限,变相诱导还款人逾期;同时,App会自动获取手机中所有已安装应用的通讯录、短信及相关信息进行收藏...
奉贤分局刑侦支队法律审判大队教导员陈春明说,犯罪团伙在知道受害人可能无力还款的情况下,会向其推送更多由该团伙控制的贷款app,通过通讯录“轰炸”等“软暴力”手段催收,迫使受害人在新的贷款app中申请贷款,以支持贷款。
为了降低“坏账率”,该团伙还通过开发风控系统、网上购买信息、入侵其他贷款网站等方式,筛选出信用信息好、还款能力强的“优质客户”进行精准营销,以确保暴利。
自案发前的2020年4月至今,涉案金额已达6.3亿元。工作队现已核实了全国10,000多名受害者,贷款超过150,000笔。
86人诈骗团伙被摧毁,点对点借贷需谨慎[/S2/]
摸清整个犯罪网络后,上海警方专案组兵分五路实施抓捕。7月22日上午,在当地警方的配合下,专案组开展集中收网行动,一举抓获团伙成员86名,当场缴获手机200余部、电脑60余台、车辆10余辆。该团伙开发的23个网贷App平台全部关闭。
“根据刑法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段小丽告诉记者。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潘鹤林建议,对于钻法律空子的金融借贷企业,要防止其利用优势地位强迫借款人接受不公平条件,“搞变通”、“设暗门”,导致实际借款利率超过法定上限。“金融和市场监管部门应当及时对相关金融企业进行动态监控,并依法给予警告和处罚。对于涉嫌诈骗的,公安机关要及早介入,重拳出击。”
奉贤分局刑侦支队副支队长徐伟峰表示,对公贷款必须通过正规金融机构办理。不要轻信陌生电话、短信、网络广告和所谓“无抵押二次贷款”的诱惑,以免落入不法分子的圈套。
“在点对点借贷时,要仔细阅读协议的相关条款,详细了解利息计算和手续费标准,并尽可能保留完整的相关证据,受到侵害时立即报警求助。”徐伟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