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苏宝新闻网记者郑银安徐畅
从下午4点到6点,山东曹县大集镇主干道变得拥堵起来,来来往往取货、送货、快递物流的车辆一辆接一辆地驶过。路上的车比人多。生意有多好?一些商家为了避免顾客下单过多,不得不将刚上线一小时的商品临时下架。一旦忙起来,他们一天只吃一顿饭。“6月1日是我们的双十一。”“备货半年,就为了这个月。”六一儿童节前夕,山东商报、苏宝新闻网()记者走进曹县大集镇,眼前是一片繁忙的景象...
走进曹县
曹县火了。只是有些突然,结果并不突兀。
最近,来自短视频平台的一句充满魔力的广告语,让很多人在短时间内记住了这个鲁西南的县城。从四面八方,相机堆积在曹县按下快门,与曹县相关的话题不断上热搜。其中,“曹县干啥”“曹县县长回应人气”等话题分别吸引了上亿关注,短视频平台频频刷屏。
山东商报苏宝新闻网()记者在前往曹县的路上,关于曹县声援“六一”国际儿童节的话题在网上如火如荼。
此前“日本市场90%的棺材来自山东曹县庄寨镇”的认知让很多人感到惊讶。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个县产生了兴趣,人们也陆续发现,曹县的服装产业是如此之好:中国每年有近70%的服装出自这里,这个县的大集镇是中国最大的童装生产基地...
当你第一次进入曹西安,你首先会觉得这是一个普通的县城。简单的表象下,2020年,曹县网上销售额突破156亿元,电商5000多家,网店6万多家。电子商务带动了当地35万人创业就业。今年,曹县新增淘宝村27个,达到151个,占全省四分之一。同时,曹县继续保持全国第二大淘宝村集群、江北第一大淘宝村集群的地位。
从曹西安汽车站出发,经过20多分钟的车程,我们到达了大集镇。在大集镇中心的主干道上,你看到来来往往的卡车和汽车,还有两排两三层的街边小店。这里的车流量明显比一般的乡镇街道要大,店铺数量也更密集。
“东奔西跑,不如回家淘宝。”类似的标语在大集镇几乎随处可见。服装、刺绣、布业、淘宝、物流、电商是出现在大集镇店铺名称中的高频词。电商经济与服装产业的融合发展,让曾经贫困的人找到了自己的致富之路,大集镇80%的贫困户通过发展电商实现了脱贫。在“电商+产业+贫困户”的模式下,曹县32个省级贫困村发展成为淘宝村,全村脱贫。
“狂欢节”堪比“双十一”
大集镇的人把“大”读作“戴”。这个镇的32个村都是淘宝村,是山东唯一一个淘宝村全覆盖的镇。全镇现有网店18000多家,服装企业近3000家,形成了从设计、布料、刺绣印花、裁剪、摄影、物流等完整的产业链。
6月1日前的一个月左右,对于大集镇的人来说,是比较特殊的。进一步说,就是特别忙。一位当地人告诉记者,“6月1日是我们的双十一”,甚至更忙。
“备货半年,就为了这个月。”走进一个普通的农家院子,可以看到院子里、屋子里堆着小山一样的戏服,男主人正领着家人按照订单打包。因为有太多的货物要卖,他不得不打电话给亲戚求助。“5月份的月销售额几乎占了今年的50%。都是需要提前准备的,一般都是过年后才开始准备。”他说,这些服装订单的整体价格一般在30元到60元之间,这个月的订单量是平时的5倍多。
“现在我们缺货,当地供应不上。需求太大了。纺织厂一直抢着开工,印染厂还要排队。”陈老师退伍后进了企业,做后勤。2016年,他在大集镇开了一家布店,上下四层。总面积2500多平方米的仓库,摆满了约150种面料。“旺季的时候,每天出货量在20万米左右。”陈先生说,目前他有2000多名客户,主要是曹县的大型服装厂和家庭式服装作坊,其中大集镇本地客户70%-80%销往河南商丘、开封、兰考以及曹县周边的东明、运城、单县等地。
下午4点到6点,大镇的主干道会变得有点拥堵,来来往往取货、送货、快递物流的车辆会一辆接一辆的经过,路上车比人多。
生意有多好?一些商家为了避免顾客下单过多,不得不将刚上线一小时的商品临时下架。一旦忙起来,他们一天只吃一顿饭。
这种忙碌状态在物流上可能更直接。5月21日下午6点半,大集镇淘宝工业园一家大型物流公司内,60名工人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装卸、分拣包裹等工作。物流公司负责人岳先生说,“从5月份开始,我就明显忙起来了。目前每天发货12万件左右,进出列车150列左右,是平时的4到5倍”。
傍晚时分,光线渐渐暗淡。在大集镇的淘宝工业园,送外卖的车流络绎不绝。站在物流公司门口,在一片嘈杂声中,已经当了五年多大集镇镇长的侯指着相邻的两家物流公司告诉记者,由于车辆太多,工业园区内相邻的两家物流公司都在错时作业。“大集镇目前有27家物流公司,旺季总发货量已经超过60万单。”2019年,这个数额还是30万。
服装和汉服
5月22日中午,烈日炎炎,连呼吸都是热的。山东商报苏宝新闻网(subaoxw.com)记者走在大集镇的大街小巷,看到几乎每家门口都有统一样式、绿底白字的牌子,上面写着“XXX服装”、“XXX演出服装”。记者被告知,就是在这样一个很普通的民房里做网店,一年的利润至少有二三十万。
大集镇政府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随着演出服订单需求越来越大,当地确实忙不过来。一些规模较大的服装厂把布料运到周边县市、河南、安徽等地加工,再拉回来发货。这种模式已经持续了近四年。
“以前,我们村很穷。没有柏油路,去一次县城要花很长时间,中间还要换三次公交车。那时候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不出去打工的都在种地。”起初,大集镇丁楼村的周爱华很羡慕别人能骑摩托车。她曾经想过,当自己可以买摩托车骑的时候,“没想到有一天会开汽车”。
周爱华和任庆生是当地第一批开网店卖衣服的家庭。记者见到周爱华时,她正在自己的厂里忙得不亦乐乎。“当时觉得网上卖衣服有点不现实,赚不到钱。”2009年,在一个朋友的鼓励下,她试着在家和丈夫一起开网店,最初是卖工作室的衣服。“后来有个客户来问有没有服装,一次要70套。”夫妻俩发现这是一个商机,逐渐从做演出服转变为做服装。一年后,网店服饰生意步入正轨,订单越来越多。村民们也纷纷前来“取经”。“慢慢的,大家都开始在网店卖服装了”。
偌大的厂房里,各种服装堆放在货架上,几名工人正在厂房里紧张地打包整理。记者在现场看到,除了儿童的表演服,还有成人的运动服和广场舞服。周爱华说,从5月份开始,订单量就比平时多了十几倍。
周爱华采访快结束时,任庆生风尘仆仆地从外面走来。他现在是大集镇丁楼村的村支书,一脸因为忙碌的日子而疲惫。
任庆生说,“大集镇的产品占全国服装市场的七八成,现在做汉服的家庭也不少。”在丁楼村,90%以上的家庭从事服饰、汉服的电商销售。“当个小老板总比给别人打工强,还能在家照顾家人。每个工厂和家庭都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和打造产品风格,使得产品多样化。”
随着大集镇服装产业的蓬勃发展,这两年这里的汉服产业也在兴起。据当地统计,目前曹县汉服及上下游相关企业2000多家,原创汉服加工企业600多家,销售额占全国同类市场的三分之一。2019年,曹县汉服电商销售额近19亿元,约占全县电商总销售额的10%。
38岁的王凤青是大集镇第一个直播卖家。最近因为要送的订单太多,他已经连续好几天没有直播了。2019年,他手里有一批童装和汉服急需出售。和表哥聊天时,他决定试试直播卖货。“没想到会有人买”,他惊讶地发现这条路居然行得通。
后来也成了成年汉服,在原创设计方面下了功夫。“汉服价格从一百左右到更高,几十到一百卖的最好。”王凤青说,汉服正在走向繁荣。目前更多的人处于试用阶段,一般都是低价起步,“但是复购率很高”。因为节假日人们出行的需要,汉服往往会在五一、十一当天达到一个小高峰。
在90多平方的店里,王凤青特意在店里开辟了一个直播区,四周是挂满汉服的衣架,后墙上贴着特制的壁纸。晚上8点,王凤青开始直播到11点。“三个小时的直播,直播的订单量基本会三天送到。”王凤青笑着说,卖汉服直播好像比卖美女更合适,然后话锋一转,“不过我觉得很多粉丝挺认可我的。”
[/s2/]青年的选择
“起初,因为贫穷,年轻人普遍选择外出打工。现在年轻人回来了,在家里自己做生意,”任庆生说。
周爱华告诉山东商报苏宝新闻网(subaoxw.com)记者,她的“90后”女儿现在在家负责服装生意的设计和美工。“她最近忙到凌晨四点才睡觉”。“她大学毕业后就回家了。她一开始不喜欢这么做,现在却脱不开身。”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曹县电子商务产业蓬勃发展,带动5万名创业者返乡创业。其中,仅大集镇就有6500多名外出务工农民和700多名大学生返乡创业。更多的年轻人选择加入电商行业,成为有钱人。
2018年,“80后”博士胡回到大集镇创办服装公司,一度在当地引起轰动。今天,胡和他的妻子孟经营的商店年销售额超过900万元。经过几年的发展,起步较晚的胡和孟已经成为本土汉服原创设计的领军人物。
村里的“80后”孙先生在外地当了多年的建筑工人。2015年,他回家做起了服饰生意,现在收入增长了十几倍。他说,当地政府对创业者有专门的电商培训,有各种政策支持,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据悉,2020年,曹县组织电子商务培训266次,累计10264人次,新孵化个体网商达1004家。全县有27个镇级服务站、138个村站,实现了电子商务服务在全县的全覆盖。
除了回乡创业的本地青年,也有一些外地青年不断被吸引。在位于大集镇桑湾路的一家数码冲印店里,31岁的平面设计师肖先生专程从外地赶到大集镇,致力于汉服的原创设计。他说,吸引他的是大集镇汉服产业的规模和前景。
离打印店不远处,记者在一家已经大致装修完毕、尚未开业的服装饰品店见到了28岁的回先生。从交谈中得知,他是Xi安人,打算在大集镇扎根发展。他曾在浙江湖州经营一家服装店,经朋友介绍成为胡的合伙人。“湖州的店已经交给朋友了,未来的重心在曹县。”他说他将在一个大集镇定居。
张磊徐晓阳山东商报苏宝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