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不断从QQ“毕业”,更年轻的人不断“入学”
文|王
编辑|余乐
作为一个有着22年历史的互联网化石产品,QQ依然拥有6亿月活跃用户。这在更新迭代速度在天量级的互联网世界里,无疑是一个另类。在微信已经成为人们必备的国民社交软件多年之后,QQ依然拥有相当可观的用户存量,并且始终占据着自己的位置。
QQ是上个世纪诞生的“古董”,但永远属于“这个青年”。百度指数显示,QQ在19岁以下和20至29岁两个年龄段比微信更受欢迎。
这个社交软件最初的用户是70后、80后一代,那时候他们还很年轻。进入职场后,这些人陆续从QQ毕业,但新一代年轻人依然“入行”,把QQ当成人生第一个社交软件。
一个千禧年出生的用户,把QQ当成了她的净土。QQ里聚集的都是同行,只有真实的自己,没有讨厌的工作。QQ为他们与成年人的复杂世界构筑了一道幕墙。
40岁的互联网观察家丁道师认为,所有年龄段的人都对QQ有一种亲切感。“毕竟QQ有20年的用户关系链,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抛弃的。”
资深产品经理、《产品觉醒》作者李泽成认为,QQ目前的用户群还包括下沉的中小企业和传统国企的老板和员工。在这些群体中,QQ消化了舒菲、钉钉等办公软件达不到的下沉和长尾市场。
为了搞清楚现在还在用QQ的人以及背后的原因,我们采访了一些QQ重度用户、资深产品经理和互联网技术观察家。
在拥有手机之前,学生有QQ
李忠福直到今年考上研究生才意识到微信已经成为主流。大部分老师只用微信,学生很少要QQ好友。
他的中学时代是在厦门度过的,班里的电脑默认一关机就删除所有新下载的软件,而QQ是预装的,所以养成了用QQ传输文件的习惯。"现在厦门的大多数中学仍然像那样使用电脑."
在他的观察中,微信离不开手机,QQ已经成为很多青少年使用的第一社交软件。家里的中学堂兄妹几乎只用QQ,活跃度不逊于他当年。“必须用手机用电脑登录微信。中学生直接用QQ登录更方便。”
他的微信只加了外卖店老板和实习同事,一共100人。在QQ上,他和一群认识十几年的同学在社交网络中长大。“我们已经不在一起了,但是还可以互动,聊的很开心。”
前速途研究院院长丁道师在对年轻人的采访中也发现年轻人还是更习惯用QQ和朋友交流。微信算是工作场景中的产品。
一个7岁的互联网产品经理认为,QQ是开放的,适合年轻学生,因为它是基于熟人社交,有陌生人社交的风格。
学生的社会关系还不稳定,更谈不上饱和。学生作为合群的人,社交的可能性更大,身边的人数量稳定而庞大,几乎不可能认识第二第三种关系。
QQ为用户推荐“您可能认识的人”,这些人与用户有一些共同的好友,或者可能在同一个QQ群。在个人信息卡中,可以查看自己的基本信息,共同好友数量,发送添加邀请,满足了学生“扩大名单”的需求。有的同学甚至直接在QQ空里发布“拓展专栏”来谈求友,社交热情溢出屏幕。
年轻人喜欢探索,喜欢更多的可能性,QQ的花哨功能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姚硕和女朋友保持着用QQ联系的习惯。考研无聊的时候,夫妻俩和QQ萧冰有个群。萧冰是微软萧冰和腾讯QQ合作开发的QQ群机器人。“通过调侃QQ萧冰来缓解备考期间的压力。”QQ的新功能一出来,他女朋友就来告诉他,两个人一起尝试新功能,已经成为他们增进感情的一种方式。
社交关系稳定的成年人更喜欢舒适区,适合更封闭的微信。微信向用户强调产品的安全性和隐私性,这与其社会责任有关。而调性轻社交的QQ,并不承诺社会责任。以一场比赛为例,QQ是场地和设备,微信除了场地和设备之外,还会是裁判和志愿者。
学生使用QQ时,相对陌生的先加QQ,熟悉后交换电话,用社交更强的方式固化。在简单的学生社交中,联系几乎完全取决于好恶,这与成年人复杂的取舍截然不同。用微信很难拒绝,但没有QQ,找个理由绕过去也不难。
青少年可以在QQ里找到私密的社交场景。他们在QQ上和自己喜欢的朋友交流,维护自己的小圈子,把自己和成人社会隔离开来,把自己和长辈甚至同龄人的压力隔离开来。然后微信“可能是出于社交目的”,充满压迫感。
互联网科技行业资深观察人士潘銮认为,纯社交从来不是青少年的主要诉求。小时候放学回家带三样东西:做作业、开电视、玩电脑,分别对应青少年的三个核心场景:教育、娱乐、游戏。
2019年,李忠福开始玩策略网游,游戏组之间必须互相沟通,才能取得赛季的最后胜利。为了防止不法分子利用游戏转账诈骗,国家规定网络游戏中不允许二维码,游戏群可以通过搜索群号建立QQ群。
直到他本科毕业,为网游搭建的微信群只有三四个,QQ群有几十个。群里有很多跨国公司老板和海外华人,很多人聊天都是朋友。因为有人从游戏里下载了QQ。“玩游戏多的人,基本都要有QQ。”
青少年的聚会圈也更倾向于用QQ群来“支持”(为偶像加油)。98年出生,姚硕追捧的歌手微博,粉丝只有100多万,名气并不大。专辑发行当天,粉丝自发成立QQ群,为专辑销售筹集资金,不到10分钟就筹到了1万张。
群里的人大多是还在上中学,刚进大学不久的人。他们喜欢同一个偶像。QQ是默认的社交软件。粉丝们经常在群里聊音乐,聊学生的日常生活。“他们很能理解对方,很感动。”
微信是A端,QQ是B端
大学之后,年轻人被迫转向微信,这是一个必然的社会化过程。
姚硕有一种明显的被困住的感觉。他其实不是很喜欢微信。他经常骂微信垃圾,但还是要用。“社交肯定是最方便的一种。”大学毕业的时候,他的微信和QQ使用时间的比例从2:8变成了4:6。
但是,很多年轻人在把重心转移到微信后,仍然在使用QQ。李忠福发现,即使发表的评论、赞、评论等互动越来越少,“但仔细看,浏览量还是很多的。”
李泽成认为,微信和QQ的产品满足了不同用户的不同社交和沟通需求,微信的设计避免了从零开始继承QQ的设计思路。微信取代或淘汰QQ的说法不能成立。
腾讯创立微信的时候,QQ的体量还是蛮大的。另起炉灶的意图是在移动端占领新的社交战场。QQ虽然有移动端,但是兼容PC的功能,所以容易重,很多职场人士认为QQ不是日常工作应该用的软件。
在互联网行业,给求职者留QQ邮箱,一度被企业认为不专业,“我觉得这个人有病”。从主流和精英的角度来看,QQ并不是一个严肃的产品,也不适合严肃的场景。
随着越来越多的求职者选择留下手机和微信,邮件的重要性逐渐下降,留下QQ邮箱的求职者不再面临嘲讽。感谢QQ,QQ邮箱依然是邮箱产品中日活最高的。
李泽成认为,QQ已经有了一些微信多年来从未超越的功能。
比如QQ允许多个独立身份并存,一个人有多个QQ号是很常见的。如果不用红包,实名认证就没必要了。QQ还可以在电脑端和手机端同时接收多个账号的消息。成年人可以借此展现生活的B面。
微信在设计上对多重身份有很多限制,不鼓励小号。用户不能同时登录两个微信,注销时根本收不到消息。
借助QQ的多身份共存,李泽成实现了工作与生活的分离。至今,他仍是QQ的日常用户,常用QQ的数量维持在4个,“QQ随时在线。”
QQ群管理的便捷性也受到社区运营者的称赞。2013年至2016年,李泽成在QQ上做陌生人社区。“一个人可以管理500、1000人的团队,非常方便。”
可以保存日志和聊天记录。群成员什么时候来,去了,为什么去,都存档了,搜索起来很方便。在电脑上查询聊天记录非常方便,QQ可以拉出很多窗口。而微信是基于手机操作,检索只有一屏。“查一个聊天记录真的很累人。”
QQ还支持内容协作、传输和存储大文件,使通话和会议非常方便。所以很多中小企业和传统国企都用QQ做办公软件。QQ消化了大部分飞书、钉钉等办公软件达不到的下沉和长尾市场。
QQ的花里胡哨的设计也被一些成年人接受。李泽成不认为这是个问题。PC端的QQ是热血的版本,功能齐全,移动端的社交模块使用起来更友好。他只用来社交,其余都是手动关闭,没有留给早期的兴趣部落和后期的QQ看点。“和20年前基本一样,只是界面看起来更好。”
社交通讯软件归根结底是用户自己的决定,体验好坏的本质是关系链质量和认知水平。是否造成骚扰,要看是谁发的信息,发的频率有多高,内容本身影响有限。“如果一个产品让用户没有自主性,每天被迫接受信息,那么用户肯定呆不长。”李泽成解释道。
一些年轻人也做出同样的选择。李忠福不常使用QQ的新功能。如果每天都有群殴,你觉得被骚扰了,就退了吧。如果朋友让他天天砍一刀,那就黑。
QQ的公共域流量出行时,用户使用同一个身份。Tik Tok也是唯一具有ID状态的软件。想在Tik Tok直播间添加一个人的用户,直接查看主页即可。除非主播专门屏蔽,否则他们基本可以畅通无阻的交换公共域流量。
微信设计的初衷是移动通讯产品,微信用户不希望有意外的打扰。所以微信在访问控制上非常严格,只允许用户通过绑定的手机号、QQ号或者微信ID进行搜索。如果开启隐私设置,对方几乎不可能直接发起通信。
用户在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和视频号上的留言不会显示自己的ID,也不能互相添加好友。QQ的设计思想更多的是社交场景和用户身份交换的需求。QQ群是开放的,用户搜索关键词就能找到。
QQ是熟人、半陌生人、陌生人的环境,更具社交性。人们在这里很容易释放成年人社交的压力,喘口气。
有经验证,一些陌生人的存在可以帮助社交产品。QQ早期的聊天室鼓励用户走出房间,直接交流。微信创业初期,关系链密度不够,还利用“摇一摇”等陌生人社交方式帮助产品扩张。
早期手机QQ消息页面
隐私和公开
在社交软件的光谱中,如果QQ的一边是微信,另一边就是陌陌等陌生人的社交软件。
2011年唐嫣创立陌陌时,他的初心是“还原QQ早年开放社交网络中最优秀的部分”当时QQ是默认的社交软件,基于位置发现人是移动产品新的创业机会。
潘銮认为,陌陌早年做得比QQ好。他十几岁的时候,最开始用QQ的典型场景就是搜索添加好友,选择性别,城市,年龄,有没有摄像头,聊了半天才问能不能看到我的照片或者视频。大多数时候,他们中的一个会在看到光的时候死去。起初,陌陌透露了上述所有信息。基于地理位置的随机匹配,“避免了不必要的诱惑。”
唐嫣的初心让姚硕想起了QQ空之间的漂流瓶,这是他心目中QQ最开放的社区。漂流瓶有点类似现在的网易云音乐,写下小学生无处表达的心事。“都是一堆特别幼稚的话。”那些话是沿着漂流瓶带给陌生人的,没有泄露思想的危险。
自1999年QQ诞生以来,随着20年的流逝,人们的社交习惯和对社交产品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早期网上陌生人的社交是感性的。70后看的第一部网络小说,很多都是痞子蔡第一次亲密接触,十几年前就经常看到网恋新闻。
后来这些东西被打破,变成了对效率的追求。起初,从选择地区、年龄、性别、有无摄像头与QQ好友聊天,到陌陌基于地理位置推荐陌生人,再到探索附近、相互认可的偶遇,再到去年强调实时体验的视频社交,“在追求高效率的过程中,大家的尝试越来越具体化,社交路径越来越短,用户的目的性越来越强。”潘乱说。
现在的陌生人社交已经进入直接期,即用户的目的更简单,都是为了约会或者找对象而来,省略了“爱”的部分。社交产品的关键是做好用户分层,提高匹配效率。一上来就把照片,学历,工作放在开始聊天之前,然后专注于快速满足。
姚硕在微信上是个哑巴,这是他更社会化的一面。发朋友圈还得考虑内容会不会引起别人的不适。“你还要照顾别人,一个一个屏蔽,挺麻烦的。”
陌生人社交软件是另一个极端。现实中朋友是孤立的,熟人社会的压力在这里消失,真实的想法和情绪直接暴露出来。很多人放任自流,性和暴力的内容充斥其中。
在微信和陌陌之间,QQ处于隐私和开放的暧昧地带。这一属性使其拥有更大的用户群和更长的产品生命周期。
危机与实验
但是,QQ也不是没有危机。
丁道师认为,QQ靠的是历史积累。表面上看,用户在社交赛道上占据第二的位置。但综合能力很难与发展迅速的阿奥特·法斯特和Tik Tok相抗衡。
QQ给人一种比较年轻的刻板印象。给QQ会员充值后,打开和朋友聊天的对话框,首先会进入QQ cm秀的动画。“特效结束才能打字,特别打扰我。”这种幼稚的设计让姚硕“忍无可忍”。
在姚硕看来,QQ会员的很多功能,大多是满足用户炫耀和攀比的欲望。初高中生更喜欢QQ会员下的功能,因为这个年龄段的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总觉得自己很牛逼。“会员制是一把双刃剑,赋予了很多特权,用起来更方便,但助长了社会不该有的过度攀比和特权意识。”
在微信成为花旦腾讯老大的十年里,内容和娱乐的深度消费场景——微信官方账号和视频号逐渐完善,微信支付成为全民功能。QQ历史上的用户渗透率峰值,是无法和今天的微信相比的。
工作协同的优势在专业化养殖和办公领域也被飞书和钉钉超越。早年用QQ创业的李泽成,现在已经把团队换成了飞书。舒菲更关注球队的需要。如果团队是一群聪明、有上进心、善于合作的人,“那你肯定可以用舒菲。”
丁道师分析,从长远来看,QQ的综合影响力将进一步降低。但并不影响QQ对腾讯的重要性。
QQ是腾讯的试验田。“你需要尝试哪些新功能?先查看用户在QQ上的反应,再决定是否推进。”李泽成说。
对于一些新功能的探索,QQ用户更容易接受,而微信用户更容易将其视为打扰。比如双击微信头像“拍一拍”的功能,“大家都讨厌”,姚硕说。
QQ更多的是负责提高用户留存和体验。李泽成认为,腾讯任命游戏业务负责人姚晓光负责QQ,意在对娱乐化、游戏化做进一步探索。包括元宇宙在内的一些新实验,很可能是从QQ率先开始的。
微信的产品经理张小龙代表腾讯的企业形象,在设计上也倾向于保守稳健。经过多年的国民社交应用,微信的偶像包袱很重,推出新功能影响太广,不合适。
QQ在发布会上从不谈论设计理念,很少做出太高调的举动,也不承担太多的社会责任。“如果是大事,某个功能不流行,然后就撤了。反正已经是牛太太了,稍微化点妆或者出格都无所谓。”李泽成认为。
微信设置的严肃社交场景,一定程度上压制了人的原始欲望的满足。有些用户最喜欢美女跳舞。如果在微信视频号里消费了这种视频,难免会被好友夸的不好意思。这就阻止了微信对短视频时代的把握。
QQ有剪切短视频的窗口和直播功能,用户可以在QQ中完成内容消费,不用担心被熟人发现。“只是还没做,消费质量无法保证。”
作为很多用户每天解锁手机的产品,流量池是QQ最大的价值。QQ是唯一的产品,盈利空的想象空间相对有限,更多的是和各种独立产品挂钩,探索商业化。除了产品本身,QQ音乐、QQ阅读等一系列孵化产品也在很多方面盈利。
李泽成并不看好QQ 空的创新。互联网行业已经成为精英行业,QQ现有团队老化。“每年通过校招挤进腾讯的年轻人,可能更符合规范的需求,更精英,但创新意识要打个问号。”
但产品本身是死的东西,怎么用取决于设计它的人和使用它的人。在创新乏力的时候,大产品只要不妨碍用户,不违反法律法规,不破坏产品生态,还是有机会做局部创新的。
中国的市场足够大,国家的人口足够多,文化足够包容,分层足够多样。总会有一些大产品覆盖不到的场景。一个社交软件只要能在广阔的市场中为本地用户提供合适的环境,就能继续求生存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