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联合贷款市场的风向标,在监管趋紧的压力下,贷款人不得不创新业务模式以匹配监管要求。同时不断迭代衍生品,让用户的账单更厚,赚取更多利润。
作者|董秘
生产|消费金融频道
对不起我已经找到了以低利率赚钱的方法。近日,借呗针对部分用户推出了“借呗分期”服务。与借白相比,“借分期”的成本更低,月息低至0.65%。虽然“分期借款”更优惠,但是固定分期的形式可以让分期借款锁定更多的利润。
根据用户使用情况,“借分期还”是分期借款的一种创新贷款模式。在贷款期限和贷款金额相同的情况下,同一用户使用分期付款一般更优惠。
“借分期利”也采用联合贷款模式,资金由上城小贷和银行提供。贷款流程方面,和常规贷款差别不大,也支持3期、6期、9期、12期还款。值得注意的是,“借分期还”只支持等额月供,不支持先还利息后还本金。
另外,定期借款支持随借随还,分期提前还款,而“分期借款提前还款”不能无条件提前还款,提前还款必须一次性结清,剩余本金的3%作为手续费收取。
从逻辑上讲,“分期借款受益”这个术语就是以优惠分期的形式,将一部分借款用户转化为长期借款用户,通过拉长账单周期来获得更多的利息和手续费收入,以弥补低利率带来的成本。
站在用户的角度,如果只有短期资金周转,可以采用定期借款,边借边还;如果需要长期占用资金,使用贴现期更有利。无论是哪种产品,都需要查询个人征信。
在“借贷宝分期”之前,借贷宝其实就开始探索增厚用户分期手续费账单的模式。不久前, Lender针对部分用户推出了“再分期”服务,剩余本金可以再分期,但“再分期”还款方式采用“12期等额月供”的固定形式。
利息方面,“再分期”的利息和使用贷款的用户是一样的。“重新分期”相当于延长了用户的还款期限,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借款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持续获得稳定的利息。
这几年蚂蚁的变现欲望越来越强,从他们的花坛和借床就能看出来。消费信贷方面,花呗通过通用额度、分期专属额度、快充额度、月供、花呗额度券等衍生品,丰富花呗生态,增加花呗信用额度。
用户获得额度后,会在花呗的线上线下支付场景中使用,票据厚度也会相应增加。与此同时,柏华的贷款余额不断增长,利息、分期手续费和服务费的利润越来越大。
最近市场上有消息称,民间借贷利率上限新规同样适用于小贷公司和助贷平台,包括蚂蚁集团旗下的花呗、借呗等产品。由于新修订的民间借贷利率法定上限远低于此前两线三区的标准,目前为15.4%,可能会对花店和借款店的利润产生影响。
10月底,蚂蚁集团数字金融事业群总裁黄浩回应了4倍LPR对借呗和花呗的影响。黄浩表示:目前柏华和借贷平台促成的贷款98%来自银行等金融机构,4倍LPR的民间借贷利率不适用于柏华和借贷平台。
作为蚂蚁集团最重要的两个信贷产品,自2015年花呗贷款上线以来,短短五年时间,花呗和贷款花园从28亿增长到一万亿。快速增长的背后,花呗贷款花园的利率成为用户关注的焦点。
蚂蚁集团招股书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12个月期间,花呗的日利率可低至万分之二左右,大部分贷款的日利率约为万分之四以下;日利率可低至万分之二左右,大部分贷款日利率在万分之四左右或以下。
《网络小贷暂行办法》发布后,柏华白洁联合贷的命运堪忧。蚂蚁集团几次陷入监管控制,主要是因为其掌握了国内一半以上的联合贷款市场份额。截至上半年,蚂蚁集团平台贡献的债权余额中,金融机构合作伙伴实际发放贷款或证券化贷款的总比例约为98%,公司子公司直接提供的表内贷款比例约为2%。
也就是说,蚂蚁集团通过花呗和借呗发放的1.7万亿消费贷款中,大部分是以助贷或联合贷款的形式。背后有众多大型金融机构参与,花呗、借贷芽自然成为监管重点。
在和借呗的联合贷款模式中,蚂蚁主要扮演流量和技术平台的角色,帮助银行等资金方获客,自身出资比例普遍较低。另外,蚂蚁收取的费用是技术服务费,相关资产不在表内,服务费占用户融资成本的相当一部分。
这样银行不仅利润更低,而且还要承担大部分风险。如果合作伙伴为了盲目追求转化率而操纵数据,银行的风控模式一时无法有效识别,就会给资产质量带来重大安全隐患。
柏华和李白的高杠杆和稳定的盈利模式也面临调整。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郭武平曾撰文指出,“花呗”与银行信用卡业务基本相同,但分期手续费比银行高,不符合普惠金融的理念。其实是“普世无利”。监管的调整使得花呗借贷的利率标准更加敏感,下调很可能是未来的趋势。
借和白带来的利润逐渐成为蚂蚁集团的核心。如今,柏华借贷仍在不断推出新产品,既满足了监管要求,又保证了利润的稳定,夯实了消费贷款业务的壁垒。并借白不断推出衍生品和扩大资产规模,这说明蚂蚁集团仍然痴迷于金融。
从“借、利、分期”和“再分期”中可以看出,蚂蚁在变现和风险之间不断寻找新的平衡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