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新手投资者在投资基金时,都被建议做基金定投。那为什么要采用基金定投呢?如何进行定投?定投中会遇到哪些问题?《新市民入市问答》邀请兴银基金为大家答疑解惑。
基金定投的核心逻辑是什么?
兴银基金:基金定投的核心逻辑其实很简单:放弃择时,继续小额买入,降低成本。
说明一下,我们前面说过,投资买入的时候,不确定是否在高点。然后通过定投,如果在高点买入,因为在下跌的过程中坚持连续买入,所以会不断降低持仓成本,市场收回的会比不断降低的持仓成本多,可以获利;如果在低点买入,大盘上涨自然更有利可图。a股市场从来都是昙花一现。根据基金定投理论,通过控制较低的成本,可以大大提高盈利的概率。
值得一提的是,高度灵活的品种更能体现定投的价值。所以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显然不适合,而股票基金由于价格波动较大,是定投的较好选择。另外也要提醒大家,下跌虽然是买入的机会,但前提是选择可靠的基金。
为什么要采用基金定投?
兴银基金:基金定投其实是一种被动的选择。基于高通胀,你需要高收益来保证你的资产不会贬值太快,也是基于一次性投资很难把握准确的时间点。更重要的是,这种策略可以让你的投资体验更好,更有可能坚持到收获的那一天。
(1)通胀压力长期存在。
中国过去二十年的通货膨胀,以货币供应量衡量,复合增长率接近20%,以CPI衡量,每年增长2%-3%。只有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和股票才有机会跑赢通胀。
耶鲁大学教授统计了美国市场200年的真实收益,发现从1802年到2011年,美元现金价值从1贬值到0.0052,年化收益为-1.4%。黄金年化收益0.6%,基本可以保值;长期债券3.5%,股票6.7%。
所以,从全球来看,股票是对抗通胀的重要工具。承担更高的风险,获得更高的回报,这是公平合理的。
(2)大多数人没有选择合适时机的能力。
但是为什么大部分投资者不赚钱呢?因为低点买入高点卖出对大多数人来说太难了。事实上,能做到长期稳定年化收益10%以上的投资者并不多。我们还做了一个统计。从2005年开始,如果错过了A指数涨幅最大的5天,收益就会减半。错过20天,投资股票就和存银行差不多了。
华尔街流传着一句话:“在空里,精准踩场比抓飞刀还难。”短期进出容易错过长期回报,基金也一样。在大家熟悉的支付宝基金诊断中,都说短线进出是大多数人投资基金亏损的原因之一。
(3)避免在高点买入。
投资最怕的就是在高点买入,但是买入的时候没有人确定是不是在高点。所以干脆通过长期定投平摊成本。只要市场长期是上涨的,定投赚钱就是大概率的结果。一次性的择时投资需要专业的能力或者非凡的运气,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小概率事件。
(4)情绪管理相对容易一次性投入。
在投资中,情绪管理很多时候比技术层面更重要。很多人在巨大的市场波动中被抛出去了,有的是赚的太多怕卖的太早,有的是亏的太多受不了卖的太早,核心就是情绪管理。尤其是在市场底部区域停留的时间越长,投资者的损失和心理压力也会相应增加。
作为一种定期定额投资和固定长期投资的策略,市场见底时间越长,亏损金额和亏损比例会不断降低,内心的煎熬相对容易克服。主要困难在于坚持。
什么样的人适合投票?
兴银基金:适合的人群有五类,具体来说
第一类,缺乏投资经验的人(定投操作简单,无需择时):越跌越买,避免投资者陷入跟风的怪圈。
第二类,固定工资的上班族(定投门槛低):有固定固定收入的人群。这些人每个月都有相对固定的收入。扣除日常生活费用后,他们往往会有结余,但数额不算太大。由于定投具有门槛低(最低10元)的特点,最适合上班族采用定期定投。
第三类,专注工作没时间理财的人(定投可以定时):根据基金购买规则,如果在当天下午3: 00收市前购买基金,则按当天净值计算份额;若当日下午3: 00收市后申购本基金,则按下一交易日的净值计算份额。对于很多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异常繁忙的人群,比如医生等群体,很容易因为工作繁忙而忘记在合适的时间购买,从而错失投资机会。设置自动扣款的定投,对于专注工作,没有时间理财的人来说,是最方便省时的方式。并且基金在定投设定后可以长期自动投资。
第四类,风险承受能力弱的人(定投分担风险):风险偏好稳定或中性的人,即希望从投资基金中获益,但又不喜欢承担太高投资风险的人,可以选择定投。这是因为基金具有定投时间长、加权平均投资成本的优势,可以有效降低整体投资成本,降低价格波动风险,进而稳健获利。
第五类,未来某个时点需要大量资金的人群(定投的“变相储蓄”能力):对于80后、90后这一代人来说,他们不仅是社会的顶梁柱,也是家庭的顶梁柱,有养老、住房、抚养孩子的压力。无论是给父母养老,还是给孩子的教育基金,未来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定投不仅具有“变相储蓄”的性质,而且长期来看,基金年化收益大大跑赢通胀。当你已经知道未来某个时点会需要一大笔钱的时候,可以提前规划好定期定额小额投资,既能让小钱汇聚成大钱,又能在未来某个时点需要一大笔支出,而且不会太辛苦。
如何进行定投?
兴银基金:如何开始定投很简单。选择基金,准备好钱。至于选择哪只基金,主要看一些指标,比如收益率、波动率、夏普比率、估值、盈利预测等。数据可以从同花顺等软件,雪球等网站,甚至一些微信官方账号获取。在策略上,可以尝试以下策略。
(1)定投买入,止盈不止损。
“先跌后涨”,即所谓的“微笑曲线”,是最适合基金定投的市场状态;在“向下震荡”的市场条件下,基金定投可以有效降低持仓成本,等待市场回暖;“震荡上行”可能增加定投成本,导致利润减少,但由于市场整体向上,定投基金仍能保持盈利;最后,“先涨后跌”是相对不适合基金定投的市场条件,因为前期定投成本不断增加和减少,后期市场下跌吞噬收益。
所以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最后一种情况,就是在大盘涨到可能的“倒微笑曲线”之前及时止盈。在这里,我们不希望大家去判断市场的顶峰。我们说这样做几乎是不可能的。简单的办法就是根据自己的收益情况设置一个止盈点,比如30%可以止盈,或者设置多个止盈点,也可以分批退出。
(2)正则不定策略
定投,严格的传统理解是定时间、定金额,但我们的投资不是咬文嚼字,定投的核心是分时买入。在时间和金额上是可以适度调整的,但是我们之前说过,择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这里可以用数量选择来增加定投的收益。如果市场处于历史低点,你还不如每个月投入2000元在1000元里。如果市场明显高估,一个月投资1000元的可以投资500元。如果你害怕上涨,你可以不投,甚至卖掉一部分。
(3)产品池管理
基金定投鼓励坚持,但要说明是方法的坚持,而不是某一只基金的坚持。大家最好每半年左右对市场上的基金产品进行一次筛选,看看有没有好的标的,可以放到自己的定投产品池中进行观察,在合适的时机建仓买入。
毕竟基金定投是一种保守的投资策略,走的是市场平均收益。在牛市中,如果涨幅没有赢得市场,心里会很痛苦。这种痛苦甚至超过了熊市漫长等待的无聊。既然不能忍,那就不用再忍了,不然人家会噎死的。这个时候你需要主策略和副策略的配合。
定投作为核心组合,仍然按照既定策略实施。但是可以拿很少的钱,玩的很开心,就是作为一对。你可以用这笔钱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只要不影响核心组合的投资策略。一般在行情不好的时候,可以买一些固定收益或者债券基金来保持,行情好的时候积极追求高收益。
什么标的适合定投?
兴银基金:决定定投收益最重要的是标的资产的长期表现。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可以把定投看成是无数次一次性投资的叠加,所以投标选择的要求应该是一样的。
资产的价值从根本上是由未来现金流决定的,股票的未来现金流=公司利润增长+分红+估值;债券=本金+利息。所以,定投和固定收益类资产可以看作是强制储蓄,在实在没有好的资产可供选择的时候可以使用。但从价值的短源来看,收益大概率高于股票资产。
(1)主动或被动:各有利弊。国内有优秀的主动型基金,可以获得相对于市场的超额收益,但需要非常深入的研究和密切的跟踪。例如冠军基金不可持续,基金经理的平均认知期不到4年。指数没有这个问题,最坏的情况是平仓。找到另一个目标相同的产品,要比找到另一个可靠性相同的基金经理容易得多。
(2)广基或行业:广基,因为定投是长期策略,单个行业的生命周期很难预测。
(3)一定是高波动吗?对错,对,因为高波动可以增加低位买入的概率,但不一定能买到便宜的。所以我们说波动大的品种适合定投,是为了平滑成本,但是定投不一定要找波动大的品种,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定投如何止盈?
兴银基金:错过了卖点。虽然还有盈利,但要恢复到同等水平还需要很长时间。牛市的顶部肯定很难确定。我们只能努力跟上牛市的步伐,从牛市中赚取更多的利润。
(1)目标收益率:“目标投资”产品逻辑,定低了确实能赚钱,但是不能吃大牛市的利润,定高了会错过获利点,比如新手体验,或者对收益没那么高要求,不能吃大牛市的利润,一定要开心。
(2)目标估值:和估值买入逻辑一样,难点是设定目标。如果定的高,卖不出去;如果定的低,就卖的早,但是比目标收益好,因为市场相关性更高。但是,每次牛市的高点都不一样,尤其是一些高增长的板块,估值屡创新高,你可能早就卖出了。解决方法:步进指数,分批止盈;或与回撤一起使用。
(3)最大回撤:历史最大亏损达到一定的容忍区间后卖出,但开始亏损怎么办?跌的时候定投不是最好的吗?和其他策略。比如目标收益率20%,达到后继续上涨就不卖,回撤达到10%就卖。
关于定投,一些不重要的事情
兴银基金:(1)每日定投、每周定投、每月定投:收益相差不大,但日内交易手续费较高;(2)每个月的哪一天是定投?(3)当天的上涨要不要买?相信你的定投策略,有些策略会被规避,有些则不会。要有纪律性,不要主观判断。
最后给大家讲一个场景,就是经常锻炼的人和不锻炼的人,在一天内,一月内,甚至一年内,没有明显的区别,但是在五年,十年内,身体和精神状态有巨大的差别。从长远来看,可能是一种生活到不了另一种生活的差距。基金投资和健身运动一样,是生活中一件简单却美好的事情。
本文源于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