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在人生经历的过程中都要完成两个阶段。我们要告诉世界“我来过,我活过”,与众不同尤其能证明存在感。但是后来我们都开始寻找归属感,因为你不想一个人。你总要有一些灵魂和你产生共鸣,让你觉得你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孤单。
——陈明
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些社会相关的问题:
小时候,我们可能会穿着奇装异服,标榜自己的个性,通过频繁更换头像和签名来塑造自己的形象。我们或许也希望,我们发出的每一个字,都有一天晚上被它的有缘人一一读完。我们社交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我们内心深处的存在感和归属感,当然也不排除一些生理需求。
回想一下我们的社会关系是如何建立的。一开始可能是基于地理位置的邻居、孩子,然后是基于角色关系的同学、校友、同事,或者是基于相同兴趣的瑜伽伙伴、游戏伙伴。这些关系的建立是基于一个事件(在同一时间、地点和场景下共同参与的事件)的触发。
有了更多共同事件的参与,他们之间会有更多的渗透和记忆交织,关系链自然会更加稳固。也能从侧面解释为什么恋人的感情会随着共同的经历逐渐加深,为什么大多数人都说异地恋不靠谱。
在一段感情中保持“边界感”是非常重要的。
界限感是什么?我的理解是把握两个人的界限。你有哪些部位是绝对不能碰的,有哪些是现阶段我们可以讨论和探讨的领域。比如我就是一个界限感很强的人。如果一个男生上来就问自己有过几段感情,他的理想类型是什么,我肯定会对这个话题感到尴尬,失去一切进一步了解的欲望。
所以,给钢铁直男一个重点:话题要随着事件图谱交集的加深而逐渐深化。
社交应用主要是帮助用户建立和维护关系。我们通过发布图片、文字、语音等社交载体实现跨地域、跨时间的表达,通过私信、点赞、评论、转发进行互动。积极的沟通和互动,构建相互的共同事件,实现多方位的理解和沟通。
大概现在,我们会更加关注某个人在社交平台上的动态和评论,因为通过这些冰冷的数据,我们可以快速了解并建立对这个人的大致印象。关系可以根据事件图谱交集的大小分为陌生人、半熟人和熟人,互动可以根据边界的强弱分为强社交(聊天、私信)和弱社交(关注、赞美)。
以熟人的亲密社交场景为切入点,微信沉淀了我们所有的社交关系,涵盖了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从而建立了我们自己的社交壁垒。但是事物往往都有两面性。正因为微信覆盖了我们多元的社交网络,微信朋友圈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转化为个人的品牌形象。看到别人精心剪辑展示的形象后,我们会不自觉地用更高的标准来评价和改造自己的形象。
事实上,这种脱离了真实自我暴露的关系是很难达到深度沟通的。毕竟,脆弱和无助让我们更容易建立信任和依赖。
同时,我们无法控制朋友圈内容的质量和更新频率,只能接受微信业务或广告。有调查显示,经常以被动消费的形式看到别人的社交媒体动向,会让人更加抑郁。不可否认,朋友圈的内容还是会让我们看到更多的生活可能。
如何逃离朋友圈,逃离朋友圈可以去哪里?
近年来,社交应用层出不穷,可谓是一股社交浪潮。经过仔细研究和总结,不难发现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以擦边球的形式切入陌生人市场
以陌陌和探索为代表的应用,以荷尔蒙为催化剂,让美少女在这里享受高关注度,获得满足感。男人还是可以在某些方面满足自己的需求的。通常这种关系是很难沉淀的,原因有很多。我看到一个有趣的观点,以自拍为代表的UGC没有传播价值。
(2)以兴趣匹配、灵魂伴侣为口号
最近流行的魂和Ta都是逻辑上差不多通过了性格测试或者大数据匹配匹配的人。鼓励用户创造UGC内容,期待用户沉淀自己的信息和兴趣偏好。在破冰环节引入用户发布的内容,提高传播的有效性。如何精准匹配用户,如何鼓励用户创作内容,是这类软件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
(3)社会载体的创新
语音、直播、短视频(Tik Tok)和音乐(网易云)是新的社交形式。这类软件非常依赖优秀的创作者,而大部分用户只是在消费内容。这就要求这类应用对内容的质量控制、内容分发的形式以及创作的鼓励程度都有更高的要求。更应该关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微信业务,广告)。
(4)匿名树洞
以soul和no secret为代表,用户可以在这里隐藏自己的身份来发泄情绪,更自由地表达自己。这类软件面临的挑战是如何避免应用成为负面情绪的垃圾场,如何让用户在这里摆平关系。毕竟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都希望自己是祖国积极向上的年轻人。
(5)社会互动
在游戏互动形式上,比如之前非常火爆的狼人杀,以及最近的音频遭遇战,都是以智能匹配、实时互动的方式引导用户建立自己的社交关系链的游戏。但不出意外的话,这些关系会转移到微信/QQ上,原因很简单,互动内容本身不具备持续传播的价值。
我们这一代人更注重社会质量,而不是单位时间的社会数量。如何让用户在平台上沉淀内容?如何实现更加精准高效的匹配?如何快速让用户破冰,建立持久的连接?每一个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话题。
关于社交你有什么想法和建议吗?你认为社交的下半场从哪里开始?
欢迎留言讨论~
本文由@杭城姑娘原创发布。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图片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