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购买的商品终于送到了
但是订单没有物流信息
这是为什么
物流互不沟通,迷惑消费者。
情况
北京消费者张女士在拼多多上购买鲜花,物流信息显示“商家已发货,订单由商家本人发货”,但直到到货确认收货,后台页面还显示“货物尚未签收”,提醒张女士“谨慎签收”。
因为是在网上卖花,又怕路上耽误时间,店家选择了京东物流。要把这个快递发到门店,需要点击“其他快递”,但是物流信息无法显示。因为“物流记录不显示,有些买家以为我们是骗子。”“我的淘宝店也有同样的问题。”店主说。
由于商家选择了非平台合作的快递公司,无法显示详细的物流信息。
记者发现
有不少情况
博主@五常大米Jibo 发布微博,称:“京东快递服务和速度都不错,可惜送不了淘宝客户,和菜鸟也打不通。”
小区负责人@大猫妈妈也告诉《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菜鸟包裹里可以搜索到大部分物流公司的信息,但是找不到JD.COM和顺丰的信息。
据记者了解,如果消费者能知道京东快递的运单号,就能在京东快递官网上查到物流信息。收件人还可以收到京东快递发送的短信提醒。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发生这种情况
因为双方数据不匹配
无法相互通信
链接难“共享”消费路径不方便。
除了物流信息困扰消费者
有更直观的感受
是链接共享
情况
“孩子给我发了这个,我怎么打不开?”最近的一个周末,邻居闫大姐问记者。年过六旬的闫大姐属于老年人“剁手族”。最近她正在装修新房的儿子经常发一些链接来征求她的意见,但她发现有些链接可以直接在微信上点击,有些链接则不能。
记者拿着颜大姐的手机,发现其实是一个淘宝商品密码,只能复制然后打开,商品链接会自动跳出。“为什么这么复杂?不能简单点吗?是不是难为我家老太太了?”闫大姐一边抱怨,一边按照记者的介绍试着操作。
源地图
情况
“其实不光是老年人,很多人都愿意选择更便捷的消费路径。”考古书店老板告诉《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她在JD.COM和淘宝两个平台都开了店,通过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和微博进行外部引流。“我们两家店采取的是同店同价的运营策略,但是慢慢发现淘宝店的部分客户会慢慢转移到JD.COM店下单。”店主说,淘宝的链接,无论是微信上还是微博里,都不能直接点击,需要消费者进行二次操作。
店主认为,这是他的JD.COM店和淘宝店在同样的品类和价格下,业务量差距达到3: 1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实资深“剁手党”都有过直接在微信上打开淘宝商品页面的经历。但是从2013年11月开始,已经不能直接打开链接了。
源地图
对于是否应该全面管理多维问题,仍然存在争论。
专家普遍认为,禁令是一个多维度的问题,需要综合治理。同时,对用户权益的关注不应仅限于消费者,还应包括中小企业经营者的权益。
#
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教授陆来明指出:
要解决上述冲突,需要在“平台容忍度”和“用户容忍度”之间做出选择:如果一个平台已经具有公共设施的属性,那么平台应该适度容忍线性行为的存在。另一方面,如果平台不具备公共设施的属性,就要重点考虑禁令会给用户带来多大的不便。对于那些只是“多点双击”的情况,用户也有义务容忍被限制的线性行为,照顾平台的基本权益。“当然,这些因素的综合平衡最终需要结合个案来衡量和判断。”
源地图
目前,平台封杀正在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但对于平台是否应该完全互通,业内仍存在诸多分歧和争论。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孟雁北说:
目前关于平台封禁最重要的争议之一就是平台链接的封禁是否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尤其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的消费者的选择权和知情权是否受到了影响。“不同的平台封禁对平台内运营者和用户的影响不同,应遵循案例分析的原则。同时,消费者权益和福利也不一样。”
#
中消协投诉部主任陈坚认为:
判断一项禁令是否违法,应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该行为是否为企业发展所必需;其次,平台被封禁是否会影响公共利益,因为这主要关系到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最后,平台执行禁令是否有恶意?
#
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研究所副所长孙英说:
“平台封杀现象频繁出现,源于互联网经济发展初期流量为王的行业特征,是互联网市场竞争的必然现象。”无论平台封禁的目的是什么,客观上直接或间接涉及到平台内的用户,其造成的竞争损害必然会延伸到用户领域,造成平台内用户整体利益的损失。
《平台屏蔽行为用户权益保护研究报告》认为,有必要对平台屏蔽行为进行类型化研究,明确其违法性的认定标准和法律适用。行政监管主体应采取审慎的态度,对无害无利的平台取缔行为做出准确的定性,在政府监管和平台自治之间找到合适的边界,区分平台经营者或管理者的角色,在充分竞争和公平竞争之间找到平衡。
不管业内有什么样的说法,记者发现,在多方推动下,平台间的互通问题正在逐步改善。
“告诉你一个惊喜,京东物流信息现在可以显示在拼多多平台上了。”就在记者发稿时,前述花店老板给记者发来了这条信息。此前,阿里也在微信上推出了“盒马市场”小程序,被外界解读为阿里与腾讯的和解。今年3、4月份,也有报道称淘宝特供版和闲鱼向微信提交了小程序应用,但记者在小程序中已经找不到。
中国消费报新媒体编辑部出品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记者/桑薛伟
编辑/裴颖
监制/何永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